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
当前位置:新闻 > 房产 > 正文
李兆基辞世,四大家族命运亦是香港命运缩影
2025-03-18 来源:码头青年

2025年3月17日,恒基兆业地产官网宣布,集团创办人李兆基大紫荆勋贤,于当天黄昏,在家人的温暖陪伴下,安详与世长辞,享寿九十七岁。 

随着李兆基的去世,“香港四大家族”创始人已有三位仙逝,仅与李兆基同样1928年出生的长和集团创始人李嘉诚仍健在。

值得一提的是,李兆基是香港四大地产天王中唯一创建过两家天王级地产企业的人。一家是由他参与创办,后来交由郭得胜家族经营的新鸿基,一家是由他退出新鸿基之后创办的恒基兆业。

微信图片_20250318103507.jpg

与其他纨绔子弟不同,李兆基从小就表现出优于常人的勤奋与刻苦。青年时代闯荡香港,李兆基更是善于筹谋,投身地产,一路开挂。和事业上的宏图伟略一样,李兆基把“接班计划”也安排得颇具规划性,在退休后将集团顺利交到两个儿子手中。

与多数白手起家的商人不同,李兆基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

1928年,李兆基出生在广东顺德一个商人家庭,当时其父李介甫就已经拥有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两间门店,经营着黄金、汇兑和外币买卖生意。

6岁时,李兆基便被父亲安排进家里的商铺学习做生意。12岁时,他已熟练掌握了看金、化金、熔金的核心技术及知识,并很快出任天宝荣金铺的头柜,是顺德当地少有的金铺奇才。

这孩子最令人骇异的是他平日不多说话,但心算非常了得。他的聪明和机智,往往在一些突然发生的意外中表现出来。

一九三七年战事已启,民间在晚上已有灯火管制,鸡犬无声,以免惹起日机投下炸弹。日间则一闻警报,各人就要找隐蔽的地方躲藏以避难。有一晚深夜,在李兆基住的地方不远处,日机投下炸弹,一声巨响,小兆基几乎被吓破了胆。

又有一天,当他下了课,要到永生银号去时,突然,日机作五十呎低飞,用机关枪射杀无辜。

这阵子,李兆基发现身旁的人忽然乱糟糟地争先恐后的向四周逃窜,只见有些人就近往屋里躲,又有些人无目的地抱着头直往前冲,更有些人干脆蹲在街角,惊慌得不住哭泣。

李兆基念头一转,认为躲到屋里去不是办法,房子塌下来依然会有危险,于是便立即拨足狂奔,逃到附近的田间阡陌之上,一耸身就跳到十字的田垄边,伏身下去,躲在隐蔽之草丛中,利用高出来的围垄作掩护。

果然,飞机从他的头上飞过,流弹在田野的另一边如雨般打下来,他却安然无恙。

可见李兆基从小就有镇静的应变能力。

由于其在家中排行老四,在李兆基发家之后,“四叔”这个称呼也由此传开。

1948年,年仅20岁的李兆基揣着1000块钱只身前往香港闯荡,从此开始了创建自己商业帝国之路。几十年间,将最初的1000块钱本钱,逐渐翻到几千亿,创造了一个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神话。

刚到香港,他利用自己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间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他在中环永隆银行大楼设立“黄金交易厅”,首创“现货+期货”对冲模式,日交易量一度占全港三成。在市场波动中,他发现了独特的套利模式——利用港币与美元的汇率差,通过精准的时间差操作,使资金实现指数级增值。这种金融嗅觉,使他在短短几年内积累起香港创业的第一桶金。

然而,真正让李兆基跃升为资本大鳄的,是他对土地价值的独特理解。

1958年,他与冯景禧、郭得胜组成“地产三剑客”,共同创立新鸿基,以“分层销售+分期付款”颠覆了香港地产市场的传统模式。买房不再是富人的专属,而是普通港人可以负担的投资选择。

与此同时,当霍英东发明“卖楼花”时,李兆基已经构建出更精密的“土地价值裂变公式”:通过收购新界农地,再换取市区地皮,他将每平方呎的成本压缩至市价的五分之一。这种“空间套利”模式,成为恒基兆业早期扩张的核心引擎。相比于单纯的住宅开发,他更关注土地的资本化运作,他不只是盖房子,而是在打造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

1976年,恒基兆业上市,李兆基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资本运作思维。他创造了“土地银行”概念,将土地储备视作类金融资产,运用逆向并购术收购小型上市公司,将土地资产注入其中,以“低估值吸纳+高溢价变现”的方式,实现资本循环。

