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安江洋绘制《大慧一行法师敬授民时》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全书384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己丑岁怀大慧一行法师七律
嵩山逃遁避荣崇,水运浑仪演昊穹。
子午初标凭一线,阴阳推步有奇功。
正兹德性参天地,拜古如来悟大雄。
衍数精微穷造化,出家用世尽圆融。
黄德劲先生诗评:
彬宇先生怀大慧一行法师以唐代高僧、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的生平与成就为核心,赞颂了其兼具佛学修为与科学贡献的圆融境界。诗句以凝练的笔触,熔科学、哲学、宗教、诗性于一炉,大气深刻,导人以正,是对一行禅师生平与精神的精妙总结,也让世人更加知道这位“敬授民时”的大禅师,有怎样伟大的成就,又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
僧一行,唐代僧人,法号敬贤,号大慧禅师,俗家名为张遂(683年——727年),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著名天文学家,风水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作为佛教高僧传承密法,被唐人呼为“一公”。
一行法师参与制造浑天铜仪,为世界上第一个自动计时装置。还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出子午线长度,第一个发现恒星运动现象。公元727年,他编制出新历法——《大衍历》,对科学解释天文现象、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当年,法师因劳累过度去世。唐玄宗追赠其为大慧禅师。
为纪念一行的功绩,国际天文组织将月球一个区域命名为一行区域,将小行星1972命名为“一行星”。
全诗可以分为两部分:首联颔联述说身世与成就;颈联尾联点明思想与“秘钥”——大慧一行法师是有大修为的高僧,在出世和用世方面,皆有出奇不凡的成就。谨依彬宇先生诗意,以“科学家高僧”“精微悟大雄”简析之。
科学家高僧
“嵩山逃遁避荣崇,水运浑仪演昊穹。” 首联点明一行禅师早年避世出家的经历,颔联则突出了大慧一行法师在天文学上的重大贡献。
法师的曾祖是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其父张擅为武功县令,张遂自幼生活在关中,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
史载,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道士尹崇博学先达,素多坟籍。一行诣崇,借扬雄《太玄经》,将归读之。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指稍深,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伏之。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一行由是大知名。
开元五年(717年),玄宗听说一行的学问渊博,尤其精通天文历法,命令他的同族叔父、礼部郎中李洽带着诏书来到荆州,强行征召一行入京,并将他安置在皇宫的光太殿内。
据说,唐玄宗故意问一行法师有何才能?一行法师说:“只是记忆力好一点,并没有其他长处。”于是,唐玄宗立刻让手下人拿来花名册,让一行法师翻阅。待合上册子后,一行法师依序呼名,不少一人,不错一字。唐玄宗听了,佩服至极,不觉走下龙床,向他合十鞠躬,赞叹道:“禅师真是一位大圣人啊!”
过目不忘,博学多识,且深钻细研,学问精粹,是俗家张遂留给世人的典型记忆。树大招风。张遂的人生,是在躲避权势与荣华的路上发生彻底改变的。《僧一行的故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里有十分生动的描写:
这是千余年前的一个美丽的夜晚。繁星闪烁,银月如钩,纯银般柔美的光辉从苍穹深处流淌下来,弥漫开去,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沉沉入梦的大地。在一间堆满各种书籍的小屋里张遂正在秉烛夜读。远处传来潺潺的水声、青蛙和蟋蟀的叫声。这是一种多么值得珍惜和保护的恬静啊。如果历史在这里定格,我们在张遂脸上所看到的将永远是那种遨游书海时特有的快意的神情,然而一个不和谐的音符突然闯入了这个虽然简陋却充满了书香之气的小屋。一阵紧过一阵的敲门声打破了这醉人的宁静。
