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於5月27日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西九龍站)揭開序幕。《遇見雲岡數字公益藝術展》運用前沿數碼科技,將世界文化遺產的千年古韻凝結於現代展廳,為香港市民帶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古代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雲岡石窟以其雄渾壯麗的造像藝術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價值聞名於世。本次展覽突破傳統文物展覽模式,通過3D修復、虛擬實境(VR)等技術,將深藏於山西崖壁間的千年藝術瑰寶轉化為可觀看、可感知、可移動、可傳承的數碼文化體驗。從5月27日至到7月31日的展期內,觀眾不僅可以在西九龍站L1層的紫荊藝術展覽空間近距離欣賞修復洞窟內的浮雕細節,也可通過VR沉浸式感受北魏全盛期的宏偉境像,還能通過掃描展覽說明的二維碼進行全景探索對應展品,在虛擬與現實之間體驗千年前的匠心傳承。
展覽聚焦雲岡石窟早中晚三期洞窟,自「真容巨壯」、「窮諸巧麗」、「法相綿延」及「古韻薪傳」四大展區串聯雲岡藝術的演進脈絡。展覽共展出近50件數碼藝術展品,包括42件裝裱照片與4件高度精細的3D打印複製佛像,全方位展現雲岡石窟的歷史魅力與藝術價值。其中,「真容巨壯」篇章以高清圖片和VR虛擬實境技術為核心,呈現曇曜五窟的非凡氣勢及其對中國後世石窟藝術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窮諸巧麗」篇章通過修復洞窟和相關介紹,突出北魏孝文帝時期的中期石窟逐漸本土化、細膩化的特徵,展現北魏統治者對佛教信仰的深切理解和對中原文化的吸收與融合。「法相綿延」篇章着眼雲岡石窟晚期,通過佛像和菩薩造像展示該時期造像藝術全面的中國化、世俗化發展特點。「古韻薪傳」則以雲岡第16窟及16-1附屬窟為代表,講述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對石窟的數碼化保護故事,生動詮釋一代代對文物保護的薪火相傳。
展覽空間布局精巧,通過感官帶領觀眾領略雲岡石窟的文化精髓與歷史價值,形成知識、情感與美學的多層次共鳴。高度精細的洞窟模型與沉浸體驗交織,多角度呈現北魏工匠如何在砂岩上鑿刻永恒之美;現場設有精心設計的打卡位,讓觀眾在觀展的同時又可融入其中,解鎖隱藏的文化密碼。展覽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通過虛實相生的敘事手法,讓靜態文物轉化為可對話的文化使者。這種創新實踐既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也為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提供了示範樣本。
此次展覽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雲岡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紫荊雜誌社聯合承辦,中國對外演出有限公司、北京中創文旅集團、遇見博物館共同協辦,並獲得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信德集團、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貴州茅台公益基金會、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機構的大力支持。
雲岡研究院副院長閆丁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遇見雲岡數字公益藝術展》由雲岡精美照片、3D打印件及VR虛擬實境技術組成,首次在香港展出。他介紹說雲岡石窟數字化始於2003年,通過制定標準及與高校合作,發展出第18窟VR等成果,藉助VR實現全景漫遊,展現常規視角無法看到的細節,帶來視覺震撼力,以新奇體驗吸引公眾關注文物。他表示《遇見雲岡數字公益藝術展》來到香港將起到「拋磚引玉」作用,吸引香港遊客前往雲岡實地參觀,他邀請香港民眾認識、了解、走進雲岡,感受其文化震撼力與歷史浸潤。
中國對外演出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璐表示:「西九文化區是香港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樞紐,本次展覽以全公益運營模式落地西九文化區,通過科技賦能和文化創意的深度融合,用具趣味性的展陳方式將雲岡石窟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呈現給香港市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她告訴記者,市民來到現場後不僅可以使用VR裝備,沉浸式感受雲岡石窟的宏偉與細節之美,還可以掃描圖片旁邊的二維碼開啟虛擬三維沉浸體驗,模擬雲岡石窟實地漫步。
北京中創文旅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北京遇見藝術博物館理事長王海軒對記者表示,「遇見」系列沉浸式展覽,團隊會通過9至12月份的籌備期深入研究內容,梳理故事脈絡,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結合VR技術呈現,降低人文內容的參觀門檻,核心目標是通過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民間文化交流。他呼籲香港市民前來參觀體驗,感受數字藝術的別樣魅力。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