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读懂毕加索教会我们的十件事

艺术中国2025-03-27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郑乐天,图片由M+提供

文_张渤婉

2025年3月15日,“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特别展览于 在香港西九文化区、亚洲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开幕。本次展览展出西班牙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六十多件来自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的绘画、装置等作品。作为与毕加索“对话”的对象,M+也将同时展出130多件其他海内外艺术家的馆藏作品,共同呈现一场灵感充盈的跨文化和跨时代的交流。

本次展览由 M+与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共同主办,是十多年来首个在香港举办的大型毕加索展览,由M+艺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与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研究员法兰索瓦・达罗共同策划。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馆长塞西尔.德布雷表示:“毕加索是现代艺术史上最闻名遐迩的艺术家之一。此展览审视他的深远影响,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观点,转而采用当代亚洲视角来探讨其艺术,是前所未有之举。“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林炜然,图片由M+提供

本次展览分为“天才”“局外人”“魔法师”“学徒”四大篇章,是策展团队对毕加索的一套全新的诠释框架。展览试图通过对艺术家四种人生角色的深入探讨,从中找到毕加索为什么如此重要,又如何影响着自他以后的其他艺术创作者。

毕加索不仅是一位艺术大师,更是一位突破常规的思想家。他教会我们的远不止艺术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保持好奇、勇于突破、享受创造的过程、不被规则束缚。毕加索的艺术哲学和生活智慧超越了绘画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创造力、人生和自我成长的深刻启示。他的智慧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他触及了创造力和人性中最本质的部分。正如他所说:"艺术是谎言,但它让我们更接近真相。"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郑乐天,图片由M+提供

1. 像孩子一样保持创造力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张渤婉

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长大之后仍然是个艺术家。”他一生追求像孩子般自由表达,不受成人世界既定规则的限制和束缚。“我花了四年的时间学习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学习如何像孩子一样作画。”作为一名在青少年时期便已展现出过人艺术才华,并终其一生被冠以天才之名的人来说,最珍贵的是儿童的绘画本能。儿童不受技术的约束,没有学院派教育的桎梏,是真正用心灵和眼睛和宇宙万物交流互通,忠于个人经验,再用直觉指导画笔,这些少年毕加索原本拥有的“初心”,反而成为他一生求而不得的终极目标。

作品《雕塑家》创作于1931年,展现了一位雕塑家正在端详他的作品与灵感缪斯同台的场景。画面左侧是毕加索的灵感缪斯玛丽.泰瑞莎,中间是依据泰瑞莎完成的白色雕像作品,而右侧则是雕塑家本人,他交叉着双腿,手部支撑着脸庞,稍微低头俯视着自己的作品,抑或是望向“缪斯”的方向,检视二者的异同之处。此时的毕加索正对变形的手法进行疯狂的实验,用直线分割的背景,用曲线构成的人物主体,多变的色块明快又活泼,诉说着不安分的氛围感。毕加索为三人脸庞选择了白色,如同焦点般在纸面上吸引着观者的注意力。雕塑家的身体边缘用了大量的点状装饰,作为画面的色彩过渡,也是艺术家对立体化的另一种尝试。在一幅画面之上,毕加索的大胆尝试比比皆是,明快的色彩,跳跃的线条,活泼的波点,无不展示着他对“像儿童一样绘画”的追求,是本次展览不可错过的杰作之一。

2. 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

巴勃罗·毕加索 《杂技演员》 1930年 油彩布本 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图片由M+提供

“我不画我所看见的,我画我所知道的。”毕加索试图超越表象,在思想和情感的层面去找到重新诠释世界的突破口。

在立体主义的道路上勇敢探索的同时,毕加索也不断地从其他领域摄取灵感养分,1930年前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指引着他将关注投向对人类处境的关注,而超现实主义的发展给予他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具有奇幻荒诞画面的《杂技演员》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出来。极简的线条将画面分割为灰色和白色两个块面,白色的人体在灰色的空间扭转、破裂与挣扎。画中人物的姿势不符合现实中的客观存在规律:杂技演员扭曲的肢体在画面中产生了流动的势能,仿佛要冲破灰色画面的平面空间,不排除是艺术家对“立体化”的另一层探索。杂技演员用倒立的角度呈现在画面中,他似乎微闭着眼睛,逆向的视角宛若艺术家本人创作思维的写照——努力地用各种可能的视角看待世界。人物支离破碎的躯体扭转让人仿佛感受到骨骼错位的痛苦,表明着艺术家对底层人们的关注,也映衬了本次展览第二篇章“局外人”的题目。