“呯”的一声,一伙人破门而入。张遂的注意力从书上移开,回头向涌进来的人扫了一眼。这些不速之客穿着打扮俱是大户人家的家丁奴仆模样,其中一人看上去还有几分眼熟。张遂猛地记起,这人正是数日前曾到家中下请柬,要他到恶名昭著的武三思府上去拜什么结义兄弟,被他拍案痛斥,轰出门去的一伙人中的一个。此时,那人也感觉到张遂正在审视他,便赶忙上前一步,深施一礼道:“小人是武三思少爷府上的管家。小人前次奉武少爷之命,曾来恭请张相公,不料,被相公训斥轰出。小人回到主家府上复命不成,受些责骂不说,还着实挨了许多板子呢。”
这武三思何许人也?他就是当朝女主武则天的侄儿,仗其姑母权势,经常干些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欺男霸女的勾当。明明是个胸无点墨的无知、无耻、无赖之徒,却偏好装些风流儒雅模样,只要听得什么人才学好、名气大时,定要逼上门去强迫人家与其交友往来,借以给自家脸上贴金。哪个胆敢不买他账,数日之内必遭横祸。前几年有个不肯与之为友的书生就突然被死牢中候斩的强人指做同伙而定了死罪。这类暗中做手脚,害人家性命的事,不知干过多少。
张遂想到这里,一股怒气从心头腾然升起,侧目朝那管家冷笑一声,道:“请回复你家少爷,我张遂不过一介书生、山野村夫,虽有几分才学虚名,也不过多读了几本书,怎敢与武三思这样的大富大贵之人高攀?”那人听罢仍赖着不走,又嬉皮笑脸地向前连凑了几步,低声道:“此番来请相公非比前次。八拜为交一事,相公不肯屈就也就罢了,我家少爷非但不怪罪,反对相公多了许多敬重。今夜半造访,另有一番美意。实不相瞒,我家少爷日前觅得一绝色村姑,已下了聘礼纳她为妾。吉日定在明天。今时刻紧迫,武少爷命我等连夜来此相请,还望相公行个方便,明天务必到府上吃杯喜酒,也让小人们少受些责打。”
张遂厉声道:“什么喜酒,你家少爷吃的是喜酒,那村姑和她家中亲人只能把泪水往自家肚里吞,这样的酒只有畜生般的东西才去吃,如此败坏人伦,丧天良的恶事,汝等怎敢来拉我张遂去替他装门面,遮人耳目?真真瞎了你们的眼!”
“如此说来,此番张相公仍是断然不允了?”“绝难从命!”
“既如此,小人得罪了。”管家略一挥手,几个横眉厉目的壮汉抽出腰间的绳索,齐发声喊,将张遂按倒在地,哪消片刻工夫,已把张遂捆绑得结结实实,不容分说,将张遂扛起便走……
兵法云:“三十六计走为上”,张遂灵机一动,对,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决心下定,不待天明,张遂连夜起身,远走他乡,避祸去了。可哪里才是理想的安身立命之所呢?张遂想到了山林古刹。
为了避免武三思有可能施加的迫害,张遂躲到了嵩山嵩阳寺。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耸立于中州大地,为五岳中的中岳。嵩阳寺位于太室山下,当时的住持是著名高僧普寂禅师,修习神秀一派北宗禅法。
普寂禅师见张遂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又谈吐不凡,先有几分喜欢,后听张遂谈了如何因不媚权贵而得罪了武三思,更觉张遂不仅有才气,而且有正气和骨气,言来语往之间,又感到张遂对佛门禅机也大有悟性,于是便有了收张遂为徒的想法。
普寂禅师经常给张遂讲授《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等佛教经典,张逐渐为佛学博大精深的理论所折服。有一次,普寂将张遂带到断臂碑前说:“二祖慧可为求佛法,在达摩门外侍立良久,雪没其膝。达摩说:‘欲求佛法,除非天降红雪。’慧可为表示求法决心,自断左臂,血染雪红。你来寺中也已很久了,不知可有决心剃度为僧,一意修行?”张遂毫不犹豫便出家了,成为了普寂禅师的入室弟子,被赐法号一行,取一心一意,勤行佛法之意。从此,在大唐帝国里,红尘中少了一位才子,佛门里多了一位高僧。
更加庆幸的是,正是因为僧人的身份,让天赋极高的一行法师可以专注于佛经与自己喜欢的科学,从而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即彬宇先生诗言 “水运浑仪演昊穹”,以及“子午初标凭一线,阴阳推步有奇功。”
他主持创制了“水运浑天仪”,通过水力驱动来模拟天体运行,并以此观测天象,为编订《大衍历》奠定了基础。诗句将科学仪器的精密与宇宙的浩瀚相结合,凸显了他探索天道的智慧。“子午初标”指一行首次通过大规模实测确定子午线长度,开创了中国天文测量史的先河;“阴阳推步”则指他所著的《大衍历》融合阴阳五行理论,能够精准推算节气、日月食,远远超越了前人的历法。
