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孙贺麟绘制《料事如神袁天罡》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全书384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王午岁怀袁天罡五律
七曜垂芒出蜀关,青囊一卷定尘寰。
深窥国运知天命,道破玄机卜圣颜。
书籍不观秦汉下,高怀常在列星间。
干秋卦影藏河洛,独步神州万里山。
黄德劲先生诗评:
彬宇先生怀袁天罡七律,以瑰丽的玄学修辞袁天罡的神异形象,语言风格深植于唐代谶纬文化土壤,而诗中蕴含的历史认知,包含着深厚的古代天文学智慧,以及对中华古老而弥新的文明所孕育的神奇人物的崇仰。这种诗史互证的解构,不仅还原了被神话包裹的历史本相,更启示我们,在科技与玄学未分的古代认知体系中,袁天罡现象本质是华夏文明对未知领域进行系统性解释的智慧结晶。
诗中“七曜垂芒”“列星”“河洛”等意象,将自然天象与《周易》谶纬体系相融合,七曜(日月五星)作为古代天文观测的核心对象,在此被赋予神秘色彩,与《新唐书·天文志》载袁天罡“尤精相术”的史实呼应。而“青囊一卷”化用《晋书·郭璞传》典故,暗喻其学术承袭自上古巫史传统。
“书籍不观秦汉下”采用时空压缩手法,表面写其学术渊源自河图洛书体系,实则暗含对秦汉以降儒学正统的消解。这种修辞与《推背图》中“颂曰”的预言文体形成互文,正如陈寅恪所言“唐初谶纬之学犹盛,实关陇集团巩固政权之需”(《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深窥国运知天命,道破玄机卜圣颜”一联,以工整的对仗揭示袁天罡作为术士与权力的微妙关系。史载袁天罡为武则天襁褓相面之事,正是这种“窥国运”能力的史实注脚。“窥”与“道破”相递进,暗合唐代“天子受命于天”的政治神学建构。
诗中“定尘寰”“藏河洛”的表述,折射出安史之乱后唐人渴望秩序重建的心理。袁天罡形象在宋元话本中的神化,实为集体焦虑的投射,正如钱钟书指出的“预言文学实乃历史创伤的镜像”(《管锥编》)。
尤须一提的是,“独步神州万里山”的赞颂与“不观秦汉”的超然形象,形成真实的历史张力。不凡的人物,不凡的成就,必然有其不凡的个性与积淀。幸哉!中华有一批这样的人物,观相知理,洞晓天机,而能于特殊的历史时刻,拨转乾坤。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如此记述的:
袁天纲,中国隋唐时期官员、相卜师。又作袁天罡。生卒年不详。益州成都(今属四川)人。隋炀帝大业(605——618)中,为资官令。唐高祖武德(618——626)初,为火井令。工于相术,大业末在洛阳曾为杜淹、王圭、韦挺相面,预言三人前程,所言后皆应验。在德阳为窦轨相面,预言其必在梁、益州建功立业。武德初,窦轨果然担任了益州行台仆射,便对袁天纲礼遇有加。武则天初在襁褓时,袁天纲预言其将来当为天下之主。贞观八年(634),唐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为中书舍人岑文本相面,预言其若得三品官,寿命便有损,后来岑文本官至中书令,不久便去世。又为侍御史张行成、马周等相面,均一一灵验。史籍记载袁天纲相人都很准确,后又预言自己去世年月,也应验了。
据《新唐书·艺文三》载,袁天纲著有《相书》7卷、《要诀》3卷,与李淳风合著《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1卷。宋代郑樵的《通志·艺文略》记载,除了《相书》《要诀》2种,袁氏相书还有《人伦龟鉴赋》1卷、《气神经》5卷、《骨法》5卷3种,其著述均已佚。袁天纲之子袁客师,秉其家学,亦精于相术。
谨依彬宇先生诗意,以“深窥国运”“千秋卦影”简析之。
深窥国运
“七曜垂芒出蜀关,青囊一卷定尘寰。” 首联“七曜垂芒”暗合《唐开元占经》“七曜循轨,则阴阳序”的天文认知,将袁天罡的蜀地出身与星象学渊源相联结。“青囊”典出《晋书·郭璞传》,隐士郭公把《青囊中书》传授给郭璞。因为风水师常以之装书,故民间以青囊代称风水术。“定尘寰”对应武德九年(626年)袁天罡入太史局的史实,《唐会要》卷44载其“掌天文历算,凡日月星辰之变”,其《易镜玄要》曾用于贞观年间修订历法。
“深窥国运知天命,道破玄机卜圣颜。”颔联“窥”字精妙揭示方伎之士的政治处境。《隋书·经籍志》将谶纬归入子部历数类,暗示其非正统性。袁天罡为襁褓中武则天相面事(《新唐书·袁天罡传》),本质是关陇集团对“女主昌”预言的政治利用。
“卜圣颜”者,《唐六典》卷14规定太史局“凡国有瑞应、灾异,皆记之”,实则是“君权天授”历史现状的具体摹写。“知天命”与“卜圣颜”构成权力话语的双向流动:既强调术数预见性,又凸显皇权神圣性。这种矛盾在《推背图》第3象“日月当空”谶语中达到顶峰,实为宋人借袁天罡之口重构武周革命合法性的历史书写。
新旧唐书对袁天罡神奇的“相术”都有详细记述。《旧唐书》:
袁天纲,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术。隋大业中,为资官令。武德初,蜀道使詹俊赤牒授火井令。初,天纲以大业元年至洛阳。时杜淹、王珪、韦挺就之相。
