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考玲)Z世代新消費風向帶動內地以國潮為代表的IP(知識產權)經濟崛起,香港零售業界亦積極捕捉IP經濟熱潮的商機,以期在低迷市道下走出一條新路。本港珠寶商周大福近日率先試水,與熱門角色扮演遊戲《黑神話:悟空》以及近期大熱的Chiikawa(日本動漫角色吉伊卡哇)、迪士尼公主系列等合作推出金飾系列,產品售價由千元至逾5.7萬元不等,開拓IP產品消費市場。經濟學家表示,香港的優勢在於原創IP的開發,香港設計師可專注原創IP開發,然後與內地廠商或機構合作,借助內地成熟供應鏈實現從創意到產品的高效轉化,共同打造出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香港零售業正面臨經濟轉型與消費主體改變的雙重挑戰,網購熱潮加上市民外遊消費等因素,導致去年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今年首5個月繼續錄得4.0%的跌幅。然而,零售業界正積極尋找出路,捕捉IP經濟熱潮開拓新市場。周大福珠寶近期與《黑神話:悟空》聯乘合作,推出其遊戲相關的金飾產品系列《黑神話》,包括有如意金箍棒足金工藝新款手鐲、吊墜等產品。周大福珠寶集團首席數碼官張宏光說,相關產品成功吸引男性消費市場,未來會積極引入更多IP合作,進一步擴展觸及更多不同的消費群體。
聯乘合作刺激消費群體
另一方面,香港麥當勞近日與Chiikawa(吉伊卡哇)合作,推出系列產品和活動,開售迅即引發粉絲爆買搶購,多區麥當勞店內均排長龍,網上更有紙餐具等炒賣活動。有網民更指自己提早到店舖買餐,但仍要等一個小時才能「拎到個餐」。
政府協助可促多行業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IP產品的商業模式出現巨大的演變,從早期漫畫角色轉變成消費品,現今發展到有設計師專門創造IP,並尋求商業機構的合作,將IP轉化為實物或影音產品,當中「盲盒經濟」亦為IP產品熱潮助力,利用隨機抽取、限量版等營銷手段,將IP商品轉變為收藏品,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對於特區政府提出打造IP經濟的計劃,麥萃才認為,IP經濟本身對香港GDP的直接貢獻可能有限,但可以帶動銷售、營銷、行政管理、法律服務、會計服務等多行業發展,促進產業多元化,降低對傳統行業的依賴,並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而政府可從資源和行政上提供協助,促進IP產業鏈的發展。
專家籲港IP北上尋伯樂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則指出,香港並不缺少文化創意人才,多年來創作的漫畫、卡通、插畫角色、電影人物等深受本地及海外人士歡迎,但要成功將品牌角色產業化,形成IP經濟,往往欠缺資金和生產商。港產原創IP作品要商品化,必須尋找「伯樂」,現時內地有不少具規模的文化創意公司,只要雙方合作,透過製作玩具或精品,結合網上宣傳及營銷,可以將產品發揚光大。
莊太量建議,特區政府可以提供多方面協助,包括知識產權的保護,以更便利的方法方便原創者將作品註冊;舉辦文創比賽發掘更多文創人才;政府相關部門可以作為「中間人」,穿針引線協助原創者尋找公司企業生產等。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蔣多此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指,近年內地潮玩市場形成以國潮IP為核心的消費熱潮,這類IP成功在於既保留文化根基,又以視覺創新吸引年輕群體,推動潮玩從小眾收藏向大眾消費升級。而內地玩具、潮玩產業的成熟供應鏈為香港設計師提供「從創意到產品」的高效路徑。香港設計師可專注原創IP開發,作為「IP聯名合作方」依託內地成熟供應鏈實現量產,還可通過跨境電商平台打通跨境銷售,打造出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特稿】IP產品成Z世代「情緒快消品」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近年內地多個IP爆紅帶動消費新風向,並帶旺谷子經濟及相關產業。國際授權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在2023年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四大IP零售市場,全年IP零售額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不過,從人均IP消費來看,中國只是排名第一的美國六十分之一,意味着個人IP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從遊戲《黑神話:悟空》一上線即封神,到Labubu從「醜萌」潮玩躍升為明星網紅團寵,在Z世代主導的消費生態中,原創IP不僅是二次元卡通形象,還是被情感驅動、文化支撐、商業創新承載的綜合經濟模型。MobTech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情緒經濟消費人群洞察報告》指出,新崛起的消費力量不僅追求實用需求,更看重商品和消費過程中的情緒價值,以及品牌向外輸出的理念。
以文化自信凝聚消費群體
從內容打造到商業變現,這些IP共同的成功邏輯在於:用敘事喚起共鳴,以文化自信凝聚消費群體,然後通過跨界聯名、周邊產品、授權合作等多種創新方式獲得收益。比如,《黑神話:悟空》以極致的美術風格與高還原的東方敘事吸引全球玩家關注,讓玩家在打怪升級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場對中國古典敘事的沉浸式再發現。在該款遊戲正式發售之前,開發商遊戲科學已規劃了IP變現路徑,並在上線前完成10多個授權和聯動合作。遊戲發售後,系統化的IP衍生品佈局持續進行,在名創優品等渠道集中發售毛絨玩具、徽章、襪子等官方周邊,很多商品火爆到剛上架就被秒空。
Labubu則是打通情緒消費,它以紅腫眼圈、尖牙、鬈毛、長耳等怪誕元素勾連出一種「非主流中的可愛」,擊中當下年輕人對「不完美自我」的心理共鳴。在泡泡瑪特的運營下,Labubu從初出開始,通過限量發售、盲盒抽選、聯名服飾、主題展覽等方式,不斷製造稀缺性與參與感,催生出高頻交易、收藏升值的市場空間。其典藏款手辦甚至在二手平台上被炒至數千元,逐步演化為「可轉讓的文化資產」。
從「快消屬性」轉為「資產屬性」
分析指出,上述IP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文化自信、代際消費變遷與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共同結果。資深IP營銷分析師陳格雷認為,萌系IP與故事型IP本質是兩種商品,前者是「情緒快消品」,後者是「文化資產」;潮玩行業的未來,屬於能將「快消屬性」轉化為「資產屬性」 的IP運營者。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中國IP經濟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躍遷,一方面Z世代對文化產品的消費不再滿足於功能需求,更加追求情感投射與圈層認同,另一方面優質IP開發需要打通創作孵化、商業轉化、場景運營全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