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刚带领公司扭亏为盈,这家药企CEO辞任。
东曜药业CEO、副董事长双双离职
10月13日,ADC领域的龙头CDMO——东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曜药业”)发布多名公司高管变动公告。由于个人原因,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刘军和非执行董事、副董事长黄纯莹辞任。
此外,刘军及黄纯莹还将退任东曜药业所有附属公司的所有董事及(如适用)行政职务,两人辞任后将获聘为集团策略顾问。
其董事长付山自10月11日起,由非执行董事调任为执行董事,负责领导并监督东曜药业管理与发展。
东曜药业成立于2010年,起初是一家主打生物类似药和改良型新药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2019年11月赴港上市,上市的第二年便开始着手向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转型。
谈及转型原因,刘军曾在媒体采访中明确表示,早期的东曜药业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创新药上,过去十几年在(抗体和ADC药物)药学研究和商业化生产上的积累更适用于CDMO。
2013年,东曜药业启动了国内首个T-DM1ADC药物研发,成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ADC领域的药企之一。以ADC为核心,布局了多个有潜力的管线,虽然最后全部终止,但积累了宝贵经验。
生产及产能方面,其拥有符合GMP标准的抗体和ADC商业化生产基地,覆盖从筛选细胞克隆及构建细胞库到CMC开发、中试研究、扩大生产、纯化及填充、包装等功能。其中ADC原液最高产能可达300克/批和5000瓶/批;ADC制剂最高产能可达3000克/批和50000瓶/批。
此外,东曜药业立项开发的单抗药物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朴欣汀®也在2021年成功上市,开启了抗体药物赛道上的商业化之路,后续为公司带来每年数亿的销售额。
这些积淀让转型后的东曜药业,CDMO/CMO业务一路高歌猛进,2020年时这一业务营收仅642万元,四年后增加323.44%至2.07亿元。
同时也让公司整体扭亏,2022年全年净亏损同比缩减81%至5000万元,2024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3475万元。
不过2025年上半年不太理想,营收4.8亿元,同比下降6%,其中CDMO/CMO业务营收7730万元,同比下降32%。东曜药业表示,主要原因为部分关键项目尚未达到交付节点。
公开资料显示,刘军今年58岁,辞任前年薪为566.30万元。2016年加入东曜药业,并分别于2018年、2019年、2020年担任东曜药业的执行董事、首席科学官及首席执行官等职务。
此外,2016年至2020年刘军曾任集团副总经理,及2020年还担任公司首席运营官一段时间,全面负责本集团的经营和管理,包括研发、运营管理及商务拓展等。
战略转型下的高管流动
不仅是刘军,一个月前的9月同样为CDMO的凯莱英,原首席商务官胡新辉(2024年年薪513.72万元)也因个人原因离职。随后以副总裁、首席技术官的身份加入恒瑞医药。恒瑞近期密集招兵买马,被业内视为意在强化技术研发实力、加速创新药商业化的关键布局。
10月14日,甘李药业发布公告称,任命曾在诺和诺德任职的贾婷为甘李药业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全面负责公司欧美区域创新药临床开发及全球化战略布局,尤其是进一步强化公司在内分泌代谢疾病治疗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放眼我国创新药赛道,2025年上半年共有40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21个化学药、14个生物药和5个中药),超过2024年总和。在研新药管线占比26.7%,全球第二。从研发主体看,传统大型制药企业占比更大,如恒瑞有6个新药获批。
当创新成为主旋律,传统制药企业对顶尖研发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这一趋势或加剧创新药领域的人才流动。
而CDMO行业的未来再次面临不确定性的阴影。
10月9日,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国防预算法案》,其中新版《生物安全法案》引发了市场对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广泛关注。
新版法案与此前直接点名CRO/CDMO服务商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的1.0版不同,并未指明具体中国企业。不过,其将“受关注生物技术公司”排除出美国生态圈的核心意图并未改变。目前,不少美国药企在临床试验、原料药供应等环节上,高度依赖中国CRO/CDMO服务。
当外部风浪骤起时,无论是对药企还是对高管自身来说,“调整航向”便成了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