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战略和民生的重大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9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粮食产业链中,种植端贡献了60%的产值,而精深加工环节仅占15%。要实现粮食产业价值提升,只有打破产业链分工的固化、加强精深加工能力、提升品牌辨识度和营销水平,我国农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促进产销之间协作
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山东、四川、安徽13个省区作为我国的传统粮食主产区,贡献了近80%的粮食总产量。同时,我国粮食供给客观存在区域性不平衡现象,粮食生产向少数省份过度集中,产量重心持续北移。然而从现实看,主产区因承担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而牺牲了一些发展其他产业的机会,面临“粮财倒挂”的困境。与主产区不同,主销区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经济更为发达,财政更为富裕。
为了缩小产销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合作共赢、共同富裕,必须着力破解制约粮食产能持续提升的制度性困境,尽快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这样主产区重农抓粮才能有动力。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做好资金筹集和分配”。
业内人士认为,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不仅能够直接提升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还可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和区域合作,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横向补偿机制能够缓解主产区因粮食生产带来的经济压力,使地方政府和农民更愿意投资于粮食生产,从而保障粮食产业的基础稳定。其次,横向补偿机制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鼓励主产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等,这些硬件设施的完善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此外,横向补偿机制还能够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新型技术装备的推广,特别是生物育种技术、耕地保育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机收减损技术、绿色仓储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等,提高粮食全产业链的科技含量。最后,横向补偿机制能够促进产销区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流通渠道,确保主产区粮食的有效供给和合理价格,增强农民和企业的市场信心。
重构粮食价值链
打造粮食产业高地,核心在于粮食大省必须突破单一粮食生产功能,通过延伸产业链、融合多业态、重构价值链,实现“粮食资源—产业优势—经济动能”转化,构建粮食安全和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延伸产业链,要求从粮食种植、收储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纵向拓展延伸,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融合多业态,要求推动粮食产业与生物科技、装备制造、数字技术等横向交叉渗透,培育新质生产力。重构价值链,要求实现“产地”向“产业集群”跃迁,通过建设粮食加工园区、物流枢纽、科创中心等载体,形成空间集聚效应,打造粮食产销区联动共生的协同发展体系。
据了解,益海嘉里、中粮、北大荒等企业在稻谷主产区建立循环产业链,西王在山东滨州建立玉米油加工基地,一些粮油加工企业在小麦主产区建立小麦胚芽油生产加工基地。粮食经济效益低,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利用粮食加工副产物发展谷物油,可以开辟粮油产业新赛道,催生千亿元级食用油市场,重构国内食用油竞争格局。
从“一粒麦”到“一碗面”,河南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战略,成功构筑了一条从粮食种植、加工到成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公司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培育优质小麦品种,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小麦种植统一供种、种植、管理、收购、储存和加工,确保原料品质如一。”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以高于市场价10%至15%的价格收购优质小麦,带动南阳地区30万农户参与,年转化粮食50万吨,总产值达26.4亿元,直接推动农户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
打造叫得响的粮食品牌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品牌是质量的代名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近年来,各地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倾力打造粮食品牌,提高粮食附加值。目前,我国已经构建起“省级公共品牌+市县特色品牌+众多企业知名品牌”三级粮油品牌体系,全国涌现出一批叫得响的粮油品牌,如“吉林大米”“山西小米”“水韵苏米”“天府菜油”“齐鲁粮油”“荆楚粮油”“广西香米”“广东丝苗米”等众多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如“舒兰大米”“蔚县小米”“周口小麦”“固阳燕麦”等众多市县区域公共品牌,还有成百上千个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企业品牌,消费者餐桌上的优质粮油产品越来越丰富。
去年,河南省启动“豫农优品天下行”三年行动,提出构建省级公用品牌+区域特色品牌+企业专精品牌“三级体系”,并制定严格的“十大金标准”涵盖绿色认证、质量控制等环节。与此同时,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出“美豫粮油”计划,重点扶持30家龙头企业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突破。在品牌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同样重要。在河南省南阳想念食品的车间内,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将延津小麦转化为“河南烩面”速食产品。通过添加乳酸菌发酵技术,面条复水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且保留手擀面口感。去年,该产品线上销量突破2000万包,带动企业营收增长35%。
专家指出,好产品才能打造出好品牌,产品质量是品牌建设的根与魂。要加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推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加快建立农产品溯源机制,持续抓好农产品质量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升加工工艺和设备,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产更多优质农产品。立足好产品,树立好品牌,才能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持续推动品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