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在澳門與工商界人士座談時,高度讚揚港澳工商界和企業家素有愛國愛港、愛國愛澳光榮傳統,每逢重要關頭都挺身而出為國擔當、為國分憂,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在2020年香港疫情期間,萬希泉鐘錶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董事長沈慧林捐出口罩及快速測試包等物資,又協助籌辦了多個防疫、抗疫活動,並親身探訪獨居長者或基層家庭,了解他們在生活及經濟上的需要。他於多份報章撰文論述對社會發展的建議,包括政府在創科方面協助中小企數碼化轉型、重啟及優化「保就業」計劃、支持制定正常通關時間表,促進港企與內地經濟交流等。他坦言,在社會的重要關頭挺身而出,是作為一個商人的核心價值觀。
沈慧林的父親沈墨寧是著名木雕及古董音樂盒收藏家,以木雕為載體傳揚中華傳統文化。「受到爺爺及爸爸的影響,看到他們收藏的古董音樂盒及中式斗拱建築構件,令我思考如何將中西完美結合成為獨一無二的設計,透過品牌承載着香港的獨特性。」
沈慧林說到,自己創業的初衷,就是透過鐘錶工藝說好中國故事。他相信,在國家的支持和關懷下,香港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自己也會積極投身到國家的發展中,特別在為國家培養下一代方面,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指青年是民族傳承最關鍵一環
在創業道路上,沈慧林不忘弘揚中華文化的初心。他會將父親收藏的古董圖案,或一些道家、佛家、儒家的思想或字句刻在錶盤上,更會不計成本地協助許多慈善團體訂製鐘錶、拍賣籌款的同時,讓更多人對中華文化有所了解。在事業有成後,他更積極回饋社會。「青年是社會未來的棟樑,也是民族傳承最關鍵的一環。」他至今已向數十間內地和香港的學校提供資助,用以支援學校重建、設備更新、設立獎學金等,幫助學校培養優秀人才,未來他還準備進一步擴大資助範圍。
向兩地學校捐贈資金或物資
除了專注於通過中西合璧,傳揚中華文化,沈慧林長期關注社會公益,並透過企業及個人名義支持多項慈善活動,包括多次向香港及內地的學校捐贈資金或物資,支持基層學生的教育發展,以及透過贊助文化展覽或工作坊,推動鐘錶藝術與傳統技藝的傳承。
他說過,希望通過自己微薄之力,為更多有需要的人燃亮生命。他多次向NGO及學校捐出陀飛輪拍賣籌款,並為他們打造專屬陀飛輪腕錶作籌款用途,扣除成本後把所得收益全數撥捐慈善。他認為,慈善和生意可以並行,每次慈善活動均吸引名人及學校舊生出席,他們佩戴陀飛輪並拍照上傳,可說是對產品最佳的宣傳,既可做善事又有利於建立品牌,可說是雙贏的策略。
沈慧林多年來不忘初衷,以自身故事激勵年輕人勇於追夢。他近年經常抽空到各大小中學及八大院校分享演講,將個人創業故事作為演辭主軸,無私地分享創業的寶貴經驗,以生命影響生命。去年,沈慧林榮膺香港政協青年聯會第六屆執委會主席。他說到,將不負期待、全力以赴帶領執委會成員做好港青工作,包括為青年與政府交流搭建橋樑,發揚創業創新精神,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作為企業家,在進行商業發展的同時,必須以家國情懷為先,每逢重要關頭都挺身而出為國擔當,這是商人的價值觀最核心和重要的。」他說。
幼受庭訓 工作不忘傳承文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沈慧林的父親沈墨寧醉心中國文化,對工匠精神尤其着迷,更是一位木雕及古董音樂盒收藏家。沈墨寧的辦公室裏珍藏許多木雕藏品,這只是沈墨寧3萬餘件明清木雕藏品中的冰山一角。他認為,這些古代無名工匠的作品值得被世人重新看見和審視,精美繁複、裁雲鏤月的木雕工藝和它所代表的傳統文化,都值得傳承與發揚。
沈慧林介紹說,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父親從香港回到故鄉杭州參與杭州手錶廠的投資及股份改革。為方便工作,他在廠房旁建了一間自住的房屋,並希望這間房子體現中式風格,而木雕是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於是裝修的時候就開始找各類木雕作品。
由於適逢改革開放初期,許多農村人翻新舊物,認為家中保留清朝遺留的木雕、木具等沒有價值便丟棄,沈墨寧覺得非常可惜,便一一收集起來,數十年來累積數以萬計有價值的木雕。沈慧林認為,這些古代無名工匠的作品滿載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每一件作品背後都可能有自己的文化故事。
從小受到父親的言傳身教,沈慧林在積極發展事業的同時,亦不忘傳承中華文化,更把木雕文化融入一向是西方主導的陀飛輪鐘錶之中,開發出香港的自家品牌。
他介紹道,錶肉的陀飛輪是西方發明的技術,但錶面上的木雕圖案卻是東方藝術精髓,代表着中華文化與西方技術的有機結合,非常有意義。
將多用人工智能提升生產力
沈慧林表示,企業成功應回饋社會,他將慈善視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部分,故鼓勵員工參與義工活動。在現時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堅持愛國愛港是每一名商人應盡之責。未來會更多使用人工智能來提升生產力,以產品為依託,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繼續向世界每個角落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相關閱讀:
沈慧林:凝聚青年愛國磅礡力量 貢獻青春激盪民族復興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