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全区苜蓿种植品种难选择、品质不稳定等难题,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等不同生态区域,系统性开展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工作。通过科学筛选耐寒、耐旱、耐盐碱的优质品种,为各地苜蓿种植提供精准指导,助力畜牧业提质增效。
立足区域差异,破解种植瓶颈。内蒙古地域跨度大,气候、土壤条件复杂,在苜蓿种植上存在品种繁杂、区域适应性差异显著、种子“水土不服”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针对不同生态区特点,系统收集国内外紫花苜蓿、黄花苜蓿等30个品种,在标准化试验田内开展连续三年的观测评价。通过统一田间管理,科学分析各品种在产量、品质及抗逆性等核心指标的表现。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覆盖全生长周期。评价工作围绕五大类指标展开:生长特性,株高、分枝数、叶面积等;产量表现,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及鲜干比;营养品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矿物质含量及RFV;抗逆能力,越冬率、干旱/寒冷/盐碱胁迫下的生长状况;物候规律,关键生长阶段的时间节点及生长节律。试验田建设严格遵循标准化规程,确保土壤整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一致,结合数据统计分析,筛选出适应特定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
预期成果服务产业需求。通过三年连续性评价,计划形成品种推荐清单和区域技术手册。明确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鄂尔多斯、通辽等各试验地区的主推苜蓿品种,为种植户提供科学选种依据;制定针对不同地区的苜蓿种植技术规范,涵盖播种、田间管理、逆境应对等关键环节,推动标准化生产。
目前,各生态区试验田按计划推进阶段性观测研究,其中呼和浩特和通辽试验田已进入第三年关键数据采集期,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鄂尔多斯等地试验田分别处于第二年和首年观测阶段。此项工作将通过建立适应性评价体系与良种推广机制,为破解苜蓿品种区域适配性难题、提升饲草生产效益、推动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