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著重读》看宁宗一先生的学术人生

中华读书报2025-07-10

宁宗一先生(启发摄)

读经典书

宗一师自大学毕业留校时就在课堂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说一生是在读经典名著中度过的,特别是继承其师华粹深、许正扬的传统,以古代小说、古代戏曲作为教学科研的主要方向,寖淫于小说戏曲教学研究,对《莺莺传》《西厢记》《单刀赴会》《高祖还乡》《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等这些小说史、戏曲史上的高峰作品,耳熟能详,不断阅读。伴随着时代思潮阅读,伴随着知识增长阅读,伴随着文学史观进步阅读,伴随着人生阅历阅读。我认为正是这种对经典名著的持续、反复、深入的阅读,提升了宗一师作为读者的品味,固化了他作为大学教授的形象,丰富了他作为批评家的审美视角,塑造了他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品格和风骨。他没有局限于雕章琢句的文字训诂考辨,也没有汲汲于分析故事情节的流变,而是结合时代、融汇审美、贯穿灵魂地以宏观视角面对文学史上的一座座高峰,所以他读出了《莺莺传》的心灵辩证法,读出了《碾玉观音》刻骨镂心的痴情,读出了《金瓶梅》丑与美的辩证统一,读出了《单刀会》的强者之音,更在名著中读出了性格就是命运的真谛。

这种对经典名著抽丝剥茧、对名著人物形象深入心灵的阅读,使我们看到小说戏曲中经典人物在现实中的复活和再生。在宗一师的阅读中,他们带着自己的时代气息,以自己的特立独行,跨越时代的风尘和历史的长河,融入了宗一师的内心和灵魂,经过对话和交流,再以一个全新的姿态重新走到读者的面前,真情告诉我们:生活要有胆识和才情,艺术与道德并存,人生是悲剧性和喜剧性的融合,悲剧都是这么发生的……等等,这就是经典名著洞开心扉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经典形象的永生价值,超越人生,跨越历史!

数字时代,信息交流畅通,人们视野开阔、自媒体盛行,引发了对文学作品、文学史,对一切过往重新认识、重新创作的革命,许多细节和潜流被重新发现和解读,这无疑是文学史研究的巨大进步;更多的研究者、创作者从这些细微之处入手,为丰富文学作品、完善文学史增添了许多新的证据和光彩,也有一些新的颠覆性的结论出现,呈现出丰富且多彩的文学研究、文学创作局面,研究者、创作者之多、之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称为百花齐放。但与此同时,不可忽略的是这种多彩和丰富带来的另一面问题——乱花渐欲迷人眼,忽视了名著的经典性,忘记了经典的历史性,自然也淡化了文化的传承性。满园野花固然可喜可赞,但缺少牡丹、玫瑰、金菊等名贵品种,这样的花园同样难以留住广大的观众,也降低了花园的规格和档次。

文学史犹如一座植被丰富、郁郁葱葱的大山,不同的高度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绽放着不同的鲜花,我们欣赏山脚下的车前子、蒲公英的同时,同样要深知高山上面还有苍松和雪莲,无限风光在险峰。从个体来讲,每一种花朵都有其独特的美丽,都值得欣赏和赞叹,但是从整体来看,那些符合大多数人审美意识的,那些经历千难万险生长出来更加鲜艳夺目的花朵,那些更加具有广泛作用的栋梁之材,无疑会更值得我们去珍惜、礼赞、仰望。经典名著在文学中的地位就是花园中的牡丹和玫瑰,就是高山上的苍松和古柏,永存永在,时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常读常新。读经典名著,初学者可以学其上者得其中,快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生认知;重读经典名著,再学者可以温故知新,从而提高修正自我的积累和修养,既能不惑于世俗的审美,又能调整自己的人生,再扬征帆;重读经典名著,研究者可以再上层楼,结合新时代,发现新境界,提出新论断。经典是时间的长河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真金,岁月永不败经典。尤其是在过于繁复和崇尚形式的时代,经典有如定海神针,读之能让人以少胜多,让人静心定力,从而洞察这多变社会中亘古不变的真理,所谓我自从容向天笑,任尔东南西北风。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生以出版为职业的人,我赞赏和敬佩天津教育出版社此时推出宗一师的《重读名著》,这是有远见、有担当的出版人眼光。出版以传承人类文化为目标,不能仅仅追随时代潮流,还要引导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在大多数人眼花缭乱,难以抉择而迷茫,或是被短视频攫住眼球时,以书引导人——重新阅读名著,正深合出版初心——通过出版的图书给广大读者以精神上的引导,解惑释疑,使之不被流俗左右。