同时,他首创“货如轮转”模式,要求地产项目从拿地到销售必须在18个月内完成,使资金周转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高40%。这一模式,直到今天,还被开发商模仿使用。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市场对香港前景普遍悲观,地产商集体观望,而李兆基却反向操作,以2.5亿港元抄底尖沙咀广东道地块,建成“香港国际广场”。这个后来年租金超过15亿港元的商业地标,完美验证了他“危机中的黄金分割点”理论——当市场恐慌度达到67%时,资产价格往往触底。

随着商业帝国的发展壮大, 李兆基的身家也水涨船高。1996年和1997年,他连续两年拿下亚洲首富宝座。

在商场上,李兆基是地产教父,在资本市场,他是金融大师。

他晚年的投资哲学,从“砖头保值”转向“数字炼金”。他通过设立离岸信托,将4000亿资产纳入“李氏资本拓扑网络”,利用开曼群岛、BVI的16层控股架构,实现税务优化与风险隔离。

同时,他也没有错过虚拟资产领域的布局,2019年,他牵头投资区块链支付公司,在数码港设立金融科技实验室,探索WEB3.0时代的虚拟地产交易协议。这种“物理-数字”双螺旋结构,让恒基系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仍保持4.8%的净资产收益率,远超香港地产同行。

李兆基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擅长家族治理的战略家。他深知商业王朝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避免“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早在1993年,他就开始布局恒基的家族治理结构。他将地产、能源、投资三大板块分配给儿子李家杰、李家诚及职业经理人团队,形成“家族控制+专业运营”的混合治理结构。同时,他设立“恒基创新委员会”,强制要求每年利润的3%投入元宇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以确保家族企业不会陷入技术惰性和产业老化。

2020年他正式交棒时,恒基兆业已完成从“个人威权”到“制度治理”的转型,家族信托持股比例被精准控制在52.3%,既保证了家族对企业的长期控制,又避免了过度集权带来的治理僵化。

李兆基和李嘉诚的恩怨情仇值得多说几句。

“二李”都生于1928年,两人一个是潮汕人,一个是顺德人,分别代表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在商场上,两人是终生对手。

早年,李嘉诚与李兆基曾是合作伙伴关系。两人曾携手合作的半山豪宅嘉兆台,是在两位地产大王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可见他们友谊深厚。 

1993年,李嘉诚欲联同中信泰富的荣智健收购美丽华集团,但该集团持有者杨志云家族不想让公司改组,便将集团卖给了杨志云生前好友李兆基。李嘉诚因此损失巨大,也由此与李兆基结下了梁子。

在地产上,李嘉诚似乎手段更为高明几分。但在香港民众眼里,李兆基的经商理念却比李嘉诚要好。

李嘉诚是哪里有钱就去哪里赚钱,是纯粹的商人。而李兆基则相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以二者在能源业的经营为例,李嘉诚在1983年接手港灯公司后,十几年间足足提高了7次电价,搞得民众叫苦不迭。而李兆基掌握的煤气行业,却多次降低费用还利于民。

几十年间,两人在商场上你争我夺。李兆基为次子取名李家诚,一度被外界质疑是不是想让李嘉诚叫爸爸。其实李家诚出生于1971年,那时候两人之间还没有什么恩怨。通过给自己儿子取对手的名来羞辱对手,李兆基还不至于这么做。

即使在退休后,两位大佬的比较仍然未停歇。

李嘉诚其在圈内的惜命,也是人尽皆知。他的安保团队至少有36位退役的兵王,每年光是雇佣这些人就需要花费几千万。退休前,李嘉诚就多次亲自前往美洲考察研究生物的企业,并重金投资推动研究。

港媒曾爆料李嘉诚花费2个多亿投资哈佛,生产WLnad类物质。在公开的资料中,该物质号称能够提前干预生物的老化进程,逆转端粒、线粒体等老化指标。他还在同领域的莱特维健生物定制个人版的WLnad类物质,1粒高达156万元。

相比于花费巨资吃“仙丹”的李嘉诚,李兆基在这方面没有那么大手笔。

因为养生理念不同,导致两人虽然同年出生,但是健康状况却大不相同。之前罕见露面长江集团周年晚会的李嘉诚仍生龙活虎,满面红光且不需旁人搀扶,言语谈吐十分流利。而李兆基在退任出席股东大会的时候,却需要人搀扶上台,说话、听力等能力都大大倒退,大有英雄迟暮的感觉。

