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当前位置:新闻 > 香港 > 正文
專訪︱引進辦主任任景信:引進辦已引入4批共84家重點企業
2025-04-14 来源:香港文匯網

●特區政府引進辦主任任景信。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全世界發動關稅大戰,打亂全球的貿易及供應鏈,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挑戰。特區政府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主任任景信在上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在新的形勢下,應充分發揮自由港的優勢,並配合國家發展需要,才能在這場中美關稅貿易戰中突圍。他說,引進辦投運兩年多來,已引入4批共84家重點企業,目前初步目標至少接觸500間龍頭企業,除了內地企業,未來會着力吸引歐洲企業來港落戶,助力改善香港經濟結構及產業多元化,增加抵禦經濟風浪的本錢。

任景信在訪問中以「餐廳指南」來形容引進辦的定位,香港的餐廳應有盡有,由快餐到米芝蓮級餐廳都有,引進辦就如一個「餐廳指南」,能幫助各種各樣的食客找到他滿意的餐廳。同樣地,在發展上,香港多樣性的環境,能夠吸引到不同需求的企業來香港,「無論它們的需求是什麼,引進辦都會幫助它們找到合適的政策支援、商業機會、人才合作夥伴等等。」

冀重點企業助改善經濟結構

任景信指出,引進重點企業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引入這些在全球有影響力、在產業及科技具領先水平的企業,帶動香港的產業多元化,改善香港的經濟結構。產業多元化會帶動香港有新的產業出現,尤其是與創科相關的新產業,例如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等。這些新興產業也不僅與創科有關,還會帶動諸如物流、貿易、金融、專業服務等的香港傳統產業發展。「希望通過這些舉措實現產業多元化,推動香港經濟更上一層樓。」

四批重點企業從事行業

連同本月初公布的第四批重點企業,已有共84間重點企業落戶香港,預料帶來500億港元的投資和超過2萬個就業崗位。任景信說,這些企業多為龍頭型企業,體量較大、科技含量較高,因此創造的就業機會也比較高端,對人才的需求也較高,「這不僅有助於香港打造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也有助於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龍頭型企業對經濟拉動力大

去年10月上任的任景信,他表示上任後的短期目標是繼續吸引更多重點企業來港發展,目前引進辦有一個初步的指標,即至少接觸500間龍頭企業,是否全數落戶當然要看實際磋商情況。中期目標,是希望使香港成為更多海外企業落戶的首要選擇地點,除內地企業外,也希望進一步提升歐洲等外資公司的比例。他強調不僅要看數量目標,還要看這些企業是否能真正帶動香港經濟的發展,對香港有上面所說的貢獻。

四批引進重點企業來源地佔比

任景信表示,引進辦主要專注四個領域,包括金融科技、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此外,也會策略性地引入更多結合創科的文創企業,以加速本地創意產業的發展。他強調,引進辦對落戶企業有一些門檻要求,例如對拉動香港GDP的評估,這是一個參考指標,但未必完全適合所有重點企業。例如,一些科研型的企業可能更注重在香港建立總部或科研中心,做前沿研究,而非直接提升GDP。因此引進辦會更注重企業在香港的長期發展定位,以及其對香港創科產業的推動作用。

貼身跟進落戶 確保順利投資

重點企業落戶香港時,部分會作出一些貢獻上的承諾,例如成立科研中心或研發機構,並進行相關的科研項目,這些項目可能會與大學或其他機構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或提升企業現有產品的功能。任景信說,政府會根據企業的承諾,與發展局、投資推廣署及生產力促進局等相關官方及半官方機構提供相應的支援,例如產業園區的設施、研發計劃的申請等。

●香港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落戶企業可與其合作,提升國際競爭力。圖為科技大學。 資料圖片

他進一步指,在企業落戶後,引進辦會繼續跟進其發展情況,確保它們的投資計劃順利實施。特別是企業的第一個項目,引進辦會提供貼身的支援,為它們開路搭橋,以確保其首個項目在香港成功落地,助其「打響頭炮」,其後的跟進周期分別為三年及五年,跟進他們在投資和創造就業方面的承諾,「這一系列跟進工作比起單純引進企業來港,涉及更大量的工作。」

