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特區政府日前宣布,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將由香港科技大學負責籌辦,為香港醫療史翻開新頁。科大的新醫學院將以創新科技為核心,推動跨學科協作,加速醫療創新,以回應全球醫療挑戰,亦致力促進本地醫療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港科大校長葉玉如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進一步介紹了這所未來智慧醫學院的發展藍圖。她指新醫學院除致力培養具同理心的醫生科學家外,更着眼於全球醫療與科研融合大趨勢,會構建「臨床提出問題—科學家協作解決—產業推動轉化—回饋臨床」的良性生態循環,與現有兩所醫學院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同推動香港醫療進步。
回顧籌辦新醫學院的初衷,葉玉如指,該校早於2023年之前已有將科技元素融入醫學教育的構想,因為觀察到香港人口高齡化及醫生人手不足的挑戰,而國際醫學教育亦日益強調科技與課程融合,但現有的醫學院若要在既有完善的醫生培訓課程中加入大量科技元素,難度不少,「就像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這類歷史悠久院校,融入新元素時也經歷不少挑戰。」故若能從零開始設計新課程,則更易靈活地將創科深度融入醫學教育,因為課程還是「一張白紙。」
葉玉如認為,此次獲批籌辦新醫學院對科大而言是「黃金機遇」,更能補充香港醫學教育的空白。新醫學院的策略定位是培養以病人為本、具同理心、擅長跨學科協作、擁抱創新科技的未來醫生,讓學生不僅具備科技知識,更能善用創科尋求最佳治療方案。校方希望讓學生更早參與臨床實習,結合基層醫療經驗,解決實際醫療難題。港科大學生亦可到其他歷史悠久的醫學院交流學習,「相信三間醫學院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將為香港生物醫療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面對科技與人工智能(AI)為醫療模式帶來的變革,令葉玉如對新醫學院充滿信心。她指港科大在科研轉化方面具領先優勢,專利使用率約30%,全國第一,與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等世界頂尖學府齊名;未來兼具科技與臨床能力的畢業生,定能研發創新方案,推動醫療進步。但她重申,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必須加強三所醫學院、醫院及企業之間的協作。葉玉如留意到許多成功醫學院與醫院的合作關係密不可分,雙方均能受惠,「這也將是我們新醫學院的教學模式」。
她舉例指,瑞典多所大學獲政府資助合作孵化生物醫療企業,她在阿茲海默症研究中使用的血液檢測儀器,正是由瑞典大學孵化企業Olink研發,該企業現時與多所不同的大學保持良好合作關係。港科大工學院亦曾研發非接觸式生命體徵監測軟件,讓醫生術後遙距跟進病人,促進病人在家康復,減少住院需求。這些都是臨床、科研與產業三方協作的成果。未來新醫學院將鼓勵臨床醫生提出需求,科學家協作研發去解決問題,企業負責生產,形成良性循環。
葉玉如指出,未來教學醫院安排將與醫管局緊密協作,接下來將加快推進諒解備忘錄簽署、教學醫院選址、院長及教授招聘,以及教學科研大樓動工等多項工作,確保2028年順利招生。新醫學院首屆將招收50名學生,課程設計將隨時代與實際需求靈活調整,並歡迎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報讀,包括生物科學、人文社科、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她認為,學生背景多元化有助激發跨領域學習與創新,這也是科大的優勢所在。未來將成立專門研究同理心的研究所,讓畢業生除具備科技素養外,更需具備人文關懷。同時,葉玉如表示校方支持學生根據個人興趣發展,「不論是成為科學家、創業家、投身藥廠或其他領域,只要學生抱有熱忱,校方都會全力支持。」
另一方面,港科大積極拓展合作網絡,過去兩年已與全球超過40間醫學院及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其中十餘間來自海外,其餘來自內地,包括大灣區不同城市,也函蓋香港兩所優秀醫學院,合作網絡廣泛。在各方支持下,葉玉如有信心為學生提供世界一流的學習課程和環境,為香港乃至全球的醫療教育及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責任編輯: 何雪沫
0 已點過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