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中國文化和旅遊部17日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計942人。其中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各自入選兩位。香港特別行政區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分別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主席劉錦棠及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據悉,文旅部一般每五年開展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隊伍總規模達3,998人,其中包括5位港人。

香港文匯報記者留意到,文旅部此前在《關於開展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申報工作的通知》中,對於傳承人的認定標準包含了如下要求:「技藝精湛,熟練掌握其傳承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知識和核心技藝,傳承實踐累計25年以上;在該項目相關領域具有代表性,並在項目申報地區具有較大影響,獲得廣泛認可;在該項目的傳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愛國敬業,遵紀守法,德藝雙馨。」其中,明確規定傳承人除了掌握一定的技藝技能之外,還要在當地積極展開傳承實踐,並產生較大影響力,獲得廣泛認可。

客家麒麟文化傳承兩百餘年
劉錦棠現為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主席。作為傳統舞蹈類,2014年麒麟舞(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保護單位為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
每逢農曆新年、婚嫁、太平清醮等喜慶場合,人們舞動麒麟,表達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西貢坑口至今仍有18個舊式村落,其中不少為客家村。客家麒麟文化隨客家人南遷至香港,扎根在坑口,已傳承兩百餘年。
劉錦棠自編課程免費教村民學舞
「早年間,海盜猖獗,村裏小朋友到了七八歲,就把他們集中起來學功夫,保衛村落,舞麒麟就是其中一環。」劉錦棠便是這樣與舞麒麟結緣。他2003年退休回到坑口,發現有些村子都沒人教舞麒麟,於是召集了村裏的師傅,整編出一套舞麒麟課程,每周訓練2小時,只要有人想學,就可以免費上課。
村民們平時除了訓練麒麟套路動作,還要練功夫。光是紮馬步都要練很久,才能表演麒麟出洞、舔腳、洗臉這些動作。一有機會,劉錦棠還會帶着麒麟隊出去表演。漸漸地,坑口有麒麟隊的村子從三個增長為八九個。
「小時候有師傅告訴我們,學習舞麒麟,禮儀比步法更重要。」劉錦棠此前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麒麟是懂得「禮」的動物,「禮」是舞麒麟的核心價值。有不少家長主動送小朋友來學,他們覺得小朋友上舞麒麟課之後變乖了。目前,西貢坑口已經訓練出了一支平均年齡十幾歲的「少兒隊」。「希望有一天,中國的舞麒麟可以作為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級舞台,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他說。

李耀輝:結合宗教與慈善 全力貢獻社會
李耀輝現為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作為民俗類,民間信俗(黃大仙信俗)於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保護單位為嗇色園。
李耀輝主要研究儒釋道三教,曾擔任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講師。他早年服務警隊三十餘年,退休後於嗇色園以義務性質出任監院,一直致力推動道教文化、整頓園內各項設施及完善行政秩序,以現代化與環保相結合之概念,將道教文化傳播到社會各層面。

據悉,嗇色園於2021年開設「黃大仙信俗文化館」,以現代科技呈現傳統文化,介紹黃大仙信仰源流、嗇色園歷史變遷及道教文化等。自2022年開始,每年11月舉辦「黃大仙信俗文化節」,向普羅大眾推廣黃大仙信俗。
李耀輝曾表示,香港黃大仙信仰的獨特之處,在宗教與慈善結合的特色,嗇色園百年以來,不論贈醫施藥、慈幼安老、辦學育才、文化傳承,不遺餘力貢獻社會,願「黃大仙信俗」能走向世界。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標準
▶技藝精湛,熟練掌握其傳承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知識和核心技藝,傳承實踐累計25年以上;
▶在該項目相關領域具有代表性,並在項目申報地區具有較大影響,獲得廣泛認可;
▶在該項目的傳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志願面向社會傳承,身體健康;
▶愛國敬業,遵紀守法,德藝雙馨;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已認定為該項目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資料來源:文化和旅遊部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兩位澳門傳承人入選
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42人名單裏,澳門有2人入選,分別是澳門土生土語話劇社的創始人飛文基和澳門雀仔園福德祠土地廟值理會會長羅盛宗。
飛文基以社會生活編劇目
飛文基一直致力於土生葡語文化的保育工作。早在1993年,他就與朋友攜手共同創立了澳門土生土語話劇社。自那時起,飛文基每年都會以澳門社會生活發展為題材,創作出一部全新的劇目。
2021年土生土語話劇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保護單位為澳門土生土語話劇社。它以葡萄牙語、馬來語、粵語等多語種演繹,表現形式通俗、接地氣,深受人們喜愛,不僅是東西方文化共融的體現,也成為中葡文化交流的橋樑。
羅盛宗以「土地誕」聯繫街坊老友
另外,土地信俗在澳門由來已久,數百年來,澳門華人為保一方水土平安,鄰里和睦,家財旺盛,社區繁榮,以各種形式供奉土地公,形成了世代相傳的民間信俗,並以農曆二月初二的土地誕為年度重點活動,是促進鄰里團結,增進居民對社區認同感、依歸感的重要媒介,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在澳門一脈相承的重要體現。
作為民俗類,民間信俗(澳門土地信俗)於2021年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保護單位為澳門雀仔園福德祠土地廟值理會。雀仔園福德祠土地廟是澳門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其值理會也是澳門土地信俗項目的保護單位。
羅盛宗曾在受訪時介紹,經過多年發展,「土地誕」已有不少變化。除了更加重視同年輕一代的聯繫,慶賀活動也日漸成為老街坊、老朋友歡聚一堂的重要平台。
首度上榜兩位川菜大廚
文化和旅遊部17日發布的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棕編(新繁棕編)、藤編(懷遠藤編)、川菜烹飪技藝、木版年畫(夾江年畫)、地毯織造技藝(閬中絲毯織造技藝)、龍舞(安仁板凳龍)等多項非遺產生首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據悉,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所在項目包括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類別。
「川菜烹飪技藝」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被形容為史上「最香」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今次,「川菜烹飪技藝」首度產生兩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盧朝華為特一級烹調師、中式烹調高級技師、中國烹飪協會理事、四川省烹飪協會常務理事、餐飲業國家一級評委、中國烹飪大師。 精通川菜的製作及理論知識,創作論文多篇。徐孝洪則是新川菜的踐行者,是川菜烹飪大師、中國烹飪大師、香港國際廚藝交流協會榮譽顧問。
龍舞(安仁板凳龍)亦於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安仁板凳龍第九代傳承人譚顯均今次成為龍舞(安仁板凳龍)首位國家級傳承人。據悉,安仁板凳龍指產生於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安仁鄉,流傳於周邊達川區麻柳、檀木等20餘個鄉鎮,以板凳為道具的一種地方傳統民俗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譚顯均介紹,安仁板凳龍通常以長條木凳為基礎,在其上用竹篾條彎製成龍頭、龍身,以稻草、包穀殼等幾種農作物秸稈裝飾,象徵五穀豐登;以板凳的四隻腳作為龍腿,寓意四季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