兩項目駐北都區有眉目

在重點企業落戶和北部都會區之間的協同發展方面,任景信指出,在過去一段時間,引進辦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一些工作,至今至少有兩個項目有眉目。他說,引進辦已和發展局合作,推動一些大型重點企業落戶北都區,其中一個是與「片區開發」試點有關,另一個是在北都區其他地方,並期望相關項目盡快有消息公布。

企業需觀察區內如何規劃

任景信補充,有不少重點企業表示對北都區有興趣,例如在河套地區和新田,但什麼時候能夠落實,還要觀察其他因素,尤其是當前複雜的經濟環境,例如最近幾日已發生不少事,無論對進出口貿易、物流還是線上銷售等,皆受到較大影響;同時,北都區的開發還未招標,日後會否劃出一整片地區讓落戶企業來做發展園區也有待明確,企業的決定也會受到這些因素左右。

不過,《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中明確提到「產業帶動,基建先行」,任景信對此感到樂觀,認為這樣可以擺脫傳統項目發展既有的做法,可吸引合適的產業在港投資。「當他們看到政府重視創科相關發展,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土地交易時,會更加有意願進行投資。」

應對貿易摩擦 歐企心動來港

就美國近日對中國內地及香港大加關稅的影響及應對部署,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指出,香港會繼續維持自由港地位。任景信在訪問中同樣認為,香港的優勢在於其自由港的地位,這一點在面對當前的貿易摩擦中尤為重要。香港對外零關稅反而更吸引企業考慮將部分業務轉移至此,個別企業更考慮將研發中心及製造中心設在香港,以降低因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成本壓力。

美歐關係變化 促歐企分散風險

任景信指出,在世界大變局中,特別在美國向全球貿易夥伴大加關稅後,香港維持自由港地位,是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的顯著優勢,除能吸引內地企業來香港,過去歐洲企業對於進入內地市場或許有所保留,但隨着地緣政治的變化,許多歐洲公司正考慮或有意在港建立業務,成為進入內地市場的一個重要據點。這反映香港在貿易和資金流動方面的靈活性和優勢,他形容,香港的國際地位和自由貿易政策使其成為企業在應對貿易摩擦時的理想選擇。

此外,隨着美國與一些盟友的關係變化,這些企業需要重新評估他們的風險管理策略,並尋找新的市場以平衡風險。由於亞洲市場仍存在一定的複雜性,使得香港亦成為進入亞洲市場的理想平台。香港的標準、法規及商業運營模式與國際接軌,為企業提供便利。引進辦希望在這個背景下,在第四批引進重點企業之後,引進辦將持續跟進這些海外企業,進一步加強與歐洲的聯繫,吸引更多企業來港落地。

何止「三顧草廬」 展政府誠意決心

要吸引世界上的重點企業來港,問及任景信曾否有過「三顧草廬」的經驗,他笑指「通常不只是『三次接觸』!」引進企業的過程中,引進辦會先與目標企業進行多次接觸和解釋,向他們解說香港的政策優惠、獨特優勢、產業配套等等,展示香港的產業發展條件、政府的誠意和決心。政府也會根據企業的需求,將香港的優勢與企業的目標進行匹配,以幫助企業加快落戶香港的決定。

港優良營商環境成賣點

經驗中,目標企業一般較關心政策優惠。故此,在目標企業比較香港與其他城市(如新加坡和內地)的政策優惠時,引進辦會強調香港的國際化程度、資本市場的優勢以及營商環境的便利性等。他說,雖然香港的政策優惠可能不如其他地區般具體細緻,但在整體優勢方面,特別是與國際接軌能力、採用國際標準等,使落戶企業能夠容易「走出去」,往往更能吸引企業選擇來此落戶。

任景信提到,香港的國際環境為商業社群提供良好的發展平台。落戶企業通過在香港取得「標杆項目」,企業可以更容易地在海外推廣業務,增強國際競爭力。再加上香港的標準與國際接軌,使得海外市場對企業更具信心。

除上述優勢之外,香港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落戶企業與學術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不僅有助於引進人才,還能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大型金融機構的合作則為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持,幫助企業實現上市等目標;專業服務也是香港的強項,尤其是在稅務規劃、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相關閱讀:

粵港澳共建全球AI與機器人產業高地

吸非學位專才來港 投身缺人技術工種

責任編輯: 文劼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