袁天罡出生于隋朝官宦世家,祖父袁嵩曾任郡守及车骑将军,父亲袁玑为隋朝官员,担任过梁州司仓。袁天罡少时孤贫,擅长相术。早年父母双亡,家境衰落,通过自学研习相术。对天文、风水等知识有超常领悟力,曾在隋朝任地方县令,后因政局动荡辞官,在洛阳开设相术馆谋生。据说曾预测隋朝衰败,并参与隋朝部分决策,与开国皇帝杨坚关系密切。
天纲谓淹曰:“公兰台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谓王曰:“公三亭成就,天地相临,从今十年已外,必得五品要职。”谓韦曰:“公面似大兽之面,交友极诚,必得士友携接,初为武职。”复谓淹等“二十年外,终恐三贤同被责黜,暂去即还。”
当时,有三位年轻才俊杜淹、王珪、韦挺听闻袁天罡的大名,特意前来拜访,请他为自己看相。三位皆是后来大唐的名臣。
杜淹,北周太守杜征之子,名臣杜如晦叔父,一路干到宰相。
王珪,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字叔玠,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韦挺,隋朝民部尚书韦冲之子,唐朝宰相韦待价之父,以礼学知名。也是差一点就做了宰相之人。
三人皆非普通人物,但是在发达之前,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显然都心里没底,因此“组团”去见神算子。袁天罡认真观察,分别进行了细致分析:
杜淹,鼻子饱满分明,脸盘宽阔广大,断言他文章才华出众,日后必能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珪,鼻翼经嘴角的两条纵纹清晰细腻,天庭与地阁直临,断言他从现在起十年内,必定能荣任五品的显要官职;韦挺,相貌堂堂,犹如猛虎,尤其对待朋友十分真诚,一定会得到贵人的提携,断言他从政之初将任武官 。”
三人听了自然喜不自胜。然而袁天罡并不光说好听的。他随后告诉三个人, 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二十年后,三人都会被贬黜,好在时间不长就会回来。将信将疑的三人心怀忐忑地离去了。时间老人却无情地印证了袁天罡的预言。
淹寻迁侍御史,武德中为天策府兵曹、文学馆学士。王珪为太子中允。韦挺,隋末与隐太子友善,后太子引以为率。至武德六年,俱配流巂州。
杜淹凭借出众的文采,先是升为侍御史,后又被举荐为天策府兵曹文字馆学士,以文章扬名天下;王珪也如袁天罡所料,成为太子李建成的中舍人,后改任太子中允,获得了五品官职;韦挺则由李建成推荐担任了率更之职,成为了一名武官。但命运的转折猝不及防,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的属官杨文干起兵造反,事情败露后,李渊迁怒于东宫,认为杜淹、王珪、韦挺三人劝导太子不力,将他们一同流放到巂州。果不其然。同是天涯沦落人,未来怎么办?三人赶紧又跑去见袁神仙。
淹等至益州,见天纲曰:“袁公洛邑之言,则信矣。未知今日之后何如?”天纲曰:“公等骨法,大胜往时,终当俱受荣贵。”至九年,被召入京,共造天纲。天纲谓杜公曰:“即当得三品要职,年寿非天纲所知。王、韦二公,在后当得三品官,兼有年寿,然晚途皆不称惬,韦公尤甚。”淹至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王珪寻授侍中,出为同州刺史。韦挺历御史大夫、太常卿,贬象州刺史。皆如天纲之言。
杜淹等人到了益州,见到袁天纲说:“袁公在洛阳说的话,现在都实现了,不知道日后会怎么样?”袁天纲说:“你们的骨相,大大胜过了往日,最后一定都会享受荣华富贵的。”到武德九年(626年),三人被征召入京,一同拜访袁天纲,袁天纲对杜淹说:“你会立刻得到三品要职,但寿数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王、韦二公,以后会得到三品要职,都很长寿,但是晚年仕途都不如意,特别是韦公。”杜淹到达京城后,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王珪不久被任命为侍中,又出任同州刺史。韦挺历任御史大夫、太常卿,贞观十九年(645年),因督促粮草不利、延误军事被贬为象州刺史,都与袁天纲所预料的一样。
单就“晚途”来说,除了王珪享寿六十九岁,相对算是安详善终外,杜淹后来的口碑不好,病重去世,韦挺则直接被太宗怀疑而被贬,死于任上,活了五十八岁。不能不说袁天罡真有透视之眼,能够一看二三十年,皆如在眼前。
对于袁天师神乎其神的相术,被一言而中的杜淹,曾写过一首《召拜御史大夫赠袁天纲》:
伊吕深可慕,松乔定是虚。
系风终不得,脱屣欲安如。
且珍纨素美,当与薜萝疏。