为了修订历法,一行法师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先是制造了黄道游仪,随后又制成了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特别是在水运浑天仪上,还设有两个木人(相关的商州铜佛龛文物遗址仍存),用齿轮带动,一个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自动击鼓,一个木人每辰(合现在两个小时)自动撞钟。这两个木人是运用机械原理而制成的古代机器人。这是一个十分巧妙的计时机械,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装置,是现代机械类钟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现的威克钟要早六个世纪,让人惊叹。
受诏改历后,一行禅师组织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这次测量,用实测数据彻底否定了历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理论,提供了相当精确的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自开元十二年起,一行法师整整用了四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传颂千古的《开元大衍历》。
无法想象,一行法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艰苦历程。作为虔诚的佛教徒,佛学造诣极深的他,“依他起性”,“信解并行”,殚精竭虑,心力交瘁,为穷究天地而忘我舍身。到开元十五年(725),一行的历法草稿已初具规模,大致就绪。全书共有52卷,包括:
一、《开元大衍历经》(简称“历经”或“历术”) 一卷。这是新历法本身,它共分七章:第一章步中朔术。关于平朔、平望、平气的计算;第二章步发敛术。关于中国传统的72候的推算;第三章步日躔。关于太阳的位置及运行情况的推算;第四章步月离术。关于月亮的位置及运行情况的推算;第五章步晷漏术。关于晷影和昼夜刻漏的计算;第六章步交会术。关于日食、月食的推算;第七章步五星术。关于五大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的推算。
二、《立成法》12卷。是新历法本身的各种数据表格。
三、《历议》10卷。是对古代传统历法的得失和演进进行综述和评议的专题论文。
四、《略例奏章》一卷。是关于新历法的理论说明。
以上24卷的大部分内容,收载于新旧《唐书》的《历志》和《天文志》中。此外还有:
一、《长历》3卷。大概是依新历法推算而得的古今若干年代的日、月、五星位置的长编。
二、《古今历书》24卷。很可能是对前代23家历法连同新历法本身共计24家历法的异同、疏密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集。
三、《天竺九执历》一卷。是关于印度历法的译著及其研究。
以上这28卷,可惜在宋元之际亡佚了。从这52卷洋洋巨著的总体内容可知,其中有对古今中外历法的详细考证、评议与研究,有对新历法的立论、数据、表格及计算方法的详细说明,有依据新历法推算而得的具体结果,已构成了一个十分严谨、完善的有机整体,因此被后世历家奉为圭臬。特别是《历经》七章的编纂法,一直是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历法编次的经典模式。
尤其重要的是,新历内容取得了太多前无古人的卓越成就。
第一,关于太阳视运动速度状况的正确结论。一行法师是我国历史上把对太阳运动速度的认识引上正确轨道的第一人。后世历家无不遵循其说,并不断有所改进。
第二,使“岁差”成为定论。一行法师的贡献首先就在于他根据实测的精确数据,又基于对大量历史记录的详尽考察,写了洋洋洒洒万余言的“岁差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了岁差的客观真实存在。而且论证了制历必须根据岁差之值来修正有关数据,提高了历法的精确度。
第三,“定气”概念的正式提出和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的发明。基于对太阳不等速运动状况的科学结论,一行法师明确提出“定气”概念,即以太阳运行在天空的实际位置来定二十四节气,因此创立了适应定气的“不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这就是在数学史上占有光辉地位的有名的“僧一行内插法公式”。1956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年会上,我国数学史家李俨教授介绍僧一行、郭守敬等内插法方面的成就时,引起与会各国专家的极大关注。
