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kasi sekarang:berita > news > teks
Puisi Encik Liao Binyu mengenai Gaya Abadi Cina
2025-05-19 sumber:Agensi Berita China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安江洋绘制《仙风道骨张三丰》诗意图,张红星教授注解,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全书384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癸未岁怀张三丰七律

邋遢形骸别有真,松溪云窟道初臻。

寂然不动通天下,清净无为感至神。

四象两仪归太极,三花五气化长春。

九重苦苦空寻访,烟雨披蓑早出尘。

微信图片_20250519132914.jpg

黄德劲先生诗评:

彬宇先生怀张三丰祖师七律,以浓缩的意象群与道教术语,构建起张三丰“由武入道、由道返俗”的精神图谱。其语言风格既延续陶公“悠然见南山”的隐逸传统,又开创“擀面杖头风雷声”的俗中见雅新风;历史启迪则完全超越个体传奇,成为理解明代三教融合、内丹理论发展及民间造神机制的文化密钥。正如张三丰在《玄要篇》所言:“道有先天与后天”,这首诗亦在虚实相生中完成对历史真实与精神真实的双重抵达。

诗中“松溪云窟”“清净无为”“太极”“三花五气”等意象,精准对应张三丰“武当丹士”的历史身份(《明史·方伎传》载其“寒暑惟一衲一蓑”)。“邋遢形骸”暗合史载张三丰“不饰边幅”的形象特点,形成“形散神凝”的独特表达。

“四象两仪归太极”将《周易参同契》的丹道理论转化为武术哲学,反映其开创太极拳时“易理为体,拳法为用”的思想(见《大道论》)。“三花五气”出自《钟吕传道集》,经诗句“化长春”的改造,体现张三丰“以武入道”的修行观。

末联“九重苦苦空寻访”指明代六位皇帝遣使寻访的史实(永乐帝曾遣使44次),“烟雨披蓑”则呼应《名山藏》记载其“蓑笠逍遥”的隐逸形象,形成对权力体系的诗意解构。

全诗揭示了张三丰形象的三重建构:道教典籍中的修真者(《明史》)、武术谱系的宗师(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民间传说中的仙人(《三丰全书》),反映明清时期三教合流的文化特征。诗中“太极”与“出尘”的辩证关系,为现代武当武术申遗(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提供了核心价值依据。“清净无为感至神”则与当代心理学正念疗法存在跨时空共鸣,美国哈佛大学2023年研究证实太极拳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改善效果(改善率37.6%),验证了诗中“化长春”的养生智慧,可谓诗意深沉也!

张三丰(1247年—?),名君宝,字玄玄,号三丰子,出生于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生平极具有传奇色彩,史载曾任元朝博陵县令,后辞官修道。其融合道家思想创立武当派,开创太极拳等内家拳术,形成三丰派、隐仙派等多个道术与武术流派。提出了“福自我求,命自我造”的修真理念,著作包含《大道论》《无根树》等丹道经典,将玄奥的道教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诗词形式,推动道教思想传播。武学主张“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对中国武术发展影响深远。‌

张三丰受明清多位皇帝敕封,尊号包括“通微显化真人”“清虚元妙真君”等,成为道教内丹修炼与武学理论集大成者。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将其塑造为武林泰斗,广为人知。

谨依彬宇先生诗意,以“邋遢感至神”“太极早出尘”简析之。

邋遢感至神

“邋遢形骸别有真,松溪云窟道初臻。”首联以“邋遢形骸”暗合史载张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的隐逸形象,表面写其不拘小节的外貌,实则通过“别有真”点破道家“返璞归真”的修行内核。下句“松溪云窟”以自然意象构建修道场景,呼应其在武当山“面壁九年”的苦修经历,同时“道初臻”暗示其从外丹修炼向内丹心性的转化,契合道教“性命双修”的进阶路径。将邋遢外形与内在道性并置,形成“形骸”与“真道”的张力,合乎《道德经》“大巧若拙”的美学理念。“松溪”象征清静无为,“云窟”即仙家洞府,以环境烘托人物超然物外的境界,语言简练而意境悠远。

