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唐文) 作為一名長期觀察香港政經動態的記者,我有幸隨行記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出訪卡塔爾和科威特的行程。59份合作備忘錄和協議的簽署,無疑為香港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這次中東之行不僅標誌着香港在經貿合作上的又一突破,更凸顯了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作為「超級聯繫人」的獨特定位——既能分享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又能憑藉特區的制度優勢,在中東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上,搭建起中國與世界在經貿、技術與文化領域的橋樑。
出訪首站是卡塔爾,這個位於波斯灣的能源大國正積極推動經濟多元化,力圖從「油氣王國」轉型為金融、科技與旅遊並重的區域樞紐。香港與卡塔爾簽署了35份合作備忘錄,涵蓋金融、物流和創新科技等領域。
隨後,李家超飛抵科威特,與科威特元首及署理首相會談,雙方簽署了24份合作備忘錄和協議,聚焦貿易與投資推廣、金融、法律、農業、教育及體育等領域。不僅鞏固了香港與中東的合作基礎,也展現了香港在多元化領域的聯繫能力。
回歸之初,「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賦予香港遊走「中西之間」的獨特空間。隨着全球格局「東升西降」趨勢愈發明顯,香港的角色也在升級:從過去被動向資本大國開放,轉為主動出擊。曾以「中西橋樑」聞名、吸引西方資本進入中國市場的香港,如今隨着中國崛起為技術與投資的全球領跑者,已轉型為銜接中國技術與新興市場的關鍵節點。這次出訪中,香港不僅輸出了金融與法律服務經驗,還為中國企業進入中東市場鋪路,充分體現了這一轉變。
此次中東之行讓我深刻感受到香港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價值。卡塔爾和科威特作為中東經濟的重要支柱,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日益緊密,而香港正憑藉其國際化優勢成為這一合作的中樞。它不再滿足於做「被動的金融中心」,而是積極扮演「超級聯繫人」,將中國的技術與資本同中東的發展機遇無縫銜接,為雙方創造更多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