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
当前位置:新闻 > 时尚 > 正文
金价暴涨 “平替”成新宠 爆火出圈的金包银值得买吗?
2025-04-25 来源:中国妇女报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中明确:镀金银首饰须有标签,标签上要注明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执行标准、总重量等;除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牢固地包在银饰品外,不得称为“金包银”。

“姐妹,看看咱家‘三生三世金包银’手镯,金子含量2.7克,打个折算你1800元……”打开视频平台,搜索“金包银”首饰,这类直播层出不穷。

近年来,随着黄金价格不断走高,部分消费者调整思路,购买“金包银”产品,并将其称为黄金的“平替”。

“仅需1克黄金,就能打造出古法金手镯的惊艳效果。”“百元价格,万元享受。”……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诸如此类的“金包银”产品宣传语铺天盖地,让人忍不住心动。

然而,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金包银”首饰真是纯金首饰的完美“平替”吗?它到底是“高性价比之选”,还是一个收割消费者的“智商陷阱”?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火热的市场

“金包银”,顾名思义,是一种在足银上通过电铸等工艺均匀地包裹一层足金的产品。

黄金行业资深人士陈言(化名)告诉记者,这种工艺其实由来已久,在市场中一直有着其特定的细分领域与消费群体。然而,近几年黄金价格不断攀升,让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金包银”产品既能保有黄金的外观,又能大幅降低成本,精准契合了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需求,因而逐渐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在市场中悄然走红。

“不是真金买不起,而是‘金包银’更有性价比。”“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我的金镯子才2000多元。”“实现黄金自由,花小钱办大事。”……价格是许多消费者选择“金包银”产品的首要原因。

正在为订婚宴挑选首饰的杨女士,就被“金包银”产品的“性价比”打动,在线下专柜购买了包括金锁、项链、手镯、耳环、戒指的一整套“金包银”首饰,共计花费6000余元。

她将刚买到的手镯展示给记者看,印刻着牡丹纹的手镯做工精致、分量十足。“我的饰品是按克重计算的,将当天的金价和银价乘以克重,再加上百元左右的工费,25克的手镯一共花费1200元左右,相同款式的纯金手镯大约要两万多元。”

“金包银”首饰不仅价格亲民,图案选择也极为丰富。杨女士介绍:“镯子的类型齐全,圆镯、方镯、贵妃镯、对对镯等应有尽有。镯身雕刻着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像卷草纹、双莲花、龙凤呈祥、年年有鱼等,乍看之下,与纯金手镯几无差别。”

不只是成为结婚饰品的“平替”,在搜索“新年买金”“新中式饰品”等关键词时,“金包银”产品也频繁出现在推荐列表中。一位黄金回收店铺的老板向记者透露,自去年起,咨询“金包银”饰品的顾客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网络上售卖“金包银”产品的直播间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发展中的乱象

虽然价格让人直呼“真香”,但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金包银”产品存在佩戴后掉色、黄金含量与标称不符、鉴定证书造假等乱象。

朱女士有过两次购买“金包银”手镯的经历,手镯价格从几百元到两千元不等。但令人失望的是,两款手镯均出现了漏银状况。她说:“第一款手镯购自网店,发现问题后,我尝试联系商家,却发现对方店铺早已关闭,根本找不到售后渠道。第二款手镯的商家则采取拖延策略,每次都让我等待消息。最终,镯子的修补问题都不了了之。”

据陈言介绍,“金包银”产品的金覆盖层分为包金覆盖层、镀金覆盖层和薄层镀金覆盖层,其中,包金覆盖层和镀金覆盖层的厚度均要求不小于0.5微米,而薄层镀金覆盖层仅需大于0.05微米。“一些打着‘金包银’旗号的产品其实并没有采用相应的工艺,只是在银上镀了一层金,一旦镀金层过薄,就可能出现漏银现象,也就是消费者口中的‘掉色’。”

此外,由于鉴定机构在采用非破坏性检测手段时,仅能检测“金包银”产品的表面纯度,对于其内部金子的具体含量难以测定。这一局限使得部分不良商家有机可乘,虚报含金量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金包银”产品的重灾区。

2024年4月,赵女士在直播间购入一只“金包银”手镯,主播声称该手镯含金量高达3克。然而,收货仅两个月,手镯便出现颜色发黑等现象。赵女士决定将其回收变现,可经过专业检测后发现,手镯实际黄金含量仅有1克多,与主播当初承诺的3克相差甚远。

赵女士的遭遇并非偶然。此前,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针对17个“金包银”样品展开了严格检测,结果显示:14件产品的实际金重均低于标称金重。其中,一款标称含金0.96克的产品,实测含金量只有0.19克,相差足足0.77克。不仅如此,在金纯度方面,绝大多数产品同样未能达标,两件由消费者提供的送检产品,连足金的基本标准都无法满足。这一系列问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凸显出“金包银”产品市场亟待规范的现状。

制约与规范

面对“金包银”产品乱象,监管部门主动出击。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行业秩序,《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以下简称《告知》)正式出台。

《告知》明确,镀金银首饰须有标签,标签上要注明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执行标准、总重量等。同时规定,除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牢固地包在银饰品外,不得称为“金包银”,避免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误解。

“除了以低价黄金、高纯度金饰等话术混淆概念,隐瞒产品真实材质,部分商家还在‘金包银’产品的回收过程中提出需要打折和扣除工费等要求,一些商家甚至早已人去楼空,给消费者维权带来重重困扰。”吉林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谨慎购买“金包银”首饰,勿信虚假宣传。一是选择正规渠道。建议优先选择证照齐全、有品牌知名度、信誉良好的商店、品牌官方门店、授权经销商或信誉电商平台等购买首饰。二是确认材质和工艺。购买时,务必与商家确认材质、工艺、相关退换货规则,确保商品附带的发票、吊牌、出货单等信息一致,并妥善保存。三是警惕宣传话术。注意商家是否利用“金包银”与足金外观相似的特点,故意混淆概念。

“‘金包银’产品市场错综复杂,消费者应理性消费。”陈言期望市场监管部门能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从根源上遏制乱象;同时,加大对市场的巡查力度,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比黄金更珍贵的是消费者的信任。这份信任,我们不能辜负和背弃。”陈言说。(见习记者 李熙爽)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