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当前位置:新闻 > 香港 > 正文
港大研究團隊揭示口腔癌淋巴結轉移關鍵機制 為癌症治療提供新可能
2025-03-18 来源:香港文匯網

左起:蘇宇雄、張高、蒲靜雅——港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香港大學牙醫學院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淋巴結擴散機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團隊利用先進的多組學技術,整合基因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數據,分析了46名OSCC患者的組織樣本,揭示了驅動癌細胞轉移至淋巴結並抑制免疫反應的關鍵分子機制,並揭示為何OSCC通常對傳統療法產生耐藥性,為開發新型治療方案提供了潛在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臨床與轉化醫學》(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研究發現,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腫瘤樣本(pLN+ OSCC)與無轉移的腫瘤樣本(pLN- OSCC)存在顯著差異。侵襲性腫瘤表現出更高的生長和擴散能力,其驅動力來自與細胞增殖和細胞外基質(ECM)重塑相關的基因變化。此外,這些腫瘤通過下調免疫支持因子(如VCAM1)和激活TGF-β信號通路(一種已知能促進腫瘤生長並幫助癌細胞逃避免疫偵測的途徑)來抑制免疫反應。

患者隊列示意圖概要——港大供圖

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發現是POSTN蛋白質的作用,它能重組腫瘤的細胞外基質,並與較差的患者療效相關。高水平的POSTN與更高的轉移率密切相關。此外,研究還發現,腫瘤中的癌症相關成纖維細胞(CAFs)在癌細胞向淋巴結擴散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CAFs會釋放TGF-β相關細胞因子,激活癌細胞內的TGF-β信號,從而增強腫瘤侵襲周圍組織和逃避免疫系統的能力。

該研究由港大牙醫學院教授張高領導,教授蘇宇雄為共同通訊作者。團隊成員包括港大牙醫學院教授蒲靜雅、博士研究生劉宇和鍾杰,李嘉誠醫學院教授邱瑋璇以及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博士楊振宇。

張高表示:「這些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OSCC轉移和抵抗免疫防禦機制的理解,通過揭示POSTN和TGF-β作為關鍵驅動因素,我們為阻止或預防癌症擴散提供了新的靶點。」

目前的發現可針對ECM重塑或TGF-β信號的治療可通過對抗免疫抑制和減緩癌細胞轉移,來增強現有療法的效果,從而改善療效。研究團隊期望未來能推動更多相關研究和臨床試驗,進一步探索這些治療靶點,以提高OSCC患者的生存率。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