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当前位置:新闻 > 香港 > 正文
理大人工智能及醫工結合科研成果 引領創新世代醫療發展
2025-04-28 来源:香港文匯網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今日展示多項應用人工智能及醫學工程技術的創新科研成果,推動未來醫療發展,提升醫療效率及精準度。這些研究涵蓋多項針對不同疾病的診療技術,展現理大在跨領域醫療創新方面的領導地位。

其中,人工智能驅動的肺部疾病治療輔助系統,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常見疾病,通過自動化分析患者的功能性狀態,為醫生提供個性化的治療建議,顯著提升診療效率。此外,結合人工智能的精神疾病治療技術,能有效分析患者的腦部活動數據,為抑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何明光。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攝

另外,傳統診斷視網膜病變主要依賴侵入性且昂貴的螢光血管造影檢查,不僅為患者帶來不適,也限制了基層醫療機構的篩查能力。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何明光表示,傳統的螢光血管造影檢查會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嚴重的話或會致死。而其團隊創新的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實現了三大革命性突破,首先是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在數秒內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動態視頻,完全避免傳統造影劑注射的風險;其次,智能診斷系統可自動識別微動脈痛、出血點等早期病變特徵,診斷靈敏度達96.2%,特異性91.8%;第三,創新地整合超廣角成像技術,將檢測範圍擴大 300%。

為防止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病者關節攣縮變形及肌肉過度萎縮,理大機械工程學系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座教授張丹及其團隊則研發出首款可在三軸上自由旋轉,提供全方位足踝關節復康訓練的機械人,幫助踝關節活動受限患者的居家復康訓練,以及腦偏癱和中風患者的術後踝關節功能復康。機械人糅合「具身智能」及「全向運動」設計,可針對不同患者各階段的復康需要,通過感測器追蹤並調整踝關節位置進行復康訓練,以及根據不同的復康場景,模擬足踝關節背屈/蹠屈、內翻/外翻,以及內旋/外旋等自然動作。機械人更可通過肌電圖訊號收集肌肉活動數據,實時監測及調整速度和力度,以調整訓練強度和訓練模式。團隊正與上海華山醫院合作進行臨床測試,未來將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為患者提供個人化訓練。技術亦有望擴展至肩關節或手部等不同部位的復康訓練。

理大智能機械人研究聯盟主任、機械工程學系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座教授張丹。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攝

另外還有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光電子講座教授、光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譚華耀及其團隊,克服傳統玻璃光纖剛性過大的技術瓶頸,成功研發出超微細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纖傳感器,並將其整合到人工耳蝸電極陣列結構中,以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導航精度與組織保護效能。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表示,這些科研項目獲香港研究資助局支持,並由理大研究人員與國際專家共同完成,旨在提升診斷準確性、優化治療效果,並推動醫療科技應用的全面發展。理大期望相關技術能夠早日投入臨床應用,造福社會。

理大副校長(硏究及創新)趙汝恒。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攝

他又提到,中美貿易戰對香港各大學的招生帶來機遇,「以前去美國就學是他們的第一選擇,香港則是第二選擇,但現在貿易戰讓香港變成他們的第一選擇。我們要發動功力,打造好香港國際樞紐的品牌。」

責任編輯: 孫嬌嬌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