3. 终生学习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张渤婉

毕加索拥有长达近80年的艺术生涯,对于新的艺术风格,他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我总是去尝试那些我不会的事,这样我才能学习如何‘会’。”

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不仅吸纳着艺术史给予他的营养成分,主动地在各个时期的作品中捕捉灵感,为自己所用,还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既而成为后来者的灵感源泉。毕加索用看得到美和灵韵的眼睛捕捉,用活跃的思维转化,再用熟练的技巧塑造画面。毕加索在艺术史长河中承前启后,既是一座古人的丰碑,又是一块来者的基石。

人们熟知毕加索层出不穷的创造力,在一生中不断颠覆自己,酝酿出数套面向未来的绘画语言。而在创新的背后,毕加索的“挪用”能力也让人印象深刻。如同他自己曾说:“好的艺术家复制他人作品,伟大的艺术家则窃取灵感。”从古希腊和罗马,文艺复兴,再到巴洛克和后印象派,他的学习对象十分广阔,一直乐此不疲地从其他文化中找寻值得融入创作中的元素。

《草地上的午餐》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于1863年创作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大众对性别、阶层和道德的广泛讨论。毕加索在1961年以该画为对象,重述同样的事件,这是艺术家在马蒂斯去世之后展开的对古典大师的模仿系列。既是致敬,也是较量。据说,毕加索基于《草地上的午餐》进行了多达27幅作品的创作,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幅。

虽是“挪用”,毕加索却也只借鉴了题材和画面图示,更多的是不受约束的自由发挥。两幅画的人物和环境似乎相同,不同的是,马奈画面中两位打扮体面的男士这次也退去了着装,与近处坐着的和稍远处弯腰的女士公平得以不着寸缕的姿态呈现,而原本画面中直视观众的女子的双眸,也因毕加索立体化的处理而变得暧昧不清。时代在变,艺术家的技法在变,承载在其中的思想和态度也随之在变。

作为一个启发了许多艺术家的模范榜样,毕加索谦卑地从古代陶器,印象派绘画等方面汲取自己的灵感,做出艺术化的改造,时而是幽默,时而是童趣,同前辈缪斯的思想交相辉映,展示着艺术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温暖传承,也教会了我们终生学习的意义。

4. 拒绝被“风度”“束缚”

巴勃罗·毕加索 《多拉.玛尔肖像》 1937年油彩布本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图片由M+提供

“呵!高尚的风度!多可怕的东西!风度乃是创造力的敌人。”

1937年是56岁的毕加索人物肖像作品频出的一年。这一年,他刚刚在咖啡馆邂逅了文艺又知性的多拉.玛尔。作为画家和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多拉支持理解毕加索的创作。他们的情感持续了8年,终结于毕加索与另一位女艺术家吉洛的相识,其间多拉被毕加索不间断的感情纠葛逼到精神崩溃,甚至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接受电击疗法,最后多拉选择了宗教隐居生活,并结束了摄影创作。毕加索曾为多拉创作60多幅画作,多数以多拉哭泣的泪眼示人。多拉不仅向毕加索传授摄影技巧,还激发了他的政治觉醒。1937年,当法西斯势力轰炸毕加索的故乡——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时,悲愤交加的艺术家以单色调创作了震撼人心的《格尔尼卡》,用画面控诉战争的暴行,展现那片痛苦与死亡的汪洋。可以说,若无多拉·玛尔,这幅不朽杰作或许永远不会诞生。然而作为一位意识前卫,富有才华的女艺术家,她本不该只是毕加索备受折磨的缪斯。多拉曾说:“我作为毕加索的情妇太有名了,导致我不能被接受作为画家。”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张渤婉

本次展览中,三幅并置的女性肖像引导着观众思考毕加索和各位女性之间失衡的权利和性别关系。1937年的毕加索在创作肖像作品时,用色总是大胆奔放,具有超越生理年龄的生命力。在不同的作品中,毕加索习惯于用蓝绿色相间的线条刻画多拉的头发,用黄色描绘多拉脸上的亮部,而绿色则被用在暗部的区域,同时夸大双眼皮和眼睑,再添上几笔超现实的眼睫毛。如此方向一致的异化模式让我们不禁去想,艺术家的眼睛是不是真能看到他画下的那个世界,也许他并不是异想天开,而只是忠实于自己的眼睛?

