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廣濟)港人逐漸習慣簡便地滑動手機就能足不出戶品嘗到各方美食,但香港目前《餐飲外賣及配送服務實務指南》只屬自願性質,外賣運送存在衞生隱患,例如外賣員未獲配備保溫設備,食品暴露在室溫之下,長時間運送可能影響食品品質,甚至造成細菌大量滋生,影響食用安全。香港文匯報早前實測多款壽司、冰沙等冷凍及對溫度需求較高的食物,平台未有拒絕客人訂購,外賣員亦未有以保溫設備保存。經過逾40分鐘運送,到達記者手上時,冰沙變涼水,蝦類壽司發臭。有環境科學專家表示,壽司、刺身等生冷食物暴露在陽光及室溫下,可能令細菌幾何級數增長,建議市民優先選用配送時間在15分鐘以內的店家。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工作日的午間繁忙時段,在外賣平台落單購買一份日式壽司套餐。為測試食物的新鮮程度,記者特地購買對冷藏貯存溫度要求較嚴格的帶子及紅蝦,系統顯示運送或耗時約40分鐘,縱然距離較長,食品對溫度要求又較高,但平台未有拒絕記者下單,「或者外賣員配備保溫箱吧。」記者這樣想。當食品到達時,記者特意到樓下恭候,發現外賣員使用的電單車未有設置保溫箱,外賣盒也沒有配置乾冰。記者打開該份壽司時,傳出陣陣蝦臭味,從外觀觀察,三種壽司表面欠光澤度,而且因為送餐時駕駛不穩,蝦肉與底部醋飯「解體」。

為公平起見,記者在另一外送平台購買另一份壽司,同樣發現該平台的外賣員亦未有自備保溫箱,壽司溫度與常溫無區別。
外賣置門口角落 無保溫袋覆蓋
記者在夜晚的宵夜繁忙時段,再下單點選一份台式銼冰,系統顯示運送時間約半小時,記者收到「外賣已送達」的平台通知馬上到門外查看時發現,外賣仍未抵達,顯示系統誤報物流時間,並將此當為已完成訂單,遂自行查看銼冰是否到達。再過約10分鐘左右,記者才發現外賣被置於門口角落,並未有保溫袋覆蓋。
記者打開外賣發現,銼冰已經融化大半,與商家所展示的產品示意圖相比,賣相相差甚遠。
《指南》規定保存4度或以下 實測未有依從
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餐飲外賣及配送服務實務指南》規定,送餐員在運送包括壽司、刺身等在內的限制食物時,必須盡可能保存於4度或以下,並放在專門用作運送冷食的保冷箱或袋子。不過經記者三次測試,以及之前做外賣員的經驗,都發現該《指南》只屬自願性質,外賣員及外賣平台未有依從。
環境科學學人梁浩文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本港夏天的氣溫介乎30度至40度之間,正是細菌滋生的適宜溫度。若外送員未使用保溫裝置,可能令細菌出現幾何級增長。
外賣盒包裝「倒汗水」反映食物欠新鮮
他建議市民若不得已需叫外賣,應盡量選取配送時間不超過15分鐘的商家,以防止細菌在食物中過分滋生。市民進食前需觀察食物外觀,如果變了顏色或較無光澤,則顯示不夠新鮮。另外,外賣盒包裝若出現「倒汗水」,亦可反映食物的新鮮程度甚低。
對比7餐廳 外賣比堂食最多貴四成
外賣點餐令現代都市人足不出戶已能享用各式各樣的美食,但舌尖上的方便,代價是金錢。外賣叫餐消費者除了要付運費外,不少菜式的標價其實比客人到店內堂食貴,而且部分差價極大。香港文匯報記者隨機對比7間餐廳的堂食與外賣價格,發現餐廳的數碼平台外賣價比堂食價最多貴四成,老顧客在平台點餐就要小心,不能以既有的認知,假設慣點的菜式售價。

香港文匯報記者隨機抽查7間出售中西美食的餐廳進行比較,發現外賣、堂食同價非必然,兩者差價介乎3%至42%。不過鴻福堂的產品及一間薄餅店的意大利辣肉腸薄餅,兩者售價相同。以連鎖快餐店大家樂為例,一哥焗豬扒飯堂食單點價為49元,熱飲外加7元,但平台不提供單點,只售包含熱飲的套餐外賣,售價72元,若堂食自製該套餐,平台價仍貴29%。
「抽佣和營銷成本影響最終定價」
在灣仔經營粵菜館的輝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透露,外賣平台沒有上架費,其主要收入來自佣金和廣告費。佣金即是向餐廳收取的服務費,通常不低於單價的30%,具體比例因餐廳規模、平台政策而異。平台另一個收入來源是廣告,餐廳可自行決定是否向平台支付額外費用以提高曝光率,金額從每季度1,000元至2,000元不等,「表面上價格由餐廳自己定,但平台的抽佣和營銷成本,直接影響最終定價。」輝哥解釋。
他透露,外賣平台上不同餐廳的加價幅度差異,主要與餐廳的經營模式有關。連鎖餐廳憑藉規模優勢,在食材採購和物流方面享有較低成本,能夠承受平台較高的佣金抽成;相反,小型獨立餐廳往往需要大幅提高外賣價格維持基本利潤。
點65元咖喱飯竟只送白飯 僅願退15元優惠券
由2020年至2025年3月,消費者委員會共接獲4,849宗關於外賣平台的投訴個案,以送餐延誤、更改合約的糾紛居多。然而,隨着依賴加深,消費者遇到外賣糾紛時卻往往陷入投訴無門的困境。資深用戶羅先生過去五年頻繁使用外賣平台,經歷過大大小小的糾紛,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漏單或送錯餐,他說:「有次一家人叫三個餐漏一個餐,退錢後還要再下單補返,但運費不能減免,補送又要等,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強烈要求才全數回水 「賭消費者會否妥協」
更荒謬的是餐點出錯時的處理方式。羅先生曾點了一份65元的咖喱飯,結果只送來白飯。客服起初僅願退回15元優惠券表示「歉意」,經多次交涉後提高到30元,但羅先生覺得就算扣除退款,該白飯價值35元,而且有飯無餸也冇意思。最終在他強烈要求下,平台才全數退款。 「平台明顯在賭消費者會不會妥協。」羅先生說,「如果客人怕麻煩接受優惠券,他們就賺到了。」他坦言,現階段各家服務都存在類似問題。「漏單、錯單、客服敷衍,幾乎是行業通病。」 儘管如此,外賣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為了省時間,明知道有風險還是得用。」羅先生無奈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