既逢杨得意,非复久闲居。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隋朝灭亡。次年(唐高祖武德二年),王世充在洛阳废皇泰主杨侗,自立为郑国皇帝。以杜淹为吏部尚书,颇得信任。淹侄如晦为唐皇子李世民谋士,杜如晦的哥哥(名不详)和弟弟杜楚客密谋在洛阳起事,事情泄露,哥哥被王世充所杀,楚客被关押。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平定洛阳,杜淹将被杀,杜楚客说服兄杜如晦营救。起初,杜淹欲投靠太子建成。负责选官的封德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担心对李世民不利,便推荐杜淹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
武德七年(624年),庆州总管杨文干私运东宫铠甲。事发,唐高祖大怒,囚禁了李建成。杨文干害怕,举兵谋反,被李世民平定。事后,在齐王李元吉的劝说下,高祖释放了李建成,而归罪于杜淹和东宫属官韦挺,将他们流放到巂州。这便是此前袁天罡的预言。李世民知淹无罪,赠以黄金三百两。
武德末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太宗即位,召回杜淹,拜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赐实封四百户,上面的诗便写于此时。后来杜淹一路向上,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迁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成为宰相之一。杜淹当时身兼二职,威重朝廷,却没有清廉的名声,而天天和长孙无忌闹不愉快,时人对其多有非议。
唐太宗时曾任右卫大将军的窦轨,也曾找袁天师看相。袁天罡告诉他,额上骨骼隆起,如伏犀横贯至脑后的玉枕骨,下巴又长得好,一定会在梁州、益州建立大功业。武德初年(618年),窦轨任益州行台仆射,对袁天罡特别礼遇。袁天罡因此又对窦轨说,你的骨法已然成就,和往日的预言没有差异。但是眼中赤脉凸起,横穿瞳子,说话时赤气浮现在面部。如果做了将军恐怕要杀戮很重,希望你时刻警戒自己。武德九年(626年),窦轨因滥杀被撤职召回,将要出发时,心里不安,又来找袁天罡:“我还能得到什么官职?”袁天罡给他吃了个定心丸,告诉他不久还会回来,官复原职。后果也如此。(大业末,窦轨客游德阳,尝问天纲。天纲谓曰:“君额上伏犀贯玉枕,辅角又成、必于梁、益州大树功业。”武德初,轨为益州行台仆射,引天纲,深礼之。天纲又谓轨曰:“骨法成就,不异往时之言。然目气赤脉贯瞳子,语则赤气浮面。如为将军,恐多杀人。愿深自诫慎。”武德九年,轨坐事被征,将赴京,谓天纲曰:“更得何官?”曰:“面上家人坐仍未见动,辅角右畔光泽,更有喜色,至京必承恩,还来此任。”其年果重授益州都督。)
然而袁天师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彬宇先生颔联:“深窥国运知天命,道破玄机卜圣颜。”在武后的幼时,便预言了其必将为帝的未来,而道破了改变大唐国运的玄机。
则天初在襁褓,天纲来至第中,谓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乃召诸子,令天纲相之。见元庆、元爽曰:“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见韩国夫人曰:“此女亦大贵,然不利其夫。”乳母时抱则天,衣男子之服,天纲曰:“此郎君子神色爽彻,不可易知,试令行看。”于是步于床前,仍令举目,天纲大惊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更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
贞观初年,袁天罡奉诏入朝,途中路过利州。利州都督武士彟久闻袁天罡大名,盛情邀请他到府中,为家人看相。武士彟先让袁天罡为自己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看相,袁天罡仔细端详后说道:“此二子皆有官运,日后可官至三品 。” 随后,袁天罡又为武士彟的女儿,后来的韩国夫人武顺看相,他微微皱眉,说道:“此女虽有富贵之相,但恐会克夫 。”
此时,保姆抱出了年幼的武则天。因当时重男轻女的观念盛行,武则天身着男孩衣裳。袁天罡第一眼看到武则天,便被她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不禁心头一震。他让保姆将武则天放下,仔细观察她的步态,只见武则天行走之间,龙骧虎步,隐隐有一股不凡的气势。再看她的面相,眼睛明亮有神,恰似龙瞳;脖颈修长优美,犹如凤颈。袁天罡大为震惊,脱口而出:“此子龙瞳凤颈,贵之极也!若为女子,必为天下主 !”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女子称帝简直是天方夜谭。武士彟虽心中震惊,但也觉得袁天罡的话过于离奇,只当是他的一句玩笑话。然而,袁天罡却不是开玩笑之人,他其实内心也如翻江倒海一般。“必有武氏代唐”的预言早就在他心中徘徊,只是一直没有说出来而已。