李兆基的家事,港媒也报道颇多。

他的前妻叫刘惠娟,早年也是香港的选美皇后,与李兆基结婚并育有二子三女,分别为李家杰、李家诚、李佩雯、李佩玲、李佩仪。上世纪50年代,她与李兆基的婚礼曾轰动香港。随着李兆基事业腾飞,刘惠娟试图参与公司管理,但因性格强势,引起了很多内部纷争,两人最终一拍两散。最终,刘惠娟离开香港,远赴加拿大,在一处佛教寺庙隐居长达30年。

离婚后,李兆基未再结婚,直至去世。他曾感慨,尽管积累了巨额财富,个人幸福却未能圆满。

长子李家杰也许是目睹父母婚姻不顺,虽然现在年逾六旬,却一直未婚。

早年他谈了一个女友,后来李兆基悄悄找人给她算了一命。算命大师说这个女子“不旺夫”。李兆基笃信风水命运,不旺夫哪里能做李家儿媳妇。于是,他给了这个女孩一大笔钱,把她送去了国外读书。这件事对李家杰打击很大,也让他对感情之事更加心灰意冷。

后来迫于各方压力,他也要找另一半,但要求很高,漂亮、性格好、学历高这些不说了,他还要求对方要和他一样懂佛理。虽然他有千亿身家,但也难觅符合条件的人选。不过李家杰通过在美国找人代孕,后来也一次过抱回了三胞胎男孙:李智信、李智仁、李智勇。他的千亿身家,也算有了继承人。

李兆基的二儿子李家诚,娶妻徐子淇,十几年生了四个子女。在徐子淇新婚时,李兆基送上重达163.33磅的千足黄金金砖,寓意“一路生生生”。

虽然从小在澳洲长大,但徐子淇的父母从小就把她当作“豪门新娘”来培养,甚至不惜迁祖坟改命格。李兆基生前对徐子淇赞不绝口,可见徐子淇的这些豪门儿媳训练没有白费功夫。

徐子淇成功嫁入李家后,核心任务就是生孩子,尤其是生男孩。据说李兆基公开喊话希望她“生够一支足球队”,生的越多奖的越多。

于是,徐子淇8年内连生四胎(两女两男),每生一个儿子,就能拿到10亿港元的奖励,包括地皮、游艇和豪宅。

9年内7度抱孙,家有喜事的李兆基向员工大派利是,保守估计共派5300万元。

自1984年起,李兆基在惠苑居住近40年。据传,次子李家诚曾表示“家人想住住house”,疼爱家人的李兆基便决定“换小屋为大屋”,斥资18.2亿港元,从许世勋家族手中投得山顶白加道35号地皮,开始建造“李氏皇宫”,并在2018年取得入伙许可证。

早在1970年代末,恒基地产在中半山麦当劳道36号兴建豪宅,李兆基以当时太太刘惠娟的中英文名字,将物业命名为“惠苑”Eva Court。大楼落成后,李兆基便举家迁入,并将其视为家族根据地。

惠苑楼高24层,一梯一户,李氏家族曾长期居住大厦顶层复式单位,占据三层共12050平方英尺,另配备空中花园、30英尺长私人泳池及按摩浴池,环境极为优越。

微信图片_20250318103518.jpg

尽管身为香港屈指可数的顶级富豪,李兆基当时并未选择独立洋房,而是偏好居于分层单位。他认为多层大厦的保安更为严密,而惠苑本身地理位置优越,从惠苑到中环仅需五分钟车程,完全符合他一贯分秒必争的行事风格。

李兆基一向注重家庭,希望一家人能够聚首一堂,因此长子李家杰、次子李家诚及长女李佩雯一直与他同住惠苑。即使李家诚在2006年迎娶徐子淇,外界一度传言他另觅新居,包括购买新鸿基地产旗下“倚巒1号”及中环“四季汇”,但最终仍选择与家人留在惠苑。

尽管坐拥千亿身家,但李兆基的日常起居却异常简朴。曾有报道指,他在惠苑的睡房仅约200平方英尺,仅够摆放一张床与一个衣柜。他最常逗留的书房装饰也十分朴实。据梁凤仪撰写的《李兆基博士传记》描述:“李兆基坐在书桌旁,要么埋首文件与图则之中,要么抬起头来,透过面前一大排玻璃窗,欣赏美丽绝伦的维多利亚港景色。”

