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齊魯大地,陽光灑落處皆是千年文明的痕跡。作為嶺南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我跟隨「尋覓華韻」 訪學團,踏上了濟南、曲阜、泰安的文化之旅。原以為這祇是一場普通的學術參訪,卻未料到,這九天的時光,竟在我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也讓我對文字與表達有了全新的認知。
初到山東大學,校園裡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與古樸的文化氛圍奇妙交融。在一場關於寫作的講座中,一位老師講述的 「文章氣骨論」,猶如夜航中的燈塔,點亮了我混沌的寫作思維。她說,「氣」 是文章的靈魂,是作者內心情感與思想的傾瀉;「骨」 則是語言、結構與風格,支撐著靈魂的呈現。作為非中文系學生,我常困於詞不達意的窘境,想表達心中千言萬語,筆下卻遲遲難落一字。而此時,AI輔助寫作的出現,恰似一雙有力的手,拉著我走出了這片迷霧。
山大課堂上,老師對「骨與氣」的論述,讓同學對 AI 與寫作的關係有了新思考。(作者供圖)
在尼山聖境,當我手握毛筆臨摹《論語》章句時,筆尖與宣紙的接觸是那般生澀。墨跡歪歪扭扭,如同我當時混亂的思緒。可就在這一筆一劃間,我仿佛穿越時空,與先賢對話。儒家思想不再是課本上枯燥的理論,而是化作一股溫暖的力量,流淌在我的血液中。回來後,我試著用AI梳理這段感悟,它快速整合了尼山的文化背景、《論語》相關典故,為我搭建起文章的框架。但真正讓文字有溫度的,是我在現場感受到的莊嚴與震撼,是那份對傳統文化油然而生的敬畏。
走進孔廟,古柏參天,碑刻林立。腳下的青石板被歲月磨得光滑,每一塊似乎都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我靜靜地站在大成殿前,腦海中浮現出孔子與弟子們論道的場景。「為政以德」 的理念,在當下公共治理中依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時,AI又成了我的 「智囊團」,為我提供了古今對比的案例、相關學者的觀點,讓我的思路更加清晰。然而,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比如指尖撫過碑文時的觸感,微風吹過古樹發出的沙沙聲帶來的感動,唯有我親身經歷才能體會,也唯有將這些融入文字,文章才真正有了靈魂。
登泰山的過程,充滿艱辛與感動。一步一步向上攀爬,汗水濕透衣衫,雙腿也漸漸沉重。但當我終於站在山頂,俯瞰雲海翻涌,那一刻,「天人合一」 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切實的體悟。AI 幫我找到描寫泰山壯闊的華麗詞藻,能梳理出 「天人合一」 思想的發展脈絡,可登山途中的堅持,到達山頂時的激動與釋懷,是任何機器都無法替我感受的。我與 AI「對話」,讓它幫我潤色語言,調整語氣,可字裡行間的真摯,永遠來自我真實的心跳。
這次山東之行,AI是我表達的得力助手,解決了我語言組織的困難,拓展了我的思維邊界。但我也深深明白,文章的精髓從來不在於華麗的詞句,而在於作者真誠的感悟與獨特的思考。泰山的石刻、孔廟的晨鐘、與山大同學交流時的思想碰撞,這些珍貴的經歷,才是滋養文字的源泉。
站在歸途的車窗前,回望漸行漸遠的齊魯大地,我心裡充滿感激。感激這場文化之旅,讓我在AI時代重新認識了文字的力量;感激先賢的智慧,穿越千年依舊指引著我們前行;更感激這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讓我有了用文字表達自我的勇氣。未來的日子,我願攜著AI這一工具,帶著對文化的摯愛,繼續在文字的天地探索,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文:陳自涵 (嶺南大學公共管理與智慧治理專業三年級)
指導教師:周博博士(嶺南大學中國語文教學與測試中心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