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3月31日讯 在全面提振消费的大环境下,今年以来,个人消费贷市场掀起“价格战”,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3%以下利率抢占市场,接近成本底线。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消费贷市场的扩展,银行发力消费贷业务时需要注意采取合理定价策略,确保盈利可持续性,银行应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定价,避免过度依赖低利率竞争。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思路更加注重促消费,国家多次强调“扩大内需”,鼓励消费信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实施。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指出,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同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提振消费,丰富金融产品,便利金融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通知》提出,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
近年来,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贷款利率已有明显下降,消费贷款利率也随之下行,今年以来降幅更为明显,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即便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贷利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数据显示,美国目前消费贷款利率达到了12%左右,远高于我国。
总体而言,消费贷款利率降低,有助于降低金融消费者利息支出,提高消费者申请消费贷款的意愿,从而有助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当前,受存款利率降低等因素影响,银行资金成本有所下降,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具有一定基础。同时,部分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希望通过较低利率吸引更多客户,这是一种“薄利多销”的促销行为。但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过低,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一是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盲目申请,从而加重个人债务负担;二是消费贷款可能被套用、挪用,从而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等。对消费者而言,申请消费贷款要到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办理,切不可因为额度高、利率较低就随意申请,申请消费贷款要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应量力而行、合理适度,将个人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
董希淼认为,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不追求简单的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而是应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金融管理部门应指导自律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规范。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扩大消费,银行发力消费贷不仅是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但在此过程中,银行需要做好客户的准入工作,满足客户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同时要维护好良好的市场秩序,做好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