“爱情是生活中最好的提神剂——但艺术家长寿的秘诀是:永远别娶你的缪斯。”毕加索用激情创作,但也提醒人们和自己保持独立与自由。

5. 接受不完美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张渤婉

晚年的毕加索迷上陶艺,可他从未受过陶艺方面的专业训练,手法并不专业。他的陶罐常常是歪斜的,釉色也并不均匀,甚至可以在表面看到手指纹路和裂痕,与完美作品的标准相去甚远。因此,传统陶艺师嘲笑他不懂技术,作品像小孩子捏的泥巴。而毕加索却认为:“绘画中的‘错误’往往成为风格的开端。”他利用作品中的“缺陷”,把陶罐转化为雕塑,在上面画上动物的脸。他说:“我不想要一个完美的罐子,我想要一个会讲故事的罐子。”技巧固然重要,但打破规则从而创造的新可能是更具魅力的。因此说,毕加索的“缺陷”成就了他的独特,他教会我们拥抱意外。

6. 艺术需要幽默感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张渤婉

“如果只有一种真理,那就没法画一百幅画了。”毕加索的戏谑态度提醒我们:严肃的事情也可以轻松对待。

《傻瓜》的灵感来自于西班牙画家里贝拉的作品《跛足少年》,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坐在地上,两只手分别拿着煎蛋的平底锅和炒勺,表情滑稽又夸张。毕加索塑造了一个极度变形的人物,狭窄的躯体和夸大的脚趾对比鲜明,似乎在通过打破“正常”的人体比例,讽刺人们对愚蠢或天真的刻板印象,让观众发笑。艺术家和观众开了一个视觉玩笑,用他最擅长的天真表达,对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处境给出自己黑色幽默的态度。

7. 简化才能发现本质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张渤婉

“艺术是谎言,但它让我们更接近真相。”毕加索的后期作品证明,真正的深刻往往来自极致的简化。

1949年,世界和平大会在巴黎举行。毕加索为推广会议而创作象征和平的鸽子图案,在当时也远播至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他仅以几笔线条勾勒出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鸽子,省略羽毛的细节,仅用流畅线条表现翅膀的动态,而橄榄枝也被简化为一根弧线。毕加索认为:“艺术是剔除多余,直至留下本质。”到今天,毕加索笔下的和平鸽,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和平象征,这也证明了极简的力量。

8. 行动比灵感更重要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张渤婉

毕加索无疑是一位勤奋与天才兼备的艺术家。他告诉我们,灵感不会凭空产生,它出现的前提是我们必须付出行动:“灵感的确存在,但它必须在我们行动时才会出现。”这句话,在他的代表作《格尔尼卡》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本次展出的“为《格尔尼卡》而作的马头草图”和“佛朗哥的梦想与谎言”正是这幅巨作的试画习作。

1937年,当西班牙内战期间纳粹轰炸格尔尼卡小镇的消息传来时,毕加索对此深感震惊,并为此创作了多件作品表达他对战争的痛恨。他没有等待“完美灵感”,而是立刻投入创作,在愤怒和痛苦的驱使下,仅用35天就完成了这幅史诗级的反战壁画。过程中,他不断修改构图(现存45幅草图),甚至推翻最初的方案。行动本身催生了最终的灵感——黑白色调、扭曲的人体、象征性的牛与马,全部在创作过程中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毕加索从不等待所谓的“完美时机”,而是通过持续创作激发灵感。如果毕加索等待“灵感降临”才开始,或许《格尔尼卡》永远不会诞生。他的实践证明了“先开始,再完善”的价值。

9. 年龄不是限制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张渤婉

自1940年代末至1973年逝世,毕加索主要生活和工作在法国南部。晚年的毕加索创作的数量十分充沛,却因为粗糙和缺乏深度饱受当时艺术评论家的负面批评。在应对大限将至的人生必经之路上,毕加索选择用海量的创作去对抗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毕加索于1970年创作《老人》那一年,已经89岁高龄,画面以他晚年常用的水绿色为主基调,以红棕色和橙色去平衡冷暖关系,即兴的笔法描绘出和艺术家本人相似的面庞,仿佛是毕加索对晚年自我形象的精神投射。年龄不是限制,艺术是毕加索在人生终极时刻的答案。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张渤婉

另一幅晚年作品是1972年的《风景》,棕榈树和海浪被解构后以超现实的方式呈现于画面之上,与1954年法国画家马蒂斯去世时创作的海滨风景不同,当时明亮艳丽的蔚蓝碧绿如今变成了蒙了一层厚厚的灰调的蓝与绿,仿佛也在诉说着艺术家走向终局的压抑心绪。事实上,快速和松散的笔触,恰恰是毕加索对儿童作画风格的理解。晚年的毕加索和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互相选择了彼此。

