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主办的“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生态综合体研讨会在山西省朔州市举办。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会长唐元,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理事、数字经济委员会副会长胡志远,安国中医药产业协会会长张广志,全国人大代表、朔州晟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占军,朔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高成富,朔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白林峰,以及京东集团、华物资本等相关企业和专家代表,农民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参会交流。
会上,白林峰首先介绍了朔州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展现了稳粮保供基础厚实、特有产业成型成势等发展成效,并提出近年来中药材产业作为朔州市农业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着资金短缺、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希望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种植基地建设。
在生态林地的综合利用方面,林下经济和中草药种植成为了研讨会的热点话题。山西朔州相关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朔州市晟源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胡占军从朔州土地资源入手,介绍了朔州林地资源有600多万亩,退耕还林面积有300多万亩,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在林下种植黄芪等中草药,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还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胡志远博士介绍了“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生态综合体的项目具体规划;安国中草药总商会会长张志广详细阐述了中草药种植技术和市场依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项目部主任李茏从农业科技赋能、农业支持政策发表看法;相关科技集团项目投资部主任刘纪钢立足项目合作的角度,介绍了中草药保健产品等健康市场渠道资源;相关资本投资管理公司法定代表人孟一交流了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和实施策略。
专家认为,塌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合理利用塌陷区耕地资源,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能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朔州市“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生态综合体项目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利用的体现,要抓住政策机遇,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落地。
专家建议,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把朔州林下经济、矿山塌陷区土地修复利用做出特色;要把小品种做成大产业,推动生产、加工、销售、冷链流通一体化,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打造具有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创新产品及业态模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要推进中药种植、文旅、康养一体化发展,打造道地药材优势区、主产区;要建立健全社会资本与小农户合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化大农业。
据悉,该项目将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模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前期规划和论证阶段,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实施。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朔州在探索“三产融合”振兴乡村生态综合体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朔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朔州市将抓住这次机遇,将项目实施作为统筹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改善营商环境,加大支持力度,力争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样板工程。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祁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