武则天的命运路线,完全验证了袁天罡的“神准”。十四岁入宫,最初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来历经无数磨难,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果断,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逐渐崭露头角。李世民驾崩后,许诺青灯古佛以此终老的武媚娘,早已把太子拿下。唐高宗李治对她念念不忘,将她接回宫中,封为昭仪。此后,武则天一路晋升,先后击败王皇后、萧淑妃等劲敌,成为皇后。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武则天开始逐渐参与朝政,处理国家大事。李治驾崩后,武则天更是大权在握,先后废黜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最终在公元 690 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前后当政四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开创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被认为是走向盛唐的关键人物。
在此期间,有许多故事。因为对于大唐江山来说,要确保万代平安,谁也不可染指。贞观(627年-649年)初年,太白金星多次在白昼出现。太史令李淳风占卜说:“女主昌。”这时民间又广传《秘记》之言称“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听说后非常不悦。后来,负责守卫玄武门的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李君羡(籍贯武安)在酒宴上道出自己的小名为“五娘子”,因他的“官邑属县”都带有“武”字,遭到太宗猜忌,最终被下诏诛杀。
太宗曾私下问李淳风:“《秘记》所言可信吗?”李淳风答:“臣仰观天象,俯察历数,发现此人正在陛下宫中(指武则天),是陛下的妻妾,不出三十年将成为天下之主,把李唐子孙屠杀殆尽,已成定数。”太宗不以为然,说:“把凡是有嫌疑的人统统处死如何?”李淳风答道:“此乃天命,不能违背。未来称王的人杀不了,再杀也只能徒增无辜。况且三十年后此人已老,也许心存善念,祸害小些。现在即便找到并处死她,那么上天或许会降下更为强大的人,那么恐怕陛下子孙将无一幸免。”太宗认为李淳风所言有理,便不再过问此事。类似的故事,有人把它放在李淳风身上,李淳风据说是袁天罡的徒弟。也有人直接放在袁天罡身上,或是袁李二人身上。
直到天授二年(691年),即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李君羡的家属入朝申冤。由武则天亲自下令,认定自己是“女主武王”,追复李君羡的官爵,以礼改葬。
正如彬宇先生首联与颔联所言,精于相术的袁天罡,其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命理预测,而成为融合天文、医学、政治学的古代“人体系统工程学”而左右着个体命运与国家未来。
千秋卦影
“书籍不观秦汉下,高怀常在列星间。”颈联暗含对汉代“天人感应”论的解构,将星象学从董仲舒的伦理框架转向数理推演。“书籍不观”并非指不读典籍,而是强调其学术体系跳脱秦汉以降的经学传统。史载袁天师的知识结构包含:古蜀《三星堆巫书》遗绪(龟卜系统);北朝《灵台秘苑》(星占体系);印度《九执历》元素(永徽年间传入)。再加上袁天罡本人的天赋和家族传承,本领自然非同一般。“列星间”指代二十八宿观测体系,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唐显庆三年(658年)星占书》中,存有袁氏“角宿明则王道昌”的星野说残篇。
“千秋卦影藏河洛,独步神州万里山。”尾联“卦影”实为宋代才出现的占卜形式,此处是元明时期对袁天罡的层累塑造。河洛数理在袁氏体系中具象为《推背图》的“一甲子六十象”结构,暗合邵雍《皇极经世》的元会运世说。“独步”则需置于术数史坐标系理解:李淳风重历算(《麟德历》),袁天罡精相术,两者在《旧唐书》中同列方伎传,实为唐代天文官僚体系的双璧。“万里山”既是地理实指(袁天罡曾游历利州、长安、阆中),更是文化隐喻——完成对神州大地的宇宙论丈量。阆中天宫院遗址的“九曲太极”布局,正是这种空间观念的物化遗存。
