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香港餐飲業長期面臨人手短缺,更有工會和勞工團體聲稱外勞搶走本地工人飯碗,指責僱主為了節省成本聘用外勞並解僱本地員工,導致本地員工失業。立法會議員張宇人強調,業界不能有這個錯覺,因為外勞薪資須按行業中位數支付,且僱主需承擔每月400元僱員再培訓費用,以及法例規定收費標準不能高於僱員薪酬的10%,不過很多僱主反映實際住宿開支遠超此數,必須額外補貼。此外,僱主也要承擔外勞醫療費用,更棘手的是,這類醫療費用也難以預估,一旦外勞生病,僱主可能面臨巨額支出。
他又稱,如果香港本地勞動力充足,飲食業根本不會考慮引進外勞。面對這麼多困難仍要申請引進,實在是因為業界面臨嚴重人手短缺。近期有工會發布調查稱失業率超過當局公布的3.5%,飲食業達到5%甚至6%,他直言「這些數據含有水分」。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主席楊振年認為,由於長期缺乏全職員工,餐飲業界不得不大量依賴臨時幫工,但它們更傾向聘請長工,這樣才能確保服務品質和出品水準,並有足夠時間培訓員工。然而,這些幫工的穩定性極低,「他可以今天回來,星期六日比較旺的時候就不回來。」但輸入外勞之後,很明顯地服務及出品就變得穩定。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主席梁振華又稱,之前颱風來襲時,他的餐廳仍照常營業,由於外勞員工住在公司安排的宿舍,能派專車接送他們上班。當天到崗的員工中有三分之一是外勞,而部分本地員工卻未出勤,若沒有這批外勞支援,餐廳根本無法營業。另外,過去每逢節假日等餐飲業繁忙時段,也常遇到本地員工突然請假的情況,當他嘗試協調時,甚至有員工直接反駁「我炒你魷魚啊,老闆!」自從引進外勞後,不僅人力調度更靈活,服務品質也隨之提升,對顧客來說無疑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