“寂然不动通天下,清净无为感至神。”颔联化用《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哲学命题,暗喻张三丰“内丹”修炼的至高境界——通过静定达到天人感应的状态。“清净无为”则呼应其融合儒释道的思想,如《大道论》所言“三教归一”的终极追求。后句“感至神”既指其内丹修炼的玄妙体验,也暗含民间传说中“神功盖世”的武术造诣。以“寂然”与“通天下”的对比,展现道家“静极生动”的哲学观,与太极拳“以静制动”的武学原理形成互文。同时化用儒家经典入诗,却以道家语境重构,体现了张三丰“三教圆融”的思想特色。

《列仙全传》有极精短的传述: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君宝,字玄玄。生有异质,龟形鹤骨,大耳圆目,身长七尺,须髯如戟。顶作一髻,手持刀尺。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饰边幅,人目为张獵狷。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辄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也。元末居宝鸡金台观,留颂辞世而逝。土人杨轨山置棺殓讫,临窆发视之,复生。乃入蜀。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于玉虚宫。庵前古木五株,尝栖其下,久则猛兽不距,鸷鸟不搏,人益异之。后入武当,常语乡人云:“兹山异日当大显于时。”居二十三年,拂袖游方而去。永乐初,敕正一孙碧云于武当建宫以候。天顺中,赠为“通微显化真人”,或隐或见。

读此小传可知三丰祖师之“非凡”:形象非凡,举止非凡,人生履历亦非凡也。历览种种记述,似以汪锡龄敬述之《三丰先生本传》最为详尽。汪锡龄何许人也?

民国《乐山县志》卷八“官师”曰:汪锡龄字梦九,江南歙县人,历官户工二部,康熙末任四川建南道,在任八年,风清弊绝。时值西藏用兵,筹策安边,殚竭心力。西藏既定,边境卒赖以宁,时人称为川南保障。迁河运道副使,未几弃官入蜀,于城东凌云山阴石堂溪一带置土田,筑室丹霞峰侧,额曰“丹霞静室”。殁,葬就日峰后。

最关键的,是汪锡龄“受修养秘法于张三丰先生”,乃张三丰祖师之嫡传拥趸也。故此所知必详尽,而所述必虔敬也。因此我们据其所言,看一看不凡的三丰祖师。

张三丰祖师的先祖来自江西龙虎山,所以曾自称是天师的后裔。祖父张裕贤,精通星象算术。南宋末年预知帝王之气将从北方兴起,于是带领本支眷属迁徙到辽阳懿州。

裕贤公有子名张居仁,即张昌,字子安(又一字仲安),号白山,乃三丰祖师之父。他年轻时就怀有非凡的才能,元太宗招揽人才,张子安在策论科中入选。然而他生性淡泊,不想做官,因此一生都隐居在山林之中。

元定宗丁未年夏,三丰祖师的母亲林太夫人梦见一只玄鹤从海天之间飞来,随后便生下了张三丰,当时是四月初九子时(有说是七月二十六日)。三丰祖师天生神奇不凡,有着龟形的身姿和鹤一样的骨骼,耳朵大且眼睛圆润。

五岁时,他不幸染上怪病,视线渐渐模糊。当时有一位叫张云庵的人,是个世外异人,担任碧落宫的住持,自号白云禅老。他见到张三丰后,便十分奇特,说:“这孩子有仙风道骨,绝非平凡之辈。只是眼睛遭遇魔障,必须拜我为师,才能摆脱尘世的遮蔽,让智慧的光芒再次闪耀。放在我这儿吧,等好了我就送他回去。”

太夫人答应了,于是三丰祖师就拜入白云禅老门下做徒弟。他在庵中安静地住了半年,眼睛渐渐明亮起来。张云庵教他诵读道经,他一过目就能明白,闲暇时还兼读儒家和佛家的书籍,随手翻阅,领会其大概意思便作罢。

转瞬七年。太夫人很思念儿子,白云禅老也不再挽留。三丰祖师回到家里,专心钻研儒家学业。元中统元年,他被推举为茂才,成绩优异;中统二年,因文学才识出众,名字被上报朝廷,以备提拔任用。

但这并不是先生最想做的事情。他只是要完成父母的愿望,光宗耀祖罢了。至元甲子年秋天,他游历燕京,当时元朝刚刚在燕京定都,朝廷下诏征召前朝有文学才识的人等候任用,他便滞留在燕京,名声和威望日益提高,并结识了平章政事廉希宪。廉希宪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上奏朝廷补任他为中山博陵令,随即前往赴任。

在处理政务的闲暇时间,他去寻访葛洪山,相传这里是葛稚川修炼的地方。他因而想到自己做这个闲散的官职,和当年葛稚川任勾漏令的情形颇为相似:我难道不能像葛洪仙翁一样吗?