《名著重读》是宗一师研究相关经典古代小说、戏曲名著的文集,叫重读,有再认识的深刻含义,是对于经典作品从量变到质变的重新解读和分析;且由于所论述的作品集中于经典名著,自然会引起对文学史写作的深刻反思。毫无疑问,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史就是经典名著的历史。此书虽然是文集,但是由于焦聚这两个互相关联、互为表里的方面,实际上是名著与文学史研究的专论,不是简单的文章合集,这是首先想说明的一点。

传经典业

宁宗一先生与本文作者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1979年高中毕业考到南开大学中文系读书,那时小城少年幸遇恢复高考,到南大(当时是南开大学的专称)上学,兴奋不已,从精神到物质,一切都是新鲜的感觉。少不经事的我,玩心多于读书,唯独对先生老师敬仰有加,仍然如中学生一样,听老师话,认真完成作业,不敢丝毫怠慢。那时的南开大学中文系老先生们像朱维之、邢公畹、张清常、王达津,以及我后来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朱一玄先生,个个是饱学硕儒,风采各异:有的先生如弥勒佛般和蔼可亲,有的先生如罗汉般相貌清奇;有的先生瘦而高,学生中一站如鹤立鸡群,也有的先生矮而瘦,学生围绕着请教问题时,后面的学生只闻声音,不见先生其人;有的先生讲课风趣幽默,高兴时即兴能背《水浒传》“林冲雪夜上梁山”长文,有的先生上课则一丝不苟,照讲义抑扬顿挫,绝不越“讲”池一步……尧长舜短,环肥燕瘦,私下以为惟五岳之雄、险、秀、奇、奥,差可比拟各位先生的不同风范和教学风格,仰止不已。

宗一师当时近知天命之年,是中文系副教授、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还没有进入老先生们的行列,是教师的中坚力量。一方面由于宗一师还没有到令我们“仰止”的年龄以及他喜欢和年轻学生交流的性格,学生们更愿意和他交往,向他请教;另一方面,更主要是他一给我们年级讲课就深深打动了全班同学,大家心中感慨这是标准的、经典的大学教授形象:其一,并不伟岸却颀长笔挺的身躯,身穿当时的标配深色呢子大衣,一个方条格围脖,昂首阔步走进教室,脱下大衣,顾盼凛然;其二,一开口:“我叫宁宗一”,标准的京腔京韵,讲起课来,张弛有度,条理清楚;其三,一手流利的板书,潇洒流畅的字体透出束缚不住的刚健且自由的笔意;其四,讲古代戏曲、小说,均有超出文学史一般内容的介绍,有新意、有见识;其五,备课充分扎实,万变不离讲义其宗,逻辑清晰严谨,能放开去又能收回来,绝不信马由缰;其六,虽然讲古代小说戏曲,但是能够和当代文艺实践、文化思潮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不是简单的训诂笺证。

宗一师讲课特点是不仅仅释疑解惑传授知识,还通过经典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让学生们从中感知文学的发展规律,文学和社会的密切关系,文学和艺术的触类旁通,文学发展史和人类心灵成长史的不可分离、互相促进,更进一步把古代文学史和当下文学思潮结合在一起,传文学之道,导文化之脉。听宗一师讲课,鱼、渔双得。他的授课从内容到形式的风采都深深吸引了学生,使得79级许多学生都倾心佩服,更使我自己爱上了古典小说。

不仅如此,如今40年过去了,同学们相聚,津津乐道宗一师当时推动的教学走出去、请进来,对我们视野影响之大,印象极其深刻,甚至超越了课堂听课。

先说走出去,1982年宗一师讲元曲时,正值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演出,这是中国第一个小剧场话剧,人艺演出后引起轰动,宗一师争取系里同意,给79级90个同学买票坐火车到北京专门看人艺的演出,让我们感受最前沿的戏剧艺术,从而加深对古代戏曲艺术的理解;也应该是1982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藏油画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西方油画原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宗一师再次为我们争取到了一睹真迹的机会。这种现场教学现在看来或许没有什么新奇,但当时对我们本科生的影响和震撼是巨大的,使我们充分认识和感知了文学和艺术的密切关系,同时更体验到文学艺术自古至今的一脉传承,启蒙了文学艺术跨越历史、超越国界的宏阔视野,眼界大开,可以说终身受益。再说请进来,宗一师在当时系主任的支持下,以学术副主任的职位,请了一大批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到南开中文系讲课,阿英、王瑶、刘叶秋、吴小如、卢甸、阿垅、敏泽,等等,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了学术界的最前沿成果,也得以近距离接触南开大学以外的学术大家名师风采。转益多师,不做井底之蛙,心中种下了学问乃天下之公器的种子,一生受用不尽。

