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新华网等媒体,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 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得益于数十年来在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上的持续深耕,昔日的县域黄磷生产企业兴发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不仅使其成长为营收规模近300亿元、母子公司双上市的龙头企业,更直接推动分拆上市的兴福电子成功把握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机遇,成为产业链关键一环。
近日,新华网走进兴发集团,深入解读了这家中国500强企业的转型实践。从传统磷化工向高端新材料的战略转型,与从县域布局到全球拓展的发展路径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驱动产业进阶的核心动能
“以湖北三峡实验室为依托,发挥科技创新核心支撑作用,突破性发展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高值磷硫精细化学品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筑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实现‘千亿兴发,世界一流’目标。” 着眼企业未来规划,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曾说道。
从工业级磷酸到电子级磷酸,从传统农药到半导体材料,兴发集团的进阶之路,本质上是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的攀登之路。
在磷化工这一核心主业上,兴发集团已实现全产业链的升级与延伸。“我们最早做工业级磷酸盐供给宝洁、联合利华,现在食品级磷酸盐全球领先,品牌溢价高于同行;草甘膦产能占全国近30%,稳居行业前列。”兴发集团董事会秘书鲍伯颖介绍,目前兴发集团产品已出口至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
在此基础上,兴发集团积极拓展硅化工与新能源赛道,形成“磷硅新能源”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有机硅下游应用广泛,增长迅速;新能源材料领域则聚焦磷系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尤其是新能源储能市场,将成为资本开支的重点方向。尤为引人关注的是黑磷技术的研发突破,自2016年与中国科学院深圳技术研究院合作以来,已实现百公斤级制备,并在双氧水催化等特定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为未来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拓展埋下伏笔。鲍伯颖同时客观指出其产业化仍需一个过程,难以一蹴而就,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兴福电子作为攻坚半导体材料的“尖兵”,其技术突破同样具有代表性。“我们当前产能37.4万吨/年,形成了以湿电子化学品产业为主导,电子特气、先进新材料、电子化学品回收利用等相关联业务协同共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兴福电子董事会秘书王力表示,公司正不断向高端市场渗透,挑战国际巨头的主导地位。此外,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则是兴福电子在市场中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源泉。王力说道:“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6%-7%左右,这是兴福电子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
未来,兴福电子还将瞄准电子级前驱体、电子特气、封装材料等半导体新材料,依托集团磷矿-黄磷-电子化学品的全产业链优势,在供应链安全上构建独特竞争力。“海外半导体材料企业缺乏磷矿资源,而我们背靠集团实现了从磷矿到电子级磷酸的全链条把控,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王力强调。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基因,是兴发集团实现长远发展的另一关键。在ESG实践方面,兴发集团已连续16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并不断提升管理水准。“我们的ESG实践不止于‘披露’,更体现在全链条的绿色管控。”
鲍伯颖介绍,从生产端的节能减排、供应链的绿色化改造到参与碳交易实现“环保创收”,形成了体系化的绿色运营模式。兴福电子则因应对海外半导体客户对ESG的高标准要求,全面通过相关质量体系认证,并在园区内推广电动叉车、太阳能设施等,将绿色生产内化为长期战略。
资本赋能与产业协同:构筑持续发展的双引擎
资本市场的娴熟运用,为兴发集团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资本赋能是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不仅把资本工具当手段,更视其为战略性举措。”鲍伯颖开宗明义地表示。集团在资本市场的每一次布局,都紧密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展现出稳健而前瞻的视野。
在此当中,分拆兴福电子独立上市,是兴发资本运作的标志性成果。回顾其历程,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企业,专注于电子级磷酸等高端产品,却因研发投入巨大、市场认证周期漫长,曾出现阶段性亏损。“从2008年立项到2021年翻盘盈利,再到上市,兴福用了10多年,这背后是集团‘长期主义’的坚定培育。”王力坦言。2019年底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为兴福对接资本市场提供了政策通道;而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催生的半导体产业链国产替代需求,则为兴福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基于稳定的产业链以及多年技术攻坚,兴福电子成功通过中芯国际认证并实现批量供应,标志着我国电子化学品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迈出国产替代坚实一步。”王力讲道,这充分体现了技术突破与市场机遇相结合的重要性。
兴发集团的资本“工具箱”远不止于此。据鲍伯颖介绍,公司已灵活运用股票、可转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多种工具,并实施多期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计划,有效激发了企业活力。“每一届董事会,无论是兴发集团还是兴福电子,都要积极通过资本运作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是董事长李国璋所倡导的。”这种持续的资本运作意识,确保了企业发展与资金需求的动态匹配。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稳健的资本管理,兴发的资产负债率已从早年的70%优化至52.86%左右,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财务安全基础。
在并购策略上,兴发集团展现出较强的战略定力与理性思维。“我们不做盲目扩张的并购,所有动作都围绕‘下游客户需求’展开。”王力强调。例如,兴福电子与江苏新化合资成立“江苏兴福”,旨在整合对方在异丙醇(IPA)领域的优势,弥补自身在湿电子原料端的短板。兴发集团则持续强化上游资源掌控,近期成功获取桥沟磷矿采矿权,并与万华化学合作开发大型磷矿项目。“磷矿毛利率差时也有40%以上,上游资源为公司向新材料业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业绩支撑。”鲍伯颖解释道。这种基于产业链协同和周期判断的并购逻辑,使兴发集团能够在行业波动中把握机遇,如在2015年行业低谷期收购桥沟矿业50%股权,在2016年有机硅低潮时收购兴瑞公司50%股权,为行业景气周期时的业绩爆发积蓄了能量。
从兴山县的一家小黄磷厂,成长为在全球新材料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集团,兴发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即以主业为根基,通过精准的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攀登产业高峰,并将绿色可持续理念贯穿发展始终。鲍伯颖将其成功因素归结为“务实创新,合作共赢”的八字方针。
此外,兴发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效带动了库区就业与经济发展,破解产业空心化问题,展现了企业与区域共荣的担当。
面向未来,“千亿兴发”的蓝图已经绘就,兴福电子也立志成为世界一流的电子材料企业。正如李国璋此前所说,“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核心支撑作用,并向着世界一流企业冲刺”。在波澜壮阔的产业升级与国产替代浪潮中,兴发集团的实践,不仅为中国传统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样本,更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高端产业链中锐意进取、行稳致远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