第二年,母亲不幸去世。不过几个月,父亲也去世了。三丰祖师于是彻底断绝了做官的念头,遵奉丧礼回到辽阳,终日哀伤过度。他找了一处高洁的山地,将父母妥善安葬后,守孝数年,每日诵读道教经典。

忽然有一天,一位邱道人前来敲门拜访,两人畅谈玄理,满座清风,让人顿生超脱尘世之想。邱道人离开后,三丰先生便收拾行装外出游历,把田产全部交给族人,嘱托他们代为扫墓,带着两名小童子一同上路了。

他北到燕赵之地,东到齐鲁之邦,南至韩魏区域,往来于名山古刹之间,吟诗观景,走走停停。就这样过了将近三十年,都没有遇到什么机缘。

于是他向西前往秦陇地区,汲取太华山的灵气,领略太白山的奇景。他过秦岭,越陈仓,看到宝鸡一带山清水秀,幽静深邃,便在此定居下来。这里有座三尖山,三座山峰挺拔秀丽,苍翠润泽,十分喜人,因此自号为三丰居士。

元仁宗延佑元年,三丰祖师已经六十七岁,才终于进入终南山,遇到了火龙真人!

火龙真人传授给他高深的道法,从此改名为玄素,又名玄化,两号合称,号玄玄子,别号昆阳。他在山中居住了四年,却没有什么明显的修炼成效。他听说要接近这种高深的道法,必须兼备法和财。而他一生游历寻访,又乐善好施,口袋里几乎空空如也,不禁流下泪来。

火龙真人对此感到奇怪,他便毫无保留地把原因告诉了真人。真人传授他丹砂点化的秘诀,让他出山修炼。他立刻拜别恩师,“和光混俗者数年”。

泰定甲子年春天,他南行到武当山,调养精神修炼了九年,道法才终于修成。此后,在湘云巴雨之间,他时而隐居,时而现身,又遨游了十余年。

到了至正初年,他从楚地回到辽阳,祭扫祖坟完毕后,又前往燕京。但以前的公卿故交,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前往西山,又遇到了之前的邱道人,两人促膝谈心,交流道法,这才知道他就是长春先生符阳子。

分别后,三丰祖师又前往秦蜀之地,从荆楚辗转到吴越。他侨居在金陵时,遇到了沈万三,传授给他炼丹之道,此事发生在至正十九年。临别时,三丰祖师预知沈万三会有被流放到边疆的灾祸,便叮嘱他说:“东南的王气正旺盛,我们会在西南相见。” 之后他仍然回到秦地,居住在宝鸡的金台观。

九月二十日,他的阳神出游,当地人杨轨山以为祖师去世了,便买了棺材将他收殓。就在即将下葬的时候,棺材里发出如雷般的声响,打开一看,三丰祖师又复活了。后来他就带着杨轨山离开了。

又过两年,世事巨变,天下重归清平,元朝终结,大明开启。三丰祖师在太和山搭建庵堂,故意装作疯汉,人们因此称他为邋遢道人。

道士邱元靖,为人安静讨喜,三丰祖师暗中收他为徒。后来三丰祖师进入成都,劝说蜀王朱椿入道,蜀王没有听从。他退回到襄阳、邓州一带,行踪更加难以捉摸。

洪武十七年甲子,明太祖因为天下归服,下诏寻访三丰祖师,没有应召。十八年,太祖又强行让沈万三去敦请,先生还是没有前往。“盖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帝王自有帝王治国之道,不能用金丹金液来分散君主励精图治的心思。自古以来,方士之所以酿成灾祸,都是因为他们以游仙之名入朝,成为了祸乱的根源。真正达到圣真境界的人,绝对不会像唐朝的叶法善、宋朝的林灵素那样,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洪武二十五年,三丰祖师遁入云南,恰好太祖将沈万三流放到海上,两人再续前缘。他们一同修炼天元之法,服食大药,第二年便修炼成功。之后祖师前往贵州平越的福泉山,朝拜真仙,礼拜星斗,等待诏令飞升。

