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21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第二十届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深耕科技结硕果 融合发展启新程”。来自国内外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益生菌科技前沿方向及热点、益生菌产业发展态势及新需等畅所欲言,为益生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我国益生菌产业迈向“领跑”新征程
益生菌产业经过20余年健康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呈现出科技含量高、消费者接受度好、发展潜力大等诸多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在致辞时表示,益生菌产业作为全球生物制造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新兴产业,其菌种资源已成为我国战略性生物资源。他对益生菌行业的未来表达了三点期待:一是行业继续坚定地与科技同行。加强益生菌领域科研投入,在国产菌株资源挖掘、功能循证与临床数据积累、发酵工艺稳定性、活菌数保持与鉴定等方面提升科研水平与成果转化能力。二是期待行业以“科学之声”强化消费者沟通。三是期待行业创新管理模式尽快落地。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表示,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益生菌与健康方面主要完成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协助国家卫生健康委更新食品用菌种名单。二是持续推进标准法规建设。推动《食品加工用菌种制剂》《食品加工用菌种制剂生产卫生规范》《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等多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三是联合研制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和技术指南。四是我国作为联合主持国,牵头制定国际《食品和膳食补充剂中益生菌使用指南》,积极支持国际益生菌标准法规的完善。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二十年来,益生菌研究团队迅速壮大,同时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拓展。益生菌科研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主体科技计划支持,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二等奖;益生菌产业正在以15%以上的年增长率迅猛发展。
针对植物基发酵食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介绍了研发团队所开展的工作,从全国25个省份150多个县市的泡菜等传统发酵蔬菜中获取2000余份发酵植物基样品,分离出78种8000多株乳酸菌,建立了植物基发酵益生菌资源库。依托这一资源库,创新研发新型果蔬发酵绿色制造技术,开发益生菌发酵果蔬全新系列产品。
用适配的管理框架和技术助力产业发展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围绕食品用菌种管理和安全性评价的发展需求分享观点。刘兆平指出,目前食品用菌种管理和评审面临一些分级分层管理标准不一、新技术接受度和应用度不足等问题和挑战,为推动益生菌行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需要有适配的管理框架和技术支持。一是推进管理规范的全球协调与标准化;二是提高潜在风险的防控精准度;三是加强技术储备和数据共享共用。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应用,确保菌种和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科研转化和应用效率。
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原稽查专员张晋京在题为“理解食品健康声称及其法规管理——基于科学证实”的报告中表示,健康声称是指声称、暗指或暗示某个食品或成分与健康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的任何表述。使用食品健康声称应遵循一定原则,要基于科学证实,形成并提供科学、准确、全面的营养健康声称信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姚粟指出,食品用菌种是我国重要战略性生物资源,对食品用菌种开展精准鉴定,是保障产品质量和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微生物鉴定技术迭代升级,实现了从传统种水平鉴定向株水平鉴定的跨越式发展,全基因组测序(WGS)、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数字 DNA-DNA 杂交(dDDH)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显著提升了菌种/株水平鉴定的准确度。
益生菌产品创新趋于多元化精准化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IFF健康科学业务部亚太区总经理金苏围绕下一代益生菌(NGP)的突破与挑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金苏指出,当前,消费者存在肠道、体重、情绪等不同方面的健康困扰,这些困扰也意味着下一代益生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潜在可能性。有研究表明,特定的NGP菌株可以改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炎症,从而有助于糖尿病的管理。她认为,法规和监管、生产和质量控制、功效验证及消费者沟通是下一代益生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负责人何剑在“益生菌定向筛选及常温包埋稳态化关键技术”的报告中指出,乳制品是我国益生菌产业链中最大的应用领域,常温乳制品作为其中的特色品类,备受市场青睐。然而,益生菌在常温酸奶、乳饮料等常温低pH、高水活类产品中易失活,且难以耐受常温乳品加工中的工艺处理。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开发“常温高水活环境活菌包埋稳定技术”实现了底层技术创新,构建的耐热、耐剪切的包埋壳层,使得益生菌能够在常温乳制品中存活,同时也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胶囊包埋原型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升级,搭建起规模化产线,为益生菌在常温乳制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2005—2025年我国益生菌行业十大标志性成就、益生菌菌株复配的专家共识、益生菌健康新功能的科学证据等在会议期间正式发布。同时,还举办了企业高峰对话,IFF、伊利、三元、养乐多、一然、蒙牛、科拓生物、安琪等企业代表围绕“变革中的融合与创新”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另外,益生菌相关推荐性国家标准启动、《国内外可食用菌种管理》专著发布等系列活动同期举办,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交流,破解益生菌领域的时代课题,助力益生菌产业的培育与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