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从制度建设、宣传引导、典型培育等方面入手,立破并举、靶向施策,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
立规建制定标准——
因地制宜“移”出新风尚
“过去,对于高额彩礼、婚丧嫁娶‘撑面子’‘讲排场’的陋习,让群众不堪重负,自从政府提出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行动以来,我们干工作好像有了靠山,推动这项工作更加顺畅了!”山丹县东乐镇山羊堡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国表示。
如何让厚养薄葬、简约重情的现代文明之风吹入百姓心间,是一道难题,更是一场观念转变的革命。张掖市坚持系统谋划,注重标本兼治,通过移风易俗“小切口”,撬动乡风文明“大提升”。张掖市委、市政府把推动移风易俗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工作事项,建立责任清单,明晰职责权限,形成了党政主导、上下联动、群众参与、全员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切实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颁布《张掖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作为首个促进文明行为的地方性法规,对“遵守村规民约,摒弃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作出规定,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先后制定出台《张掖市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工作实施方案》《张掖市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的实施意见》,确保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该市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在引领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方面的积极作用,立足聚民意、接地气、树新风,全市836个行政村通过公议、公订、公示等方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倡导厚养薄葬、文明祭祀等内容纳入其中,“规”出治理新秩序,“约”出乡村好风气,从“推着群众走”向“群众带头走”转变。
宣传动员聚合力——
地域特色“易”出新气象
观念上的“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甘州区靖安乡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采取统一办事标准和流程,打造乡村食堂,制定节俭办宴“示范菜单”,推动形成崇尚节俭的淳朴民风。
“风俗习惯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教育引导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任务。”张掖市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张掖依托全市各级融媒体中心开设“移风易俗”专题专栏,在电视、报纸和新媒体平台常态化刊发《甘肃省殡葬改革政策50问》和殡葬移风易俗公益广告、宣传海报、专题工作信息。发挥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将推动移风易俗融入文化文艺、科技科普、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广泛推行弘扬文明家风、文明节俭治丧、反对封建迷信等文明新风尚。张掖市还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深化移风易俗 培育文明新风”宣传引导活动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推动殡葬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宣传引导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坚持市级集中示范宣传,县区联动同步的原则,采取“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民间文艺+知识有奖竞答+便民志愿服务”等形式,组织开展“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深化移风易俗 培育文明新风”等宣传引导系列活动60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移风易俗经验做法多次在《精神文明报》刊发推广。
典型选树强引领——
示范带动“引”出新榜样
“我和老公都家境普通,不想因为结婚让老公家背上沉重的负担。”提起自己“零彩礼”出嫁的事,高台县黑泉镇黑泉村的向小亭觉得很自豪。在处理女儿婚事上,向小亭的父母也很通情达理:“婚事不是买卖,只要他们小两口能踏踏实实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是推进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群众精神风貌的一剂良方。张掖市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向小亭等“零彩礼”“低彩礼”的鲜活事例和群众身边传承弘扬好家风的好故事,临泽县板桥镇史登清、高台县南华镇张四萍等“零彩礼”嫁女的模范典型,切实让群众感受文明新风带来的积极变化,让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张掖市推动越来越多的模范典型走进基层、贴近群众,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身边人引领更多人,逐步形成人人向善、明德惟馨的良好氛围。
张掖市抓住党员干部“关键群体”和婚丧事宜筹备“关键节点”,印发《党员干部带头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倡议书》,严格落实操办婚丧嫁娶事宜事先报告、作出承诺、事后再报告的“两报告一承诺”制度,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宣传和落实移风易俗政策规定,示范带动身边亲友和周围群众抵制不良风俗习惯,让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引领文明新风的带头人。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如今,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纵深推进,以文明为底色的城乡美丽画卷越擦越亮、越绘越美,彩虹张掖正逐渐成为一座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有涵养的幸福之城。
作者:贺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