建文元年,完璞子到武当山拜访,正好三丰祖师从平越归来,两人相处得十分愉快。

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上奏说,三丰祖师精通道法,神通广大。五年丁亥,朝廷便命令胡濙(音赢,小水也)等人,遍历天下寻访他。十年壬辰,又命令孙碧云在武当山建造宫殿拜候祖师,并写信相邀。

一直到十四年,都没有听到任何关于他的踪迹。皇帝于是愤怒地对胡广说:“你说张三丰身怀玄机,为何他不敢来见朕?” 责令胡广继续寻找,胡广十分害怕。他星夜赶到武当山,焚香哭泣祈祷。

五月初一是南极仙翁的寿辰,太上老君会命令各位仙人按时参加大会。当时三丰祖师也在被诏令的名单中,于是他与玄天上帝的下属一同御气而行,恰好看到胡广情真意切的哭拜恳求,便停下云车,答应入朝拜见皇帝。入朝之后,他便遵从上清之命,飘然而去。

汪锡龄最后感慨地说:我的师父啊!我的师父啊!他是隐居中的仙人!他是仙人中的神!他是神仙中堪比天仙的人物!要说那深藏宏大的心愿,广大无边的法门,在吕祖之后,只有先生一人而已!

汪锡龄的感慨,也正是世人对张三丰祖师人生经历的惊奇。三丰祖师生时‌仙鹤托梦‌,其母临产前夜,梦神仙召来三只仙鹤停于屋上长啸;于洪武年间预言武当山“日后必大兴”,后明成祖耗资百万建造太和山宫观,应验预言;可数月不食,寒冬仅着单衣,卧雪七日不僵;洪武二十六年假死后复活,开棺时重现生机;修庙时以袖筒抖出米面蔬菜,伸腿入灶膛燃烧代柴,用漏筛从山下龙水泉端水至山顶成永不干涸池塘;借村民耕牛夜间“灵魂出窍”,完成千里外琉璃砖瓦运输,次日牛群皆口吐白沫力竭;与乡民告别时,顷刻往返一百四十里取回唐邑王宅豆腐板,时间线与凡人卖豆腐过程完全重合……

神迹可谓多矣!三丰祖师有一段自述,则更加文辞优美,纯净耐读。谨全文照录《三丰全书·芦汀夜话》:

长江月白,霜露满汀,万山先生子欲闻予之出处乎?予当生时,一鹤自海天飞来,咸谓令威降世。后知丁公仍在灵墟,予思彼人也,我亦人也,予岂不得似丁公?每嗟光阴之倏忽存没,富贵如风灯草尘,以是日夕希大道,弃功名,撇势利,云游湖海,拜访名师,所授虽多,皆旁门小法,与真道乖违,徒劳勤苦。

延佑初年,已六十七,心命惶惶,幸天怜悯,初入终南,即遇火龙先生,乃图南老祖高弟,物外风仪。予跽而问道,蒙师鉴我精诚,初指炼己功夫,次言得药口诀,再示火候细微、温养脱胎、了当空虚之旨。一一备悉。于是知欲进道者,必须法财两用,予素游访,兼颇好善,倾囊倒箧殆尽,安能以偿夙愿?不觉忧形于色。师怪问之,予挥泪捉膝以告。

重蒙授以丹砂点化之药,命出山修之,立辞恩师,和光混俗,将觅真铅八两,真汞半觔,同入造化炉中,煅炼转制分接,九还已周,借此赀财,以了大事。由是起盖丹房,一身端坐,虚心养气,虚气养神,气慧神清,广觅药材,时饮蟠桃酒,朝餐玉池液,如醉如痴,补气补血,但得汞有半觔,可待他铅八两,月数将圆,金花自现,十手捉虎擒龙,来得先天一气,徐行火候抽添,自合周天度数,知复姤进火退符,识卯酉防危虑险,十月功完,圣胎显象,九年面壁,与道合真,所谓跨鹤青霄如大路,任教沧海变桑田也。吾之出处,大概如此。请与子鼓枻而歌,以尽今宵之乐!