当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老去,技法不再是他执着的舞台,曾经想要自我证明或是彼此超越的梦想都过去了,都结束了。绘画从毕生事业退回一个喜欢的小游戏,仅此而已。艺术家想要在其中追忆一生中每个时段的自己,体会时间的幽默和残酷,并静静等待最终时刻的到来。

10. 用一生的时间沉淀,在重复中发现新的可能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张渤婉

据说,毕加索曾重复画同一组静物达50次之多,因为他认为“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我”。艺术家以艺术实践经历告诉我们,深度探索比泛泛尝试更有价值。

事实上,完成作品《夫妻》的时候,毕加索已经走到了生命的边境,这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杰奎琳。画面中蓝色的线条和色块是对70年前蓝色时期的回望,而支离破碎的五官和肢体则是对贯穿终生的解构思想的再次应用。哪怕笔法已无法精细准确,但艺术家此时仍然饱满的创造热情,和建立在超长艺术生涯基础之上的实践发挥。毕加索用一生的时间在行动中沉淀,在重复中发现新的可能。勤奋是对“天才”之名的完美回应。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郑乐天,图片由M+提供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 摄影:郑乐天,图片由M+提供

结语

许多艺术家终其一生寻找的艺术语言,而毕加索在一生中自我颠覆了很多次。他教会我们:要像孩子一样保持创造力,要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要终生学习,要拒绝被“风度“”束缚,要接受不完美,艺术需要幽默感,简化才能发现本质,行动比灵感更重要,年龄不是限制,在重复中发现新的可能……本次展览汇集海量的毕加索杰作,宛若一个天才漂洋过海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可以近距离地去观看,去感受,去滋长灵感,去生发新知。

國務院任命周一鳴為警務處處長

2025-04-02

中国驻冰岛使馆提醒在冰中国公民及游客注意防范火山喷发危险

2025-04-02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网络交易合规数据报送管理暂行办法》

2025-04-02

9个城市、30个项目 四部门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名单

2025-04-02

东部战区陆军部队位东海相关海域实施远程火力实弹射击演练

2025-04-02

国务院任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警务处处长

2025-04-02

“TIR+绿色通道”双驱动乌鲁木齐农产品直通中亚“鲜”达提速

2025-04-02

增强三个能力 健全三个体系——江苏省委一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重点任务

2025-04-02

10年磨一剑!安徽农科院选育品种徽两优985入选国家超级稻品种

2025-04-02

打造“四个课堂” 助力党员教育走深走实

2025-04-02

一条路子天地宽——贵州省贵阳市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观察

2025-04-02

日本成立新的国家级感染症应对机构

2025-04-02

尹锡悦弹劾案4日将进行宣判 决定其总统职务去留

2025-04-02

“中国芒市-缅甸仰光”往返直飞国际航线开通

2025-04-02

47岁董新彦出任招商积余副总,深耕招商系财务与风控领域

2025-04-02

中居正广性侵案公布 认定对受害女性实施职场性侵

2025-04-02

东原仁知服务大动作:刘兴谢志昆签军令状,东西战区对战PK

2025-04-02

黄霄雲方回应翻唱华晨宇歌曲争议 称已获得授权

2025-04-02

唐鹤德晒旧照缅怀张国荣 配文:谁能代替你地位

2025-04-02

“贵州黄牛杯”象棋公开赛完赛

2025-04-02

张景胤、江川等入选中国男排集训名单

2025-04-02

班卡、杨扬将分别竞选连任WADA主席和副主席

2025-04-02

中国女重时隔六年再夺世界大赛团体冠军

2025-04-02

谢可寅穿酒红抹胸长裙优雅灵动 一颦一笑美艳迷人

2025-04-02

迪丽热巴黑色抹胸长裙温柔优雅 一举一动魅惑迷人

2025-04-02

一切始于9岁那一瞥——考文垂的破界人生与体育理想

2025-04-02

悉尼妹分手并取消婚礼 称现在想专注于事业

2025-04-02

杜淳妻子吐槽网购衣服货不对板 遭客服拿地址威胁

2025-04-02

中居正广性丑闻调查出炉 400页文件证实职场性侵

2025-04-02

洪小铃孕肚照曝光 穿宽松家居服四肢依旧纤细

2025-04-02

Melody回应离婚案胜诉:我和孩子回到平静的生活

2025-04-02

利路修官宣退圈:我终于彻底从娱乐圈下班了

2025-04-02

两办印发意见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 网络订餐管理再升级

2025-04-02

中茶公司:国民消费茶的创新引领者

2025-04-02

北京电影节科技单元集中展映50部国内外特效电影

2025-04-02

AI“复活”历史名人 触动大众文化“DNA”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