袁天罡的学问不仅仅局限于卜筮和相术,还热衷于天文学的研究。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天文现象,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据史料记载,袁天纲曾旅居阆中,并在蟠龙山前筑观星台从事天文考察和研究。这些考察和研究活动证明袁天纲是一位注重实际研究的天文学家。据说他设计了许多天文仪器,包括水运器、日晷、星盘等,使得天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袁天罡的贡献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袁天罡的《易镜玄要》《九天玄女六壬课》《袁天罡称骨歌》等著作,也都从不同角度对玄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些著作涵盖了天文、地理、历法、占卜等多个领域,展示了袁天罡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而袁天罡出神入化的相术,则一直美名远播。
贞观八年,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时中书舍人岑文本令视之。天纲曰:“舍人学堂成就,眉覆过目,文才振于海内,头又生骨,犹未大成,若得三品,恐是损寿之征。”文本官至中书令,寻卒。其年,侍御史张行成、马周同问天纲,天纲曰:“马侍御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富贵不可言。近古已来,君臣道合,罕有如公者。公面色赤,命门色暗,耳后骨不起,耳无根,只恐非寿者。”周后位至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年四十八卒。谓行成曰:“公五岳四渎成就,下亭丰满,得官虽晚,终居宰辅之地。”行成后至尚书右仆射。天纲相人所中,皆此类也。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听说了袁天罡,征召他到九成宫说:“古代有严君平,我今日有了你,如何?”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生不逢时,臣胜过了他。”此例充分说明了袁天罡的高情商,而不是以术自傲,睥睨天下。
当时中书舍人岑文本让他看相,袁天纲说:“舍人学堂已成宽阔之势,眉毛盖过眼睛,文才震动海内,但是头顶又生骨,还没有成形,如果得到三品官,恐怕是减寿的征兆。”贞观十八年(644年),岑文本升任中书令,官居正三品,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跟随唐太宗出征辽东期间暴病而卒。又说中了。
同一年,侍御史张行成、马周请袁天纲看相,袁天纲看了说:“马侍御伏犀贯脑,兼有玉枕,而且背上如同背着东西,应当是富贵之相不可言说。近代以来,君道与臣道互相契合,极少有像您一样的。您面色发红,面部左右当耳处的命门颜色暗淡,耳后骨没有隆起,耳无根,只怕是不长寿之相。”对张行成说:“您五官面相已成,江耳淮鼻河目沟口,下庭丰满, 得官虽晚,终将处在宰相之位。”马周后来官至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去世时四十八岁。张行成后来官至尚书右仆射。
马周出身贫苦,但勤奋好学,文才出众。曾寄居于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631年),天大旱,唐太宗下令文武官员为国事出谋划策,马周为常何谋划,陈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终于为唐太宗发现。次年升任马周监察御史,后又被擢升为治书侍御史,兼知谏大夫,晋王府长史,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以及中书令仍兼左庶子等。马周近20年的官宦生涯,始终为太宗所信任,君臣关系密切融洽,在古代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张行成隋末时以察举入仕,降唐后历任谷熟尉、陈仓尉、富平主簿、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刑部侍郎、尚书左丞等职。在唐高宗时终于官至宰相。袁天纲相面之准,大率如此。
《推背图》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命天文学家李淳风、相士袁天罡推算大唐气运而作。但是,经后人考证,《推背图》是历朝历代人不断修改的作品。不论到底如何,全书托名袁李两位大师级人物,且根据两位预言大师对唐朝及其以后朝代重要事件的预测,“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名《推背图》,便可见袁李两位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地位了。对此有诸多版本。
相传,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召见十分擅长占卜的李淳风来推算大唐国运,作为李淳风师父的袁天罡也在场。
李淳风一时兴起,喋喋不休,一路推算到了千年以后。
袁天罡实在看不下去了,赶紧从背后推了李淳风一把,警告他:“止,止,止!天机不可泄露!”