彬宇先生首联以形骸邋遢反衬道性本真,借“松溪云窟”的隐逸意象构建出世语境,在表里张力中暗藏“大巧若拙”的道教美学;颔联由静入动演绎天人感应,以“寂然不动”的修行定力勾连“通天下”的济世襟怀,在动静辩证间揭示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终极哲思。两联内外呼应,既勾勒出张三丰邋遢隐者与通玄宗师的双重面相,更以诗化语言重构了道教“和光同尘”的生命境界——形骸的混沌恰是道心的澄明,极致的虚静方得宇宙的真动。不是祖师“神奇”,而是祖师之“真”达到了常人不能及的境界而已!

太极早出尘

“四象两仪归太极,三花五气化长春。”颈联浓缩了道教内丹理论与太极哲学。“四象两仪”源自《易经》,象征宇宙生成法则,暗合张三丰从“蛇鹊相斗”的自然现象中悟出太极拳理的过程;“三花五气”则是内丹术语,指精气神三宝与五脏之气调和后的长生境界。后句“化长春”既指道家追求的长生久视,亦隐喻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彬宇先生以丹道术语构建玄奥语境,但通过“归太极”“化长春”的动态表达,赋予抽象概念以生命活力,符合道教“道法自然”的审美取向。数字(四象/三花)与空间(两仪/五气)的工整对仗,体现七律格律严谨的特点,同时暗合“阴阳平衡”的太极图式。

“九重苦苦空寻访,烟雨披蓑早出尘。”尾联前句“九重寻访”指明代帝王屡次征召张三丰而不得的史实,以“空”字强化其拒斥功名的隐逸精神;后句“烟雨披蓑”回归其山野形象,呼应首联的“邋遢形骸”,形成闭环结构。以“九重”的庙堂之高对比“烟雨”的江湖之远,凸显人物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以自然意象(烟雨、蓑衣)收尾,营造空灵意境,暗合道家“大道至简”的终极追求。

张三丰祖师于1324年登临武当山,在此结庐修炼并收徒传道,创立以真武大帝为主神的武当派。其选择武当山与道教传统相关,汉代已有隐士在此修行,唐代被奉为道教圣地,而张三丰的到来使其成为内家拳发源地。

明成祖朱棣为寻访三丰祖师,耗资百万修建八宫二观及紫禁城等建筑,奠定武当山“亘古无双胜境”的地位。明太祖、成祖累计遣使超50次寻访未果。永乐帝更以“君权神授”名义扩建武当建筑群,形成与紫禁城的天地呼应。三丰祖师曾预言武当山“日后必大兴”,这一预言在永乐年间得到应验。

宣德年间编成的《敕建山志》卷六《张全弌传》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张三丰传记,其中便写道:

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尝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

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洪武二十三年,拂袖长往,不知所止。

三丰祖师归隐武当,人称隐仙。他是真正的得道高人,特别憎恶那些拿着三脚猫的“道术”四处忽悠,谋权谋利换取富贵的人。偏偏明朝的几个皇帝都崇信道教。比如嘉靖,二十年不上朝,天天在宫中给神仙“写信”。其信有专门格式,被称为“青词”。

大奸臣严嵩便是此中高手,因此深受皇上宠爱,高居相位,人称“青词宰相”。有些人看准了这条路,纷纷想步其后尘,受到了三丰祖师的严惩。后人集有“七戏方士”的故事。比如:

有一天,张三丰遇到姓赵和姓王的两个方士,已经知道他们居心险恶,打算凭借奇异的法术北上得到皇帝赏赐。于是他化作道教祖师的模样,去试探他们。

张三丰说:“我是张天师,能够飞符召神,我的法术非常灵验,你们愿意学吗?” 赵、王二人不信。他便对着空中略微比划,转眼间,就有天兵天将在云雾中往来穿梭,两人这才感到惊异,跪地请求赐予符箓。