第四,关于日月交食的新理论和创见。一行法师的新贡献有:一、完善了同一时刻发生的日食,不同地区所见食分不同的观念。二、首创不同地区任意时日的食差计算法。一行法师对不同地理纬度的地方和不同季节分别进行考虑,创立了“九服食差计算法”,弥补了以往历法交食推算仅限于某一地点有效的缺陷,从而使历法可以适用于全国各地。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的划时代的创举。
第五,研究五星运动的三项创新。一、一行法师最早提出五星运动的轨道与黄道并不重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夹角的概念,而且给出了计算五星位置在黄道南或北的具体方法。二、一行法师最早提出五星近日点“进动”(类似岁差)的概念,并给出了木、火、土、金、水五星近日点每年的进动值。在此基础上,一行法师建立了五星近日点在黄道上的经度的计算方法。三、他最先编制了以五星近日点为起算点,每经15°给出一个五星实际行度与平均行度之差的数值表格,以此取代北齐张子信以来每经一个节气给出一个相应数值的初始方法。这三项创新为后世历家的进一步探索开拓了正确的方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对于五星运动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第六,晷长与刻漏的测算新成就。一行法师在《历经·步晷漏术》中列出了阳城二十四节气午正日影长和昼夜漏刻长度的数值表,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数表”。这是他创造的又一个世界第一的成就。找到了太阳位置与影长的正切函数关系,就可以测定全国任一地方、任一时刻八尺高表的影长值。
第七,对恒星位置的重新测定。一行法师果敢地在自己的历法中,革除了沿用几百年的陈旧数据,改用了自己测定的数据。这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第一次打破以往认为恒星位置永恒不变的观念,引起了后世对恒星位置的观测研究的重视,十分有意义。
第八,开创了正确的黄道画法。在中国星图发展史上,僧一行是首先明确指出圆图失真的缺点并着手改进的第一人。一行法师创立的黄道画法的客观影响是巨大的,它启发和推动后人从根本上改进星图的结构。公元8世纪,就出现了圆横结合的新的星图模式(敦煌卷子星图)以及后来北宋的苏颂星图,使中国星图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李约瑟博士写道:“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可以和中国天文制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可以说很少,甚至简直没有。”任何科学思想都有它的传承关系,一行法师在中国星图史的关键作用和地位是应该肯定的。
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以一名才高八斗的士子而成为一名僧人,由一名修行高深的法师成为举世所重的科学家,“张遂”身份的更迭,正是人生目标坚定清晰,为了科学梦想不懈追求的经典范本。
精微悟大雄
“正兹德性参天地,拜古如来悟大雄。”全诗颈联转向对大慧一行法师佛学修为与德行的描述。法师虽精研科学,但始终以高僧的身份参悟佛法(“悟大雄”中“大雄”是佛陀尊号),他的德行与天地相参,体现了儒释交融的境界。据记载,他圆寂前仍与师父普寂密语禅机,最终安详示灭。
“衍数精微穷造化,出家用世尽圆融。”尾联回扣主题,是对一行法师一生的高度总结。以佛门身份(“出家”)精研数理(“衍数”指《大衍历》),穷究自然规律(“造化”),同时心怀济世之志(如借北斗七星隐现劝谏玄宗大赦天下),实现了出世与入世的圆融统一。
在悟道修行,德参天地,数穷造化,出入圆融方面,一行法师有许多“神迹”。看起来微妙不可测,实则为修行所必至。对此,成书于唐代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有诸多明确记录。
幼年时,一行法师家庭贫困,经常得到邻居王姥姥接济。做了天子之师后,一行法师常常想起王姥姥。然而来不及报答,王姥姥就已找上门来。原来她的儿子杀人犯罪,王姥姥想让一行法师出面救他。法师明白国法难违,只好告诉王姥姥此事不好办。
