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研究会11月28日在京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暨中国人权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和会员代表,人权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媒体代表等170余人出席会议。中国人权研究会主要负责同志、中宣部分管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与会人士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十四五”决胜收官、“十五五”布局谋篇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建议》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法治等多个领域作出部署,提出“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为更好推动人权领域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与会人士认为,全会《建议》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出“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加强人的全面发展投资”,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人权保障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
与会人士表示,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人权宣传领域和中国人权研究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加强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坚持以理念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以实效为目标,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人权研究、人权宣传以及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成果。人权研究工作者要不断深化人权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与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相匹配的原创性人权知识体系;要继续推进落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推动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养老、住房、环境保护等领域形成更多可感可及的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要积极参与多边人权事务,提升在联合国等多边人权平台上的议题引领力、话语塑造力,讲好中国人权故事。
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原一级巡视员李晓表示,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将四中全会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部署落实到严格公正司法之中,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权法治保障。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丁亚冬认为,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就要在乡村振兴大局中把保障农民生存权、发展权落到实处,通过合作社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和乡村人才培养等项目,打破农村发展“死循环”,让农民在体面生活基础上共享发展机会与成果。
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李旭炎表示,要把学习全会精神同落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结合起来,以办好20项民心工程、完善医保和就业服务、推进鲁班工坊等为抓手夯实民生人权基础,推动天津实践成为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生动注脚。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赵成新表示,要向世界讲好湖南以现代化建设成果提升人权保障水平的故事,围绕“生存权”“发展权”“人民幸福生活”等主题,深入挖掘人权故事,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在普通人生活的烟火气里,生动展示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郭林认为,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媒体要把讲好经济民生发展故事与讲好人权故事统一起来,坚持深入一线、用大量鲜活案例展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进一步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邢志刚表示,面对国际人权舆论斗争的新特点、新趋势,我们不能满足于被动澄清,而是要主动出击,精心设置国际人权议题,不能局限于个别议题、单一案例的反驳,而是要系统解构西方人权话语的局限性、虚伪性,在“解构”和“建构”的动态过程中,重构国际人权领域的话语秩序。
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主任齐延平表示,在数智技术赋能的同时,数智鸿沟也在制造新的社会不平等,必须以人的尊严这一内在的“元价值”作为最终权衡的尺度,统筹自由与平等、发展与安全,通过完善信息权利等新型人权规范、将尊严理念嵌入技术设计和治理,确保科技向善、维护人的主体地位。
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认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要求,要抓住当前美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影响力下降的机遇,更加旗帜鲜明地支持人权多边主义,为联合国人权机制注入务实与创新元素,展示中国方案的开放性与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