祖师假装低声叮嘱的样子,赐给他们几道符箓,两人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当时,李孜省凭借五雷法得到皇帝宠幸,这两人便去投靠他,借此进入宫廷。皇帝询问他们的本领,两人回答说自己是天师传授的符箓,并请求皇帝斋戒三天,观看他们施法。

皇帝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了,到了约定的日期,搭建起大型法坛,二人折腾了一整天,法术却没有灵验。皇帝对他们的奸诈行为十分愤怒,立刻命令侍卫将他们打死。

祖师又曾经和一个姓刘的方士打赌役使鬼神。方士刚烧了符箓,祖师就暗中用法力将其掩盖。轮到祖师烧符时,立刻有无数神鬼,身着铠甲,面容狰狞,在空中往来。

刘方士十分惊奇,跪地请求指教,祖师慷慨地教了他,并传授给他斩鬼的妙法。方士非常高兴,带着这些法术游历京城,很是灵验,只是一直没有使用斩鬼的法术。后来通过攀附梁芳等人得以进入宫廷。

一天晚上,有个太监和宫女亲昵,恰好皇帝命令刘方士召鬼符。刘方士烧了符,顿时有两个鬼出现了,一男一女,在宫楼下面聊天说笑,渐渐走近皇帝面前,也不知道恭敬回避。

皇帝害怕了,急忙命令刘方士拔剑砍鬼,结果发现被砍的是宫女云娥和太监某某。皇帝大怒,认为刘方士侮辱了自己,立刻将他打死在法坛内。

祖师的弟子圆通子说:“一道符箓除掉三个邪恶之人,并非我师父心狠手辣。用正道保卫国家,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啊。”又说, “真正的仙人厌恶方士,就如同君子厌恶小人啊!我的师父七次戏耍方士,用正法戏弄邪法,一定要让各种邪术败露,让受宠的方士势力日渐衰落才肯罢休。像我师父这样的人,应该被封为荡邪卫正护国天师。后来在成化末年,朝廷罢免剥夺了僧道的封号,虽然是采纳了科道官员的建议,但怎么知道不是因为我师父暗中破了他们的法术,才导致大臣们上疏奏请的呢?”

三丰祖师融合道家思想与武术,创立“以静制动”“贵柔尚意”的内家拳(含太极拳、八卦掌),将道教内丹修炼与技击结合。其拳法被明代黄宗羲赞为能“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以柔克刚”。关于太极拳的创立,各种学说甚多,但以“太极张三丰”流传最广。目前,有据可查的主要是源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基志铭》记载: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岳为最著。温州陈洲同从王宗乐受之,以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年间,张松溪为最。”

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思想源自《道德经》,此亦武当文化之核心。2006年,武当武术列入国家级非遗,三丰祖师功莫大焉。 

在道家的修行上,三丰祖师提出儒、释、道三教同源观点,认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并将儒家“五常”与道家“五行”融合。其“性命双修”理论分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神还虚三阶段,影响后世修炼体系。其《大道论》则构建了以“道”为本体的宇宙观,认为儒家的“行道济时”、佛教的“悟道觉世”与道教的“藏道度人”本质上追求同一真理。

三丰祖师将佛教“打坐参禅”引入道教修行,创立“蛰龙法”睡功,强调“虚心无我”的内丹修炼新范式。其《打坐歌》便是内丹功性命双修之法。只不过歌中都是隐语譬喻,不经过明师的指点,一般人是很难看明白。敬录如下: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约,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

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

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

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

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饮困则眠。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

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

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

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

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三丰祖师建立了以“高标隐逸”为宗旨的隐仙派,门徒修行强调“以武证道”,将武术修炼与内丹术结合,开创动态修道模式。其传承体系衍生出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等分支,形成明清道教重要流派。

三丰祖师的道教改革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双重飞跃,其思想体系使道教在宋元衰微后重获发展动力,促成武当山成为与龙虎山齐名的道教中心。祖师著述丰富,诸如《玄机直讲》《打坐歌》《玄要篇》《无根树》,先后被清代汪锡龄和李涵虚编辑成集,即广为流传的《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为后代奉道者所推崇,尤以二十四首《无根树》丹词为代表作。后世道众认为《无根树》“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谨录其数首如下:

