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春风拂过成都平原,被誉为“中国麦冬之乡”的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内,数万亩麦冬田已披上了绿色的新衣,正陆续进入收获期。村民们在田间进行麦冬的翻土、采苗、分果等工作,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
3月27日—28日,由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三台县农业农村局主办的科技赋能川产道地麦冬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麦冬单品种联合攻关小组学术交流会在三台县举办,邀请嘉宾前往麦冬种植基地观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
图为会议现场。
“这个是绵阳市农科院最新选育出的‘涪麦1号’,比传统品种个头小,但药用有效成分含量更高。”在生茂鸿业公司生态麦冬种植科研示范基地内,新品种“涪麦1号”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绵阳市农科院中药材所副所长戴维表示,“涪麦1号”作为13年来首个川麦冬新品种,其总皂苷含量比常规品种高出25%。“现在麦冬鲜果价格可在20元/斤左右,这样算下来,每亩利润可达4万元。引进新品种后,价格走势应该会更乐观。”老马镇副镇长赵坤辉告诉记者,他所在镇上种植的万亩麦冬田以传统品种“川麦冬1号”为主导,品种结构较为单一。这次到现场看到新品种,感觉很不错。下一步将计划在镇上陆续引进“涪麦1号”,以加快当地品种更新换代。
图为绵阳市农科院中药材所副所长戴维正在讲解麦冬新品种。
不过,麦冬经济效益虽然可观,但栽种、管护到采收都需要大量人工投入。记者了解到,三台县从事麦冬种植的农户以50-60岁的中老年人居多,“银发种田”现象普遍,要想提质增效产业发展,还需要靠科技助力。
本次观摩会现场展出了两台麦冬新型收获机,分别为4MZ-100型麦冬收获机和4MZ-70型自走式遥控麦冬采收机,均由中国农业大学郑志安/吴敏团队、定西三牛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依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农业重大项目联合研制。从2021年至今,麦冬采收机械已完成三代技术升级,在作业效率、采收精度等核心指标上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4MZ-100型麦冬收获机在挖掘铲、根土分离机构、收集箱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可使收获的麦冬含土量减少50%以上,一台每天可收获50余亩麦冬,效率超出人工的100倍。4MZ-70型自走式遥控麦冬采收机动力马力从100减少至70,使得机型比较小,实现了无人驾驶,遥控操作,更符合小块麦冬田的作业。
图为麦冬新型收获机正在演示作业。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吴敏表示,随着前置采收机在未来应用推广,麦冬产业将迎来重大技术革新。接下来,团队还将继续在缩小采收机机型、做好动力匹配、提高产品智能化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持续发力,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地,让技术创新真正惠及广大种植户。
此外,绵阳市还在积极推广麦冬水肥一体化技术。三台县涪城麦冬产业协会技术部部长王德君介绍,过去,种植麦冬时,水和肥料要分开使用,每年采取满灌满撒的模式进行8-10次,如今,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水肥一体喷撒,每亩一年可节约用水40-50吨,节约用肥300-400斤,节约撒肥4-6个人工。同时,为增加“麦冬-玉米”复合种植中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绵阳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与中药材研究所开展跨学科深度合作,为麦冬主产区的粮经复合种植提供了绵单601、绵单53等新的品种选择。
如今,三台县麦冬年产量约为1.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农业产值近18亿元,产业链总产值超过40亿,已初步具备规模优势。去年8月,麦冬还被列入了“药食同源”目录,这标志着三台麦冬产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作者:朱怡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