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8月29日下午,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举行专场吹风会,介绍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有关情况。
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是2018年中国主办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时所倡建,已成为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合作的标志性平台。示范区以开展地方经贸合作为重点,着力建设区域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和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
上合示范区已落地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56%,正逐步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上合文化集中展示区、资源要素交汇区、重要活动承载区,为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省副省长宋军继称:“区域物流中心能级越来越高。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通了42条海上的航线、223条航空的线路,海铁联运箱量居沿海港口第1位。”
上合示范区的现代贸易中心效能越来越优。搭建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四大平台”,构筑贸易数字化“新基建”,让跨境贸易更便捷、更高效、成本更低。
山东省副省长宋军继称:“双向投资中心成色越来越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聚焦产业、科技、金融三大方向,加速导入创新资源、集聚发展要素,建设产业投资的‘首选地’;与40个国内外园区共建上合组织产业园区联盟,建成投产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上合航天产业园等重点的产业园区;引进金融机构70余家,累计完成备案基金321支,注册规模259亿元。”
上合示范区:建设7年来到发中欧班列突破4800列
据青岛海关统计,上合示范区建设7年来到发中欧班列4803列,年均增长33%。运输进出口集装箱39.4万标箱,运送货物总重超330万吨。截至目前,上合示范区常态化开行22条国际班列线路,通达23个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54个城市。
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今年已超6600列:支撑上合组织成员国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欧(中亚)班列发往上合组织国家开行数量持续增长。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数量已超6600列,同比增长21.8%,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霍尔果斯某货代公司业务负责人吾库来·卡得阿里称:“发往上合组织国家的中欧(中亚)班列运载的货物品类十分广泛,大到建材、农机具、商品车,小到服装鞋帽、化妆品、电子零件。我们公司今年代理的中欧(中亚)班列有2000余列,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
今年霍尔果斯口岸启动“智慧铁路口岸+属地快速通关”改革以来,进口货物口岸通行时间从2至3天压缩至16个小时内,降幅达70%,属地出口货物作业时间从6小时压缩至1小时,降幅达80%。
霍尔果斯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调度员张冬昌称:“对进出境中欧(中亚)班列实施‘优先换装、优先编组、优先发运’,同时积极协调哈方加大整车类货物交接力度,促进了口岸交接车数量的稳步增长,日均保持在28列,最高达36列。”
为保障中欧(中亚)班列便捷高效运行,霍尔果斯海关提供7×24小时通关服务,保障中欧(中亚)班列高效开行。自2016年以来,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的中欧(中亚)班列累计超4.8万列,通行班列线路总数已达90条,可辐射境外18个国家、46个城市和地区,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