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新一份《施政報告》明日公布,體育界期望政府繼續推動社會關注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表示,本屆政府對體育方面的投入持續增加,目前體育發展的年度預算開支達到了79億港元,體育界是受到很大鼓勵的。體育政策按五化發展(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專業化及產業化),已經建立出了本港非常熱烈的體育文化。霍啟剛認為在推展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也是形成了非常正面的影響。
他強調,體育是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尤其是港隊運動員近年在各大國際賽事上接連取得佳績,也塑造了正向的社會氣氛。
在專業化方面,過去《施政報告》重點提出要建設體育爭議解決制度,他對此非常支持的。他指,本港體育及相關活動每年經濟貢獻超過380億,隨着體育產業化發展,體育仲裁需求會持續增加,他相信在一個健全的體育爭議仲裁機制的基礎下,香港也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去吸引體育同商業糾紛案件到港進行仲裁,不僅是維護體育公正,同時也可以為香港經濟帶來經濟增長點。他同時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資源培養相關人才,尤其是培養出本港有更多具備仲裁及體育法律專業知識的仲裁員人才庫,進一步強化香港體育仲裁的定位打破國際體育仲裁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的現狀,提高國際話語權。
另外,政府之前在《施政報告》也提出建設國際體育盛事之都,其中包括加強精英運動員和教練發展,他認為是非常正確的著眼點,去年他曾發布一份精英體育研究報告,對精英運動員及精英體育項目做了具體分析,部分建議也獲得政府當局採納,包括提升精英運動員的資助額,並嚴謹審視精英體育項目的評級準則,霍啟剛認為相關措施帶出了正面信息,也期待香港體育可以在政府同社會各界支持下,不斷發展。
就政府表示「研究建立一套全港性教練認證機制」的想發,他對此表示支持,相信香港做好教練認證制度系統後,以後可以更好對接大灣區以至全國體育培訓工作,促進體育人才流動,同時也保障本地運動員的雙軌發展,長遠為本港體育產業化帶來新動能。
霍啟剛認為,場地設施對於支持體育五化發展不可或缺,他在不同渠道都反饋指本港許多體育場館都需要翻新,不僅是為了追上國際標準,更重要的是確保合乎規格的體育場館設施能夠有足夠的供應,才能滿足業界的需求。除了日常訓練,這些場館需要能夠支持國際體育盛事來港舉辦,才能更好地幫助建設本港為國際體育盛事之都,未來在引入、或是發展國際體育品牌方面,能夠提升競爭力。對此,政府曾表示將興建一個設有劍擊訓練及比賽設備的體育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體育界及劍擊愛好者來說是好事。希望政府能繼續支持本港發展自己的強項運動,爭取更上一層樓,進一步提升香港體育實力。
霍啟剛希望有關工作能夠加快進程,希望從整體進行規劃,需要盤點全港的文體設施,按需要來制定時間表,確保場地供應及翻新工程的時間可以互相配合,盡量減少對市民的影響。
此外,近年透過「M」品牌制度支持的國際體育賽事數目持續增加,政府充分聆聽業界聲音,推出優化措施,從資助額分配、到甄選標準等多方面進行多項調整,霍啟剛希望能夠進一步配合施政報告中各項支持盛事活動的政策目標更高效推行。
另一方面,體育產業化是支持體育建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霍啟剛也就此提出多項建議,希望能夠為發展體育產業創造更便利的行業生態環境。配合體育盛事活動的發展,大型體育場地的供應至關重要,本港大型體育場地供應量有限,更應該針對其優勢做出規劃。上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將接納建議,重新檢視香港大球場改建計劃,我對此是非常高興的。大球場目前是除了啟德體育園以外,容納人數最多的政府營運體育場館,並且隨着過去幾十載的發展歷程,其周邊已建立其相當濃厚的體育氣氛,有各大體育組織的辦公地點,有餐飲及體育旅遊配套設施,因此,善用現有資源,為大球場做出合適定位十分重要。政府應該維持其承辦大型賽事的規模,與啟德體育園協同發展,共同配合發展盛事之都的目標,形成互惠共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