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近日,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国家医保谈判先后结束,55种药品纳入集采,越来越多的质量优良、价格适宜的药品中选,国家医保局首次制定商保创新药目录,给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以充分空间。本次药品集采规则调整更“阳光”更惠民,引导市场良性竞争,为医药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国家医保谈判3日结束,120家内外资企业现场参与,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用药需求,今年目录调整中增设了商保创新药目录,共有121个高值药品通过商保创新药目录形式审查。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称:“商保创新药目录由国家医保局组织制定,我们考虑与医保目录同时申报、同步调整。企业可以自主申报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或者商保创新药目录,也可以同时申报两者。与医保目录调整的不同点在于,商保创新药目录将充分尊重商业保险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

10月底,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公布中选结果,55种药品纳入集采,覆盖多种常用药品,全国患者预计将于2026年2月用上新一批质量优良、价格适宜的中选药。

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称:“我们这次一共超过了4.6万家医疗机构来进行报量,77%是按照厂牌来进行报量的,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用药的一些连续性,同时也形成充分的竞争。”

第十一批药品集采对规则进行再升级,每一项调整都更加紧扣临床需求和药品质量,“阳光”规则让集采更惠民,在差比价计算方式上,适度向小规格的口服溶液、注射剂等儿童适宜剂型倾斜,激励企业保障供应,集采还进一步完善防范围标措施,既体现充分竞争尽显市场活力,又引导企业科学立项。

国药集团所属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蔡正艳称:“这次的集采规则进一步完善了复活机制,有利于高品质的企业通过二次降价复活参与竞争。另外,多家中选的这种模式也为产品的后续供应提供了保证。也强调了全周期的质量监管,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规避了唯低价论这样的恶性竞争。”

2018年以来,国家主要通过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医保目录谈判来调整价格,减轻医保基金和患者经济负担,同时又要保障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7年多来,随着集采持续推进,已将490种药品和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人工晶体、人工耳蜗等多种高值医用耗材纳入其中。如今,集采目标早已不止于价格的理性调整,更在于引导医药行业的转型升级,让广大患者都能享有更加可及、更加可靠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