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普洱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一座现代化茶叶初制厂于3月底正式投产。绿色厂房旁,500年树龄的古茶树系上红绸,当地彝族同胞用传统“挂红”仪式,表达着对这份产业新生的喜悦。这一幕,不仅是云南茶产业迈向新征程的生动注脚,更是农夫山泉积极践行“三茶理论”的有力见证。
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常年位居全国首位,拥有1200多年的种茶历史。然而,长期以来,分散的小农生产模式和落后的加工技术,严重制约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以景东县为例,虽茶叶资源优渥,但产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亩产产量和产值双低,茶农增收困难。而农夫山泉的到来,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为云南茶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科技赋能,让千年茶乡绽放新活力。农夫山泉投资超1亿元,在云南普洱、临沧等地捐建5座现代化茶叶初制厂,安装国内最高标准的生产线,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达2万公斤,是普通初制厂的5倍以上。走进景东毛茶厂,摊青、杀青、揉捻等环节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鲜叶“零落地”,温度、压力等参数由数字系统精准控制,茶叶品质合格率从52%大幅跃升至90%以上。这不仅显著提升了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更推动云南茶产业从传统的“靠天吃饭”向“数字制茶”转变,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授人以渔,打造共赢的造富产业链。捐赠工厂只是农夫山泉助力云南茶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和技术,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跨越。在南涧县,茶厂负责人周红海与农夫山泉合作后,不仅茶叶收购量大幅增加,价格也较往年提高了20 - 30%。为达到农夫山泉的收购标准,周红海积极投入资金进行设备升级改造。与此同时,农夫山泉与合作茶厂约定118项茶叶有机标准,对茶叶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把控,从源头上保障茶叶的品质。
着眼未来,推动云南茶走向世界舞台。“中国茶需要一场工业化革命。”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的话语振聋发聩。云南茶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但因小作坊生产导致的品质波动,长期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如今,随着标准化生产线的落地,以及118项有机种植标准和数字化品控体系的建立,云南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黄曲霉素检出率降至百万分之一,达到欧盟严苛标准。此外,农夫山泉在昆明东川区投资10亿元建设的饮料生产基地,预计于2026年投产,届时搭载云南茶“标准化基因”的“东方树叶”无糖茶将走向全球市场。
农夫山泉在云南的实践,正是对"三茶统筹"发展理念这一理论的生动注脚:以茶文化为魂,挖掘"南诏贡茶"历史底蕴;以茶产业为基,构建"茶园+工厂+市场"全链条;以茶科技为翼,推动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当彝族乡亲们用"挂红"仪式表达对产业振兴的期盼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茶叶加工的技术革命,更是乡村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从手工作坊到数字工厂,从"贱卖鲜叶"到"标准化出海",云南茶业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产业升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当农民从产业链末端的参与者转变为技术受益者和价值共享者,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正如钟睒睒所言:"云南的茶永远不够卖,是云南的好山好水、绿水青山在支持农夫山泉。"这场始于茶香的变革,正在书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