宗一师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多年来,在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界,他的学术思想和审美观念,一直是走在同时代人学术研究的前列,经常引起话题和讨论,为古典文学学界不老松。以我愚见,宗一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南开大学培养的第一批中文专业的毕业生(他老人家很得意毕业证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开大学毕业证的001号,把它郑重捐献给校史馆),他的文学理论修养实际上是源于苏联的社会、阶级、历史的文学理论体系。当然,这也是那一代人的文艺理论启蒙,但是宗一师对于文学心灵史的研究、对《金瓶梅》中体现出的审丑到审美观的揭示、对文学史写作的深刻反思、对古代戏曲和古典小说的互为促进的挖掘等一系列学术研究,都远远超越了自己的学术基础,走上了一条吸纳时代新思想、新观念的融合与创新的学术之路,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悟和感慨,具有动人心魄的学术力量,因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受学界欢迎。

为经典师

宁先生身后悬挂之对联为本文作者所撰

宗一师把他90岁的口述史定名为《一个教书人的心史》,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其一生的骄傲和风姿。宗一师没有带过博士生,也没有几级教授的头衔,即使在南开大学也不是影响最大、学术贡献最大的教授和先生,现在还住在西南村75米的“二自斋”里,仅仅四壁环书而已,用他自己的话是“破瓦寒窑”——但他是最好的老师,他的所作所为代表了大学教师这个岗位的经典和高尚,特别是与一些不以授课为主业,汲汲于拉项目、出大部头书甚或盘剥利用学生的教授相较,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会让一些人汗颜。

他爱讲课,他年近九十还在讲堂上授课,而且一生职业素养积累起来的讲课功夫融入身心,在我看来讲课是他的“充电器和发动机”,甚至是他长生的妙诀。他一讲起课来就滔滔不绝,永远没有虚弱和疲惫的感觉,越讲越精气神十足;甚至不顾场合,即使在饭桌上,只要宗一师在,一定是讲话核心。他几乎把任何场合都作为讲堂,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

他爱自己的学生,每当觉得自己的学生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不管对方是谁、不管是什么场合,立马怼回去,像职业剑手面对强敌,不一剑封喉决不罢休。虽然这种“护犊子”也时有护错了的尴尬,但是他不在乎这些,就是全心全意护着自己的学生。他是真心爱学生的老师,面对任何人的请教都不厌其烦,一视同仁。

他是最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于担当的老师,绝不诿过饰非,错了就是错了,技不如人就是不如人。坦然面对,勇于担当,敢于榨出自己个儿长袍下的小来,这是勇敢和自信的完美结合,也是老师最优秀的品质!这里不再罗列,把我在2021年4月任职时写的《一个教书人的心史》的“三审意见”部分转录于此,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经典师”的内涵:

重要的是宁先生的一生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经历之外,还因为其民族、性格、境界、理想有其独特性,堪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样的口述史是可遇不可求的!会极大地丰富百科社的“纵横百家”系列,具有双效益!通审全稿,三个方面感慨颇深:

1、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一生教书职业的热爱和自豪。口述者一生在一个学校从事教学工作70年,对师承的高度重视、对上课的一丝不苟、对讲义的认真准备、对学生的倾囊相授和“纵容式关爱”,可以看出作者对教书这项职业的爱已经融入骨子里,因此具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这种对职业的尊重和礼敬,当下已经很少见了,“大国工匠”首先应该是“教书匠”,这关乎下一代,更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复兴!相信不仅仅是教师,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精神的养分和力量!

2、通篇口述贯穿着反思精神和忏悔意识。口述史最怕的是选择性记忆,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辉历史,而自觉不自觉的忽略和遗忘“走麦城”的经历或由于认识所限、鲁莽所致、压力所迫、欲望所惑、时代所胁等等主客观原因所导致的错误行为和表现出的人性中不光彩的一面。宁先生的《心史》恰恰相反,可以说全篇贯穿着强烈的反思、忏悔、批判精神,不是反思社会、不是替时代忏悔、不是批评别人,而是敞开心灵的大门,自己进行反思、忏悔、批判。责人易,责己难,特别是在白纸黑字、寿于金石的出版物上以自己口述史的方式道出,需要勇气,更需要高尚的气度,可以说这种境界和追求,具有一种光芒的力量,作为学生和编辑,我觉得时刻被照亮点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3、全书昂扬着口述者不断追求人生境界提高和心灵净化的进取精神。宁宗一先生今年整整九十,但是他的语言、思维乃至行动都具有年轻人的朝气:对新生事物的高度关注、对时尚的深刻理解、对社会现实的不断融入和理性批评、对认识到的自己不足的不断克服提高,完全不像一个老先生,还葆有童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正是这种进取精神和求知欲使之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正所谓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一个走过九十年人生的老教授对人生、对社会、对祖国的关注和热爱,令我们这些学生辈的所谓年轻人相形之下深感惭愧!

