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孟利铮):站在库布其沙漠腹地中广核格桑光伏电站一处高台远眺,一排排光伏板随着地势高低起伏,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绵延至天际。踏上乌兰毛都草原的核硕风电场,白色风机群矗立山巅,巨型叶片徐徐转动。
暮春时节,央视网记者跟随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与中国广核集团联合举办的“走进新国企·中广核青山绿水行”活动,来到祖国北疆内蒙古,探访中广核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与核硕风电场,感受能源发展的澎湃“绿”动力。
追“光”
“你看那边就是光伏基地的原始地貌,如今这片已经基本治理完毕了。”中广核新能源格桑光伏电站副站长刘忻原指着远处一片沙丘说。
图示:中广核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
黄沙与光伏蓝相互映衬,诉说着光伏治沙的故事——中广核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自2018年启动建设,在茫茫沙海追“光”植“绿”,探索沙漠生金的新模式。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这些“蓝色向日葵”便开始了一天的“追光”行动。与传统固定式光伏板不同,这里配备的平单轴跟踪系统能让每一块光伏板始终以最佳角度面向太阳,大大提升发电效率。它们吸收光能转换为电能,然后将其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千家万户。
目前,中广核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已建成格桑、白鹭、明德、朔方、卓越、锦帆6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82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
此外,电站采用“林光互补”的建设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有利于生态恢复,减少水土流失。与此同时,电站结合当地实际特点确定了“治沙、生态、运维”一体化光伏治沙的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实现“绿”与“富”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带动周边农牧民持续增收。
“目前,我们已完成有效治沙面积达3.4万亩,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5%跃升至65%,为当地荒漠化环境改善和建设国家‘绿色北疆’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广核新能源格桑光伏电站负责人樊宝泉说。
逐“风”
在乌兰毛都草原上,一场逐“风”行动也在进行。
“我们这边相对周边来说,海拔是比较高的,而且距离风口比较近,这里的年平均风速大概为8米/秒。”中广核兴安盟基地公司核硕风电场负责人王哲明介绍。
科技的加持让这场逐“风”行动实现更多突破。在中广核核硕风电场的监控室里,电脑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实时显示当前风速、风车运行状态等。“我们的风机都是靠这些设备来控制的,你只需要‘点一下’,之后确认并关注运行状态就可以了。在科技的助力下,目前,我们单位千瓦配备的人员大概是0.4—0.5人。”
图示: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大基地项目
据悉,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革命老区风电项目是国家下达的第一批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23年12月建成投产,是当时我国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共配置701台风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千瓦时。
同时,该项目也是我国首个通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消纳的新能源项目,配备我国新能源行业首台1000兆伏安/500千伏三相一体主变压器,有效带动产业链上游技术创新,在我国新能源领域创下多项行业纪录。
向“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能源产业布局。
目前,中广核在内蒙古积极构建清洁能源高端产业集群,形成了新能源产业帮扶大格局。
“中广核引进了多家制造业企业入驻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装备制造创新示范产业园,已实现主机、叶片、塔架等风机制造全产业链布局,对完善兴安盟地区产业结构,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崛起,促进战略性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累计生产总值超131亿元,创造税收6亿元,已解决当地就业1000余人。”中广核新能源内蒙古公司副总经理孟勇说。
作为产业协同的生动实践,中广核在阿尔山市同步推进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该项目通过阿尔山口岸“煤改电”清洁供暖等低碳能源项目,投运新能源路灯、智能站牌和充电桩等低碳交通项目和白狼林俗小镇改造等低碳建筑项目,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预计年等效减排二氧化碳超3000吨,将助力阿尔山成为我国北方高寒地区首个低碳能源特色小镇,为边疆城镇转型提供可复制方案。
在能源绿色转型的时代浪潮中,一系列实践让我们看到绿色能源的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