新屋共建有3栋3层高洋房,总楼面面积约2.67万平方英尺,每幢洋房近9,000平方英尺,相比惠苑1.8万平方英尺的住宅面积增加近50%。

三栋别墅都建在一个宽阔的平台之上,平台之下修建了停车场,一共能够停放18辆汽车。为了停放这18辆车而打造的这个平台,就耗资4亿。再综合房子内外部装修成本,算入土地成本,粗略估计总成本将近40亿元,堪称世界最贵的房子。

李兆基喜欢“聚财”,也善于“散财”,而“散财”最好的方法是做公益。

汶川地震,李兆基先是捐出了1.1亿。之后,他带着儿子李家诚去了北京。在北京,李兆基得知灾情十分严重,于是他又捐了3亿多。整个汶川地震,李兆基捐了4亿多。那一年,李嘉诚捐款1.3亿,台湾首富王永庆也捐了1个亿。当时内地的凉茶企业王老吉也是捐了1个亿,当时王老吉的运营方弘道集团也是借此带火了王老吉。

若论哪位企业家对汶川地震贡献最大,李兆基当之无愧排第一。

2011年,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时任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向该校捐款三亿元兴建“李兆基科技大楼”。中新网当年报道,时任国务委员,并且是清华校友的刘延东当时赞扬李兆基一直心系教育事业,多年来捐款支持清华、北京大学等顶尖大学,又希望新大楼应用最先进的环保技术,“成为全中国节能减排的典范与标竿”。

2023年,李兆基基金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2000万元,支援京津冀及东北地区防汛抢险及赈灾工作。此外,李兆基还曾为河南水灾捐款1500万元。

他主张做公益与做生意一样,“出一分钱,要有十分收获”,运用杠杆原理惠及更多人,因此他的慈善捐赠特别重视教育。

李兆基接受访问时形容,教育事业是长远投资,“选得好,选得正确,收效与回报就会很大”。李兆基坦言最感到自豪,是1982年由他创立,为边远贫困地区培训大批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华教育基金”。他形容“培华教育基金”是一生做得最好的慈善事业,“培训120万名农民,他们培训后个个都找到职业,以一家三口计算,等于间接令340万人受惠;如果我们培训到200万人,受惠人数差不多相等全港人口,以我一人之力帮到那么多人,很正确,很值得自豪,心也可以很安乐。”

1995年,李兆基捐款8千万元人民币,在他的原乡创办了顺德李兆基中学。但李兆基在家乡顺德可不止这一处捐建。李兆基热爱家乡,常言“顺德是哺育我成长的故乡”,“支持家乡建设是我多年的心愿”。

不少网友发文对李兆基的辞世表示哀悼。有网友称,上高中时,记得有个叫李兆基的香港人资助贵州几百名高中学生,自己当时拿了2000元,一直想写封信感谢,但学校一直都没有给大家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至今想来,仍有亏欠,只是这些年也资助了一些人,就当薪火相传。

还有网友称,自己在他公司旗下的广州恒基干,李老对员工很好,工资待遇福利都不错,去他公司就买五险一金,算有良心的人。

他的大儿子李家杰也热心做慈善,有媒体报道他捐赠的资金拯救了六万多心脏病患儿。

由于李兆基对教育及社会的杰出贡献,2007年,他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了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李兆基在上世纪90年代曾接连成为广东省顺德市(现佛山市顺德区)、广州市和佛山市的“荣誉市民”,这是他所珍视的另一种表彰。

香港的四大家族曾是这座城市经济版图的中流砥柱,如今已走过辉煌岁月。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和郭得胜四大家族的掌门人,如今已四去其一,昔日叱咤风云的传奇正逐渐落幕。

回望更久远的历史,香港曾有“老四大家族”——周永泰、李佩材、何启东、利希慎家族。然而,随着时代更迭,这些名字已淡出公众视野,成为尘封的历史记忆。

如今,97 岁高龄的李嘉诚仍然健在,但他的离去只是时间问题。而当四大家族的最后一位标志性人物谢幕,曾主宰香港商业格局的这个时代也将彻底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大家族的命运,正是香港命运的缩影。

未来,香港或许不会再有新的四大家族,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本更迭、势力分散的新时代。属于四大家族的传奇,如同夕阳下的残影,终将被历史的罡风吹散。(作者/边城蝴蝶梦 来源/码头青年公众号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