(一)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荡去漂来不自由。

无边无岸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二)

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

访名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

(三)

无根树,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烟花寨,酒肉林,不断荤腥不犯淫。

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

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

……

(二十四)

无根树,花正无,无相无形难画图。

无名姓,却听呼,擒入中间造化炉。

运起周天三昧火,锻炼真空返太无。

谒天都,受天符,才是男儿大丈夫。

传说三丰祖师历南宋(金)、元、明三朝,享年两百多岁,不知所终。其不拘小节、济世救人的仙风道骨,形象做人,已经深入人心,备受敬仰。

陕西宝鸡市区北坡陵塬东南角的山腰之上有座金台观(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宝鸡市遐迩闻名的名胜古迹和道教圣地。据传张三丰祖师曾在此修身传道数十年。金台观有“镇观三绝”,第一绝便是就是三丰洞(亭)前矗立着两通张三丰瓜皮书(诗)碑。

瓜皮诗碑,匠心独——诗是9行,遒劲飘逸,后人称之为龙蛇之字。

据传,某年暑天,张三丰和观内道士在田里耕作,汗如雨滴。几个瓜农去城里卖西瓜经过,道士们就挑了几个解渴。其中一位瓜农见张三丰用吃完的瓜皮在地上描画,就央求张三丰送他一幅字,张三丰欣然答应。一时没有笔墨,就将支在地边烧水的铁锅扣在地上,顺手拿起瓜皮,沾着锅底灰挥洒写成。诗曰:

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此宵同;

细看山下云深处,信有人间路不通。

泉引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

求名心在闲难遣,明日马蹄尘土中。

三清在此令来人敬躬。

三丰祖师还有多少传说呢?对于道高德崇的出世高人来说,也许时间愈久,愈会有源源不竭不朽的传奇吧!

彬宇先生此诗以张三丰生平为经,以道家丹道为纬,织就一幅融合历史真实与仙道玄思的画卷。通过形神、时空、雅俗的多重对比,既再现了张三丰“隐仙”风骨,亦揭示了道家“性命双修”的终极追求。尾联“烟雨蓑衣”的意象,恰如《上天梯》所言“可当飞空锡”,将尘世求索升华为超越性的精神符号。

1. 形神对立的哲思架构

全诗以“邋遢形骸”开篇,至“烟霞出尘”收束,形成“形骸→道法→超脱”的三重进阶。首联通过“邋遢”与“真”“松溪”与“云窟”的意象对比,构建肉体与精神的张力,呼应《无根树》中“真灵为树根”的隐喻。尾联“九重寻访”与“烟雨独行”的空间对立,强化了帝王权威与隐士逍遥的哲学分野。

2. 内丹修炼的符号系统

诗中密集使用道家术语(如四象、三花),形成严密的内丹修炼图谱:

时间维度:从“道初臻”(筑基)到“化长春”(结丹),对应《打坐歌》百日筑基、十月怀胎的次第。

空间维度:通过“松溪云窟”到“烟雨披蓑”的延展,暗喻内气从丹田至泥丸的周天运转。

3. 历史与仙道的互文书写

帝王求访的史实凝缩:“九重苦苦”四字浓缩明成祖派胡濙密访13年、英宗加封“通微显化真人”却终不遇的史实(引《万历野获编》)。

蓑衣的符号意义:既是对张三丰“寒暑一蓑”的真实写照,亦暗合《道德经》“被褐怀玉”的修行观,成为抵抗皇权规训的精神铠甲。

4. 声律与炼字的精微设计

平仄:全诗严格遵循七律仄起首句押韵格式,韵脚“真、臻、神、春、尘”均属平水韵十一真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感。

炼字:“化长春”之“化”字,既指阴阳二气交融(《周易》),亦暗含“羽化登仙”的终极追求,与《无根树》“返魂浆”的丹道隐喻形成闭环。

全诗看似自然无意,实则如同太极拳,柔中带刚,层层递进,像极了三丰祖师的修行路,几十年如一日,踏实而超逸,艺术化呈现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和光同尘潜玩度世的道家境界。“松溪云窟”“四象两仪”“烟雨披蓑”“寂然而通”,不正是对道家“形神俱妙”修行哲学的诗性诠释吗?真正的得道者不在九重宫阙,而在天人合一的生命实践中!

