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贵州省凯里市:“厕污共治”焕发“乡村颜值”
2025-04-1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春回大地、繁花似锦。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万潮镇盐井村,只见干净整洁的村道勾连起家家户户,白墙青瓦的民房错落有致,一幅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的和美乡村振兴画卷映入眼帘。

走进村民徐红彪家中,一场“厕所革命”带来的变化尤为显著。10平方米左右的水冲式卫生厕所内,洁白淡雅的瓷砖墙面光洁如镜,水箱、便池、洗手盆、淋浴器、浴霸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屋外,联户“厕污一体化”化粪池与地面无缝衔接,干净卫生,毫无突兀之感。“现在粪污在化粪池内经过发酵、腐熟、沉淀后,产生的清液可直接用于浇灌院子外的菜园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既环保又经济。”徐红彪说。

“这都是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后的成果。”盐井村党支部书记杨秀杰自豪地介绍,自从村里成为“两改两治理”试点村、推行“厕污一体化”模式后,粪(污)水经过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后变成了清水,人居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村民群众都很满意,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

今年以来,凯里市秉持因地制宜理念,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创新,探索“厕污一体化”整村推进建设模式,稳步推进厕所革命,致力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

“我们选取下司镇瓮港村、碧波镇柿花村、万潮镇盐井村等作为试点,全面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厕污一体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工程,显著提升了乡村风貌,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凯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学金说。

在下司镇瓮港村,村民黎永刚对改造后的厕所赞不绝口。“我家厕所改造之前是农村的旱厕,比较臭。通过改造后,现在过路也闻不到臭味了。”他说,现在村里面环境卫生搞好了,春天夏天村里面来旅游的人多,村里面还成立了瓮港梭沙度假营,发展旅游,村民们也增加了收入。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凯里市通过开展厕所改造,开辟“厕污共治、黑灰兼治”新模式,统筹农村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探索“厕所+污水”治理模式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在试点村因地制宜整村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围绕清理残垣断壁、清理乱堆乱放、改厕、改圈、治污水、治垃圾综合利用方式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和乡村群众生活品质。

自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后,瓮港村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村内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基本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常态化,垃圾处理率100%,村容村貌卫生干净整洁,生活污水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设施运行正常,村内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闻不到臭味、听不到村民怨言”。

同样焕然一新的还有舟溪镇曼洞村。走进村内,打扫干净的乡村道路、收拾齐整的农家庭院映入眼帘。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环绕在农家小院四周,村民就地取材打造的“庭院景观”让人眼前一亮。

“通过‘两清两改两治理’,现在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环境好了很多,没有臭味了,蚊虫也少了,住起来舒服多了。”曼洞村村民龙福秀说,作为凯里市第一批“两改两治理”首圈(猪圈)改造户,她家改造后的圈舍没有污水排放、没有臭气,稻草垫料还可以回收利用作为农家肥,环境卫生比以前好得太多了。

为确保“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凯里市建立了定期村庄清洁机制,每月组织各镇(街道)开展全面清理行动,重点整治村内巷道、村边、路边、河边沟渠及农村公共场所的垃圾,清除房前屋后水塘沟渠的漂浮物及废弃物,营造整洁的乡村环境。同时成立了4个专项工作组,并整合了3家家政公司的60余名专业人员,深入实施“家政进农村”计划。自去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培训160余次,惠及1.2万余人,成功打造示范村20个,评选出最美“绿色家庭”7户、文明卫生示范户340户。

作者:雷子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