李淳风这才停止了推算。而因师父之推背,命名为《推背图》。
杨明刚先生所著厚厚一大本《袁天罡传》,对袁天罡的传承以及《推背图》,有极其诗意的陈述。
多年后,袁天罡不知自己何时已回到了蟠龙峰观星楼,他更不知道自己是何时、如何回来的,他已经全身心浸入天道中,根本感觉不出任何身外的事。
他时而像鱼遨游在海洋中,时而又仿佛所有的海水都在自己身体里,所有景象都在他身体内显现。他观看着、领悟着,身心却比佛家所说的禅定中的大欢喜、大安详更为舒适惬意。
他真正入定了,或许不能说是入定,没什么词语能形容他此时的状态。他在观星楼顶层一坐就是三个月。
李淳风等人还不知师父是何时回来的,只是看到顶楼亮起了灯光,就小心推门进去看,却发现师父安然端坐在中间,脸上的神情更是他们从所未见,李淳风和两个弟子悄悄退出去,然后每天待在门外面,等待师父的召唤。他心中也纳闷,师父不是去洛阳了吗,何时回来的?
过了一个月后,袁天罡门下弟子开始有人窃议:师父是不是坐化了?一个月不吃不喝,这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任何人也不能一个月不吃不喝呀?
李淳风训斥他们,师父绝不是坐化,而是明悟。别说一个月不吃不喝,就算一年不吃不喝在师父而言也是小事,只管等候师父召唤就是。
三个月后,袁天罡从这种在天道中明悟的状态中退出,站了起来,然后把所有弟子叫进来。
弟子们都跪坐在他面前,他却是良久无语。他有太多的东西要对弟子讲,要向他们传授完整的天道,可是却发现没法表达,此时他才真正了悟老子所说的名非名、道非道的真谛,不是真正领悟过天道的人是永远无法明了这句话的。
老子当年已经尽自己最大能力给尹喜他们讲述天道了,还是被后人称作“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他此时才明白,老子的话已经是最明朗、最简捷的了,老子无法使后人昭昭,他也同样做不到。佛陀在世给弟子们传授了大藏经,寂灭前却对弟子们说他什么也没讲过,如果谁说他讲过什么,就是毁佛谤道,他现在也明白了。
他沉思良久,反复沉吟,最后还是只能把那套已经完善的京房体系讲述给弟子们,他无法把鱼直接给他们,只好传授他们最好的筌和钓鱼技术。
弟子们受教后人人心中欢喜,退了出去,李淳风留在最后,再次向师父跪拜说:“恭喜师父明悟了。”
袁天罡点点头,微笑地看着他。李淳风是自己门下最杰出的弟子,也是几百年不遇的天才,可是他能否像自己一样了悟天道,他也没把握,这事需要天缘,不只是天才、学识、勤学和苦求。如果只需要这些,自己的师父也早就开悟了。
“师父,您还是给我们留下些东西吧。”李淳风忽然想到,师父既然已经了悟天道,驻世的日子可能就不多了。他的心情和尹喜当年一样,希望师父也能留下《道德经》这样的神作,即便后人无法借此悟道,至少还有路径可寻。就算不用来了悟天道,其中也必定蕴含无穷的义理和人生的真谛。
袁天罡又点点头,示意他出去。然后便在几上伏案疾书起来。他边写边想着什么,然后又画起来。
三天后,袁天罡把李淳风叫进去,拿起案上一叠纸交给李淳风。
李淳风看后大惊,开始没明白师父写画的是什么,随后才恍然,师父这是写画的六十件事,既合一甲子之数,也是六十个卦象。为什么是六十个而不是六十四卦象?他又感不解,便接着看下去。
看完第一遍,他感觉出这是师父预测出的未来会发生的六十桩重大历史事件。他微感失望,他从不怀疑师父的预测能力,师父既然预测出将来会发生这些事,那就一定会发生,但这对后人探索天道的裨益不大。师父缘何一定要写六十件事,合一甲子之数,而不是多写上四件事,合六十四卦象?在易学上,六十四卦象显然要比一甲子的数重要得多。
袁天罡看出了他心中的疑问,笑道:“这就是我的《道经》和《德经》,你慢慢参详吧。另外找人摹刻,越多越好,散布出去。这就是我留在这世上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了。”
李淳风捧着纸退出去,到了门口忽然转身问道:“师父,既然是著作,还需要有个书名呀。”
袁天罡沉吟道:“这名字倒是不好起,取什么名都对不上景儿。我明悟天道与他人不同,是先用京房体系推算,而且是逆向推算,最后才明悟天道的,这里主要还是图画,就叫逆推图吧,逆推不好听,就叫推背图吧。对,推背,这名字有味道。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他哈哈笑着,挥手让李淳风出去。