《心史》是一个一生在一所大学以教书为生的老教授对自己职业的认真总结——酷爱并虔诚;《心史》是一个经历了漫长人生道路的九十岁老人对亲历历史的坦诚回顾——曲折且生动;《心史》是一个鲐背之年的智慧长者饱尝人生艰难后的反刍咀嚼——甘香兼苦涩;《心史》是一个永不停止进步的、没有垂暮之年的老青年奋进心路历程的透明展示——反思与忏悔,也许不会成为最有名的、影响力最大的口述史,但一定是最具特色的、最具反思意识的口述史!

从阅读经典名著到课堂上讲授经典名著,也许不是每个阅读者都会有的经历;但是阅读经典名著,一定会让每个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走向精神的充实和宏阔,最终达到心灵的圆满,活出经典的自我。

2025年4月28日晨改毕

(作者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

蛋价高企谁之过?特朗普政府起诉加州

2025-07-10

中外嘉宾看好上合组织未来

2025-07-10

全球连线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外方嘉宾在沪参访

2025-07-10

得州洪灾之际 美国土安全部长再提撤销联邦救灾机构

2025-07-10

乌克兰首都再遭大规模空袭 泽连斯基呼吁增加对乌军援

2025-07-10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裁掉超2000名高级别员工

2025-07-10

菲律宾一大巴车坠入峡谷 已致2死27伤

2025-07-10

山东省农科院资环所:“三融合三提升”深化党建品牌建设

2025-07-10

科技赋能“三夏”,荆楚稳粮有“数”

2025-07-10

香港积金局谴责宏利人寿保险(国际)的前强积金附属中介人

2025-07-10

金鼎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人寿《无界担当——以责任之光照亮时代征程》荣获其他类优秀案例

2025-07-10

坚守爱与责任 共绘美好生活—— 中银保险积极开展“7.8保险公众宣传日”系列活动

2025-07-10

华泰人寿:牛增亮获准担任公司总经理

2025-07-10

大童保险服务全面启动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系列活动

2025-07-10

众安保险被指借低价引流:19元投保后又被买三种险,一年保费8000多元

2025-07-10

中国人保:田耕副总裁任职资格获核准

2025-07-10

江文鹏被提名为泉州银行董事长人选

2025-07-10

港股资金大挪移 银行板块成为新宠儿

2025-07-10

永升服务林中定调下半年:亟需深刻变革

2025-07-10

永升服务周洪斌:行业下行调整期更需强化客户视角

2025-07-10

收不到物业费,中海物业也扛不住了

2025-07-10

再度搭档 孙颖莎/王曼昱横扫对手晋级WTT美国大满贯女双8强

2025-07-10

16亿收官!中美史克结束合资时代

2025-07-10

业绩大跌、董事会换血,太极开启架构调整。国药系“中药整合”走到哪一步了?

2025-07-10

九价HPV疫苗单支499元 万泰生物背水一战

2025-07-10

2024年中国超市TOP100发布 销售规模约为9000亿元

2025-07-10

解读2025必吃榜:坚守本心、不刷好评,市井老店正在逆袭

2025-07-10

凝聚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合力——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述评

2025-07-10

美国洛杉矶一隧道坍塌致15人被困 现场视频曝光

2025-07-10

美媒曝特朗普曾威胁“轰炸莫斯科” 俄方回应:无法证实

2025-07-10

中尼边境地区突发山洪泥石流 6名中国公民失联 搜救仍在进行

2025-07-10

美国麻疹病例数创33年来新高

2025-07-10

美国洛杉矶隧道坍塌 31人获救

2025-07-10

英国央行:美国关税战使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2025-07-10

持续超10小时 俄军无人机导弹夜袭基辅致多人伤亡

2025-07-10

沙田暴動案4警執勤受傷 律政司向4暴徒索償逾200萬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