王姥姥听了大骂他见死不救忘恩负义,他惟有不停地在姥姥面前谢罪。王姥姥骂不迭声地离去了,一行法师转身叫来心腹之人,把一个布袋交给他们,命他们在指定的地方潜藏,并说:
“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
从中午到黄昏,会有七样东西进入布袋。要都拿回来,少一个就问罪。他们照着做了,用布袋带回七只猪。一行法师把七只猪放进已准备好的大瓮中封盖。
次日一早,宫里来人叩门急切,说皇帝有事相商。刚到便殿,唐玄宗已迎出来,问:昨夜北斗七星不见了,是吉是凶?如何应对?一行法师有理有据做了分析,然后建议“莫若大赦天下”。李隆基不敢违背,当即下诏。
晚上,七星中的一颗在天空中出现了,七天后,七星全部在天空中出现了……
《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记述此事,自己心中也满是疑惑: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
一行法师上嵩山皈依佛法后,有一次,师父普寂和尚准备在寺庙大设斋会,施食供养群僧。消息发出后,远至几百里地以外的僧人都纷纷赶来,如期而至,最后来了几千人。
当时,嵩山上有个道德高尚学富五车的隐士卢鸿,与普寂和尚相识已久,交情颇深。和尚念及其文笔超群,因而请他为这次稀有聚会作文,以传颂赞美。
到了斋会开始那天,卢鸿带着新作的文赋来到寺庙,交给普寂和尚。和尚随手将文章放在几案上。随后钟鼓、梵呗音声响起,斋会即将正式开始。
卢鸿赶忙对普寂和尚说:“这篇赞文有数千言,里面生僻字不少,表达语句也与常文不同,有些地方比较晦涩难懂。最好从众僧中选一个最聪明、悟性最高的人,我亲自指点他怎么理解,怎么朗读。”
普寂和尚认为众僧中,最聪明颖悟者,非一行莫属。于是就派身旁的侍者,去叫他过来。一行到了后,侍者将事情原委告诉给他。他听后,只是颔首微微一笑,遂从几案上拿起文稿,上下快速浏览一遍,然后又将之放回原处,随后揖别告退。
卢鸿心里很不舒服,觉得此人对自己的心血之作太过粗鄙轻慢,忍着没有发作。过了一会儿,众僧都汇聚在大殿内外,整齐严肃,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以待斋会开始。只见此时一行禅师捋起袖子走进大殿,站定后,用清亮高亢的嗓音,面对众人,大声朗读起卢鸿的斋会颂文,字字句句,一无遗漏。
卢鸿看到这一幕,久久惊愕。待回过神来,马上对普寂和尚说:“我教不了此人,相反,他可以做我的老师。”
一行禅师因为要制定天文历法《大衍历》,所以到处寻师访友。即使师友远在千里以外,也不惜人力、物力而去拜访。
有一次,他到达了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看见这里古松环绕,门前溪流潺潺。一行禅师于是就站在寺院门前,准备叩门进去。这时,他听见寺院内传来僧人用筹策卜算的声音,随后是一位老者的声音:“今天会来一个弟子,向我请教计算之法,这个时辰应该到门外了。怎么还没到?”
少顷又听见老人说:“门前水向西边流去,此人应该到了。”
听到这里,一行禅师叩门进入国清寺,见到说话的老僧后,即向他稽首做礼,虚心请教算法。老僧了解因缘,遂将其所怀道艺,尽数传授给他,一行禅师智识过人,很快就吸收领纳。当时学艺期间,国清寺还出现了一个异象:门前溪水本向东流,自从一行禅师来寺庙后,溪水却改向西流去了,成为著名的一景。
开元末年,河南郡的长官叫裴宽。
这个人很信佛,与僧一行一样,不过他是以居士身份,也皈依了普寂禅师。裴宽经常去嵩山亲近请教普寂和尚。有一天,裴宽如往日般,又去拜访寂和尚。
但这次普寂和尚见到他,却说:“此刻我有点事情要处理,没有空解答你的疑问,你先在此等待,稍候片刻。”听得此话,裴宽暗感今日气氛与平时不同,于是退处一旁,大气不出,小心翼翼观察。
只见普寂和尚点上了一炷香,端身结跏趺坐。坐了片时,忽然听到有人叩门,并传来报话声:“天师一行和尚到了。”
一行禅师进门上堂,向师傅普寂和尚敬礼。礼毕,即走近老和尚,在其耳边悄声密语几句。语时,形貌谦恭,寂和尚均点头同意。说了几句,退身再拜老和尚。拜后,继续附耳密语。
如此三次。
这期间,普寂和尚只是回答:“是,是。”没有什么反对的话。
一行禅师说完后,就离开师傅禅房,顺阶去到南室,进屋后,掩门无声。再过半晌,普寂和尚不紧不慢地对身旁弟子说:
“敲钟通知所有人,一行和尚今日圆寂了。”
听到这个话,身边弟子与其他僧人急忙赶去南室看望一行。推开门,只见一行禅师面目安详,跏趺正坐,已然灭度。
裴宽全程亲历此事,并留下来参与了后事的料理,送一行和尚最后一程。
阴阳家邢和璞曾对尹惜说:“一行禅师难道真是圣人吗?”