他回思自己这本《推背图》的产生,图像是自己看到的,也就是照着画下来,当然其中又埋藏着无穷的玄机。以画代替文字还是有许多想象不到的妙用。那些谶言是随画的产生而自动在脑中生成的,他也不知是天道给他的“天启”,抑或是他自己思维所生,而今这两种已经水乳交融了。
颂言倒是他精心构思的,这些字可不单单是对画的解释,每一个字都堪称是天道的密码,尤其对应着那套京房体系,有无穷的奥秘。
“这就是我的道,我所明悟的道。”他在心中回味着,然后又盘膝坐下,继续沉浸到天道中,这一坐就是三年。
李淳风捧着那叠纸如捧拱璧,先回到自己房间里又仔细读了几遍,果然又有了新发现。这些画不单纯是画,其中大有玄机,难怪师父画了整整三天三夜,画中的线条都是浓缩的卦爻,巧妙地嵌合在一起,一幅不大的画像中居然隐藏着六十三个卦象,与写明的那个卦象恰好合上六十四卦。也就是说,师傅不是只写了六十个卦象,而是六十个六十四卦,合一甲子后又开始往复循环,以至无穷,全部合起来就是一部浓缩的京房体系。
李淳风摸摸脑袋:师父这是怎么做到的?京房当年雄心勃勃要把一个宇宙缩入一个体系中,终于未能完成,其后虽然易学高人辈出,却没人能在其上添一砖一瓦,多少年后才在师父手上完成了,师父不但完成了这套庞大精深无比的体系,还能把它浓缩入六十幅画像中,这真是鬼神莫测的神通。
他再看那些谶言和颂言,若然参悟出一些,这些谶和颂固然是解释图像,预示将来要发生的大事的,但本身合在一起就是京房体系运作的密码,有了这些密码,京房体系才能运转周流,永不停息,借助这套体系也就可以算出任何想知道的事或物。
这就是道,师父明悟的道。那么德哪?师父说还有《德经》的。
他又参悟起来,也是一连参悟了三天三夜,又破解了其中一个奥秘,每个六十四卦组合在一起后,就可以还原成一篇文字,合起来就是六十篇文字,在京房体系中,每一个字都可以是一个卦象,卦象变动、运转开后,就可以还原出一系列的文字。他把这些文字写在纸上,这些可不如谶言、颂言那样直观了,他参详许久也只是参悟出一些味道来。
这就是师父的《德经》。
他先用纸张精心摹刻了一份后,比较再三,没有丝毫差讹,这才把自己摹刻的这份找到巧手匠人刻板印刷,师父亲笔绘写的那份,他就留作私藏了。
印刷出来后,众弟子们人手一份自不消说,还大量散发出去。世人都不敢把这本《推背图》当作一般的谶纬,而是当作一本《天道启示录》,但其中所隐藏的诸般奥秘却无人能参悟出来。后来摹刻增多也失真了,其中的卦爻就无法看出,其中的谶、颂两部分也因传写讹误,失去了其中神秘的内涵。
这也许都是天意。袁天罡一生著述甚丰,却都莫名地失传了,那套京房体系也失传了,留在世上的依然只是京房创建的半成品。袁天罡留下的只有这部残缺的、失去内在奥秘的《推背图》。他那些著述只在史书的经籍录中留下了书名而已。而他的弟子李淳风的著述,却基本都传留至今。
三年后的一天夜里,观星楼忽然被一阵红光笼罩,随后顶层房间里传来一声清啸,弟子们惊醒后,上来查看,却发现师父已经不见了。
他们仰望星辰,发觉星空格外璀璨明亮,似乎有一道光晕横贯天际,如雨后傍晚时见到的白虹贯日。
“师父成仙而去了。”所有弟子心中都明白了,他们跪倒在观星楼的观星台上,向上苍俯拜。
几个月后,各地纷纷传来消息,都宣称在某地、某日亲眼看到袁天罡白日飞升,袁天罡成仙的消息传遍四海。
此后,人间再无他的踪影,只留下无数美丽的传说和一部《推背图》,每隔多少年便用一件书中预测到的事来警醒世人:天道不虚,天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以上的描述,当然是神化虚幻的。但事实上袁天罡的离开,也早在自己的预测之中。
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君更作何官?”天纲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至是月而卒。
申国公高士廉曾问他:“您还能做什么官呢?”袁天纲回答说:“我自知我命运如何,今年四月我的寿命就要耗尽了。”果然,到了四月子规啼,袁天纲就去世了。