张红星教授注解:

邋遢形骸:鄙陋糊涂。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谚语解》:“邋遢, 《海篇》云: 行歪貌。 借为人鄙猥糊涂意也。”此处指张三丰不修边幅的外表。《明史》称其“号张邋遢”,以粗衣破履示人,暗合道家“被褐怀玉”的修行境界。

云窟:高山上的岩洞。宋·王禹偁 《阳冰篆》诗:“唯兹数十字,遒劲倚云窟。”实写武当山修炼环境,虚指修真者栖身的洞天福地,呼应《上天梯》中“弃官游海岳”的隐逸选择。

道初臻:初窥大道门径,对应《打坐歌》“性要悟,命要传”的性命双修起点。

寂然不动:化用《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指打坐时凝神入定,达到“闭目观心守本命”的状态。

清净无为:核心道家思想,张三丰在《打坐歌》中强调“清静无为是根源”,主张摒弃杂念以合天道。

感至神:指内丹修炼至“神光照耀遍三千”的境界,与《上天梯》“内丹成,外丹就”呼应。

四象两仪:源自《周易》,指阴阳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与天地两仪,暗喻内丹修炼中调和坎离、龙虎交媾的功法。

三花五气:道家术语,“三花”指精气神三宝,“五气”为五脏真气。此句描述“河车运转”后“真气熏蒸营卫”的周天循环,对应《打坐歌》“灵药一点透三关”。

化长春:喻指结丹后的长生境界,《无根树》称此为“起死回生是药王”。

九重:代指帝王(如明太祖、明成祖),史载明朝16帝发几十道诏书寻访张三丰而不得见。

烟雨披蓑:张三丰标志性形象,《明史》载其“寒暑惟一衲一蓑”,象征超脱俗世。

早出尘:双关语,既指烟雨中隐入山林不问世事,也不见帝王。亦暗含《上天梯》“冲举乘仙鹤”的飞升意象。


责任编辑:李霞

Kedudukan bacaan
Korea Utara Renames Panmunjom's "Ununti Pavilion" kepada "Panmen Pavilion", Korea Selatan mengatakan ia mencerminkan kemerosotan hubungan utara-selatan
Puisi Encik Liao Binyu mengenai Gaya Abadi Cina
Puisi Encik Liao Binyu mengenai Gaya Abadi Cina
Pemberdayaan "Dua": Projek -projek utama telah mencapai hasil yang bermanfaat, dan kecekapan pembinaan dalam pelbagai bidang telah meningkat
Berita Ditampilkan
Pemberdayaan "Dua": Projek -projek utama telah mencapai hasil yang bermanfaat, dan kecekapan pembinaan dalam pelbagai bidang telah meningkat
Hampir 600 bilion yuan nilai output! Terobosan aplikasi navigasi satelit China dalam pelbagai bidang dan pengaruh antarabangsa telah meningkat
Hari Pelancongan China 丨 Model "Pelancongan +" mengaktifkan penggunaan rantaian penuh, dan pengalaman tiga dimensi mewujudkan adegan budaya dan pelancongan baru
Pulangan Perintah Antarabangsa, Perusahaan Perdagangan Luar Negeri "Buka semua tenaga mereka" untuk mengejar dan mengembangkan pasaran
24 jam hotspot
1Pemberdayaan "Dua": Projek -projek utama telah mencapai hasil yang bermanfaat, dan kecekapan pembinaan dalam pelbagai bidang telah meningkat
2Hampir 600 bilion yuan nilai output! Terobosan aplikasi navigasi satelit China dalam pelbagai bidang dan pengaruh antarabangsa telah meningkat
3Hari Pelancongan China 丨 Model "Pelancongan +" mengaktifkan penggunaan rantaian penuh, dan pengalaman tiga dimensi mewujudkan adegan budaya dan pelancongan baru
4Pulangan Perintah Antarabangsa, Perusahaan Perdagangan Luar Negeri "Buka semua tenaga mereka" untuk mengejar dan mengembangkan pasaran
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 www.china-news-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