为什么呢?因为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制大衍历法时,曾说八百年以后,这个历法会有一天误差,出现误差后,会有圣人对其修改订正。现在一行禅师正在创制新的大衍历法,不就证实了落下闳的话准确无误吗?”
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西汉时期天文学家。汉武帝时任待诏太史,浑天说创始人之一。他在家乡阆中蟠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并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创制“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在天文学上有较大的影响。近代天文学史家朱文鑫说:“自汉落下闳作浑天仪,始立仪象之权舆”,后来的天文历法家如贾逵、张衡、祖冲之等人,则是在落下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的。落下闳完善了古代天文学说浑天说,奠定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理论基础。
《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一次历法大改革,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天文学上的巨大贡献。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中说:高僧一行和梁令瓒所发明的平行联动装置,实质上就是最早的机械时钟,是一切擒纵器的祖先,走在欧洲14世纪第一具机械时钟的前面;他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他是世界天文学领域一颗“灿烂的星座”,并且把落下闳所处时代的东西方天文成就作了一个比较,共列成了十大成就,其中落下闳的成就有三个。落下闳虽然己经逝世两千多年了,但“落下闳星”却永远闪耀在茫茫太空。
“正兹德性参天地,拜古如来悟大雄。衍数精微穷造化,出家用世尽圆融。”一行法师不仅是精通天文历法的科学家,也是我国佛教密宗大师,他亲译《大日经》,并为之作注——《大日经疏》。他传承和发扬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主张“即身是佛”、“入世、出世不二”,并提出“五缘”和“心缘”等观点。
玄宗多次亲自登门,向一行法师询问安定国家、抚慰百姓的方略,一行言谈直截了当,从不隐讳。当时玄宗的长女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按照太平公主当年的礼仪规格为她置办嫁妆。
一行法师劝谏玄宗说:“武后只有太平公主一个女儿,所以特地提高礼仪规格,但她最终骄横无度而家败身亡,这样的先例怎么可以效仿呢?”玄宗听了,急忙停止了这种做法。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行积劳成疾,在伴游唐玄宗出巡洛阳途中,与世长逝,享年55岁。唐玄宗极度悲痛,下至辍朝三日,停龛三七,让国人瞻仰追悼,并为一行御制碑文,亲书于石。1982年,国际上将月球划分为几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命名为“一行”,以纪念他对世界天文学的重大贡献。
彬宇先生怀一行法师七律,不仅是对法师个人的礼赞,更折射出唐代科学、宗教与文化的高度交融。作为僧人,他兼具“穷造化”的理性与“尽圆融”的慈悲,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缩影。诗中既有“嵩山逃遁”“子午初标”等基于史实的描述,又通过“演昊穹”“悟大雄”等意象进行升华,将一行禅师的科学精神与佛学境界交织在一起,塑造出“僧侣科学家”的独特形象。
同时,“阴阳推步”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德性参天地”蕴含着儒家的伦理观念,“悟大雄”彰显了佛家的超脱思想,反映出唐代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一行禅师正是这一思潮的典型代表。从遣词造句上讲,全诗对仗工整(如“子午”对“阴阳”、“德性”对“如来”),用词精妙,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亦是“尽圆融”的高超隽秀之作。
责任编辑: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