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
当前位置:新闻 > 时尚 > 正文
从春晚李子柒的彩裙 聊聊传统的五色之美
2025-02-05 来源:北京青年报

春晚的开场视觉秀《迎福》中,李子柒化身“蝴蝶仙子”,以一袭长裙惊艳全场。这条长裙凝结了十三项非遗技艺,包括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潍坊风筝制作技艺、北京绢花制作技艺等等。特别是裙子的渐变色彩,不仅是春晚舞台上的一抹亮色,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整条裙子由黄色和青(蓝)色组成。这两个颜色都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五正色”。黄色为“中”,青色为“东”,黄色代表土地,青色代表春天,春生万物,寓意我们中华的土地生生不息。其实,在传统文化中,五色和五行、五福息息相关。

正色为尊,间色为卑

五色指的是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也泛指各种色彩。古代认为这五种颜色是正色。《书·益稷》里有句话:“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最早具体说明这五种颜色是在《周礼·考工记》中:“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于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

先秦诸子之一的邹衍曾经用“五行转移”的观点来说明事物在运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仔细分析这一规律,我们就能够看出五行与五方色相对应的内在联系:“木”象征植物,有生的性能,东方乃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一天的开始亦有生的含义,因而以青来代替,“盛德在木”时就形成了春天。“火”具有热的性能,中国的南方又较之其他的方位热,就用“赤”来对应,“盛德在火”就形成了夏天。“金”泛指金属,可制作兵器和砍伐工具,锋刃在阳光下泛着白光,“盛德在金”之时就到了收获之季,犹如一天中太阳西下之时,形成了西方和秋季。“水”给人以“寒”的感觉,一天之中黑夜最为寒冷,便用黑色来代替,“盛德在水”之时能让人联想到寒冷的北方和冬季。“土”有生长万物的功能,在各种元素中占主导地位,方位居中,颜色为黄色。正是由于五色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使得上古时期人们就对青、赤、白、黑、黄五色有着特别的偏爱。

五色中,青、赤、黄正好对应色彩学中的三原色:蓝、红、黄;而黑、白从光学角度来说,黑色可吸收所有波长的色光,白色可反射所有波长的色光,两色可象征阴阳两极。五色中的青、赤、黄是对色相的称谓,更是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象征。三色以不同方式组合又可以产生间色,色色“相盖”,通过混合可以获得色相环上任意一种色彩。可以说“五色”包含了最基本的色彩元素。

我国古代传统艺术用色从产生到发展,一直深受“五色”审美观念的影响,从这种影响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色彩偏好和用色规律。

崇黑尚红

中国早期的配色观念中明显比较偏爱红与黑的搭配。从最早的工艺品纹饰中可以看到多为红色和黑色花纹,漆器更是以红黑两色相配为主。中古以前,中国的绘画大致也属于从红到黑的红色系列,如秦咸阳宫的壁画残片、汉马王堆墓的帛画、南越王墓壁画等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色调的。在服制方面也有相关记载,《周礼》记述:“皇帝冕服,玄衣裳……”所谓玄衣裳就是上黑下红的装束。直到现在民间每逢节庆还要用红底黑字书写春联或标语。

红黑配受到喜爱,不仅是因为它的朴素中显华美,更是因为中国人崇黑尚红的观念,这种观念与五行色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中国的先民们对红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托。如前所述:“赤,赫也。太阳之色也。”红又与五行中的火相对应,有了太阳万物方可生存,有了火就可驱除野兽的侵袭以确保性命,正是因为这种对生命最本能的需求,从古至今中国百姓一直视红色为最吉祥的颜色。其次,上古时期黑色是具有很高地位的,《易经》中定天色为玄,所谓“天玄地黄”。由于对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的局限性使得人们把命运寄托于上天,天色自然就成了一切色的统帅。道家就主张玄学,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众色之首,阴阳高于万物。道家的这种审美态度后来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文人画用色。

青色象征东方之始

青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中的生命之色,象征着东方之始和日出东方。在中国文化中,青色通常与正派、吉祥和和谐联系在一起。道家哲学倡导自然的力量,而青色作为最接近自然的颜色,被视为“天人合一”的视觉象征。青色之所以能被中国人喜爱同样可以在五行中找到思想根源。五行中青与木相对应,木有生的含义,所以青中蕴涵着生机,青又与东方相对应,东方日出象征着希望,人一生之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是年轻的时候,因而就有了“青年”“青春”等词。青色能在中国用色审美上拥有一席之地也就不难理解了。

黄色与土对应居主导地位

在五行中黄色与土对应,土有生长万物的性能,在五种元素中居于主导地位,黄色的至高地位也就确立起来。黄色在中国传统色彩中地位尊贵,象征着温暖、辉煌、丰收和希望。黄色系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自宋朝以后,明黄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黄颜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黑白为尊受道家影响

在中国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中黑与白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席位,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已经意识到了黑色与白色的美学价值,例如黑陶,它的特点油黑乌亮,所以其形状特别显著,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装饰性。牙骨雕历史更是久远,它以独特的洁白材质和精美的雕刻一直为人们喜爱。后来黑白两色成为文人们所钟情的色彩,这首先是受道家色彩观念的影响。《淮南子·原道训》中记载:“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这里的白是指无色,是空。在《汉书·五行志第七上》有云黑色是“终藏万物者也”,所以黑色也具五色之功。

既然五色理论产生于五行的哲学观念,那么五行之中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也赋予了相应的颜色,并且逐渐渗透到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例如,根据五行所代表的物质来选用相生的颜色,回避相克的颜色,这在中国古代建筑用色中就有体现,我们看到柱子与门常用黑色或红色,却从未见过涂有黄色或白色的柱子和门。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柱子和门都是木质的,与之相生的是火与水,分别对应的是红与黑;与之相克的是土与金,分别对应的是黄与白。五行与五色的这种对应关系是古代先哲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五行作为天地大法影响着古代先民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观念,由此,因五色体系的建立而产生的用色观念也更广泛地进入中国古代生活和文化领域。

五色与五福

五色与传统文化中的“五福”也密切相关。五福临门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这本书里。书中提到的五福分别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考终命。后来,因为一些避讳和其他原因,东汉桓谭在《新论·辨惑第十三》中把“考终命”改成了“子孙众多”,所以后来的五福就变成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子孙众多。

随着道教的兴起和发展,五福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传播。道教将五福与五行相结合,认为五福分别代表着五行之气,通过修炼和行善可以积累五福之气,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目的。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福与五色有对应的关系:第一福是“长寿”,五行属“金”,五色属“白”;第二福是“富贵”,五行属“火”,五色属“赤”;第三福是“康宁”,五行属“木”,五色属“青”;第四福是“好德”,五行属“水”,五色属“黑”;第五福是“善终”,五行属“土”,五色属“黄”。

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简单地组合,而是与古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哲学思考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五福被映射到五行中,进而通过五行与五色的既定联系,也和五色构建起对应关系。(文/本报记者 陈品)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