袁天罡一生的绝学,也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子客师,亦传其术,为廪牺令。高宗置一鼠於奁,令术家射,皆曰鼠。客师独曰:“强实鼠,然入则一,出则四。”发之,鼠生三子。尝渡江,叩舟而还,左右请故,曰:“舟中人鼻下气皆墨,不可以济。”俄有一男子,跛而负,直就舟,客师曰:“贵人在,吾可以济。”江中风忽起,几覆而免。跛男子乃娄师德也。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袁客师子承父业,继续为帝王服务,被任命为掌管祭祀的官员。有一日唐高宗心血来潮,命内宦邀请袁客师前来,并拿出一个密封木箱,让大家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宝贝,猜对者将有重赏。
众大臣面面相觑,在座的其他术师则纷纷说是老鼠。唯独袁客师慢悠悠地观察一会儿后,自信地对高宗答道:“木箱里是老鼠不假,但是是四只老鼠。”高宗听后有些失望,认为“活神仙”袁天罡之子也不过如此,说:“爱卿这下可就算错了,朕前几天分明只放进去一只老鼠,今天怎么可能会有四只?”袁客师笑笑不语。高宗命人打开木箱后,发现里面果然是四只老鼠。原来大老鼠刚刚生了三只小老鼠。高宗由此对袁客师另眼相看。
袁客师还有一个神乎其技的故事。一日袁客师回乡探亲,来到岸边准备坐船渡江时,突然放弃不坐了,众人不解。袁客师说,一船人鼻子之下的气息都像墨一样,黑气笼罩,必然会有生命之险,怎么能渡河呢?此时突然出现了一位跛脚士人,背着东西匆匆赶来。袁客师立即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让船家开船。船行遇风,好几回差点颠覆,但终于安全到达。船家问为何,客师答曰跛脚汉乃贵人也。原来此跛脚汉,就是著名的娄师德,那位留下“唾面自干”典故的主角,大唐名将名相,善始善终。
袁天罡还有另一个儿子袁舜业,传说比父亲更精通袁天罡称骨算命法。晚年曾预言天门必出一位圣者,结果茶圣陆羽出现了。
彬宇先生七律以瑰丽的玄学意象与凝练的历史洞察,构建了袁天罡作为“盛唐第一相师”,甚至古今第一相师“神奇卓异”的立体形象。全诗以鲜明的意象与深沉的思考,将天相、人文、政治谋略熔铸一炉,使袁天罡超越普通方伎之士,而成为华夏文明探索“天人关系”的里程碑式符号,不断叩问人类认知长河中神秘主义与理性精神如何共生的永恒命题。
张红星教授注解:
一、意象体系构建(说中国范式之象思维)
首联“七曜垂芒出蜀关,青囊一卷定尘寰”以天文地理双维起兴:
“七曜”取《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九星悬朗,七曜周旋”宇宙观,合廖彬宇先生思想哲学的观点,日月五星即阴阳五行别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青囊”化用《晋书·郭璞传》“青囊中书”典故,喻袁天罡堪舆术承汉晋象数之学而自成体系,尤指《六壬课》《五行相书》等传世文献。
二、历史维度解构(说中国范式之时空观)
颔联“曾窥国运知天命,道破玄机卜圣颜”采用互文见义:
“窥国运”指贞观七年为太宗推演“女主昌”谶语,事载《旧唐书·方技传》
“卜圣颜”用《新唐书》载其相面术精妙,曾预言武则天“龙瞳凤颈,极贵验也”。
此联以“天命/玄机”二元对举,展现唐代谶纬之学向理性预测的转型特征。
三、学术范式突破(说中国范式之知识论)
颈联“书籍不观秦汉下,高怀常在列星间”形成张力结构:
“不观秦汉下”高度肯定秦汉及以前的文献著作,同时更是对中华远古文明的礼赞。“列星间”既实指其夜观天象实践,亦暗喻建立以二十八宿为坐标的预测模型。
此联展现盛唐术数之学“去神秘化而重实证”的学术转向。
四、文化密码传承(说中国范式之文脉观)
尾联“千秋卦影藏河洛,独步神州万里山”双关互渗:
“河洛”明指《周易》本源,暗含袁李合著《推背图》六十象与河图洛书数理对应。
“万里山”既喻其踏勘龙脉足迹,也形容他走遍中华大美山川,歌颂中华民族大美河山。结句以地理空间呼应首联天文意象,构建“天垂象——地成形——人应之”的三才体系。
责任编辑: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