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4月9日下午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聽取對當前經濟形勢和下一步經濟工作的意見建議。
會議提到,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做好二季度和下一步經濟工作尤為重要,各項工作都要持續加力、更加給力。要實施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靠前發力推動既定政策盡快落地見效,根據形勢需要及時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華德榜創始人宋向清表示,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釋放了當前經濟工作的關鍵信號。新的增量政策將聚焦三大方向:財政貨幣協同發力、產業升級精準施策、消費提振推出系列組合拳。會議明確“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具體表現為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並將貨幣政策基調調整為“適度寬鬆”,以有效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同時,針對外部技術封鎖,各地各顯神通,在推動產業升級方面精準施策。
專家:
政策重心應著力激活市場主體活力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當前最需要的政策是精準滴灌式的結構性政策工具。政策重心應放在激活市場主體活力上,例如通過減稅降費向中小微企業定向輸血,同時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應對挑戰的關鍵在於提升產業鏈韌性,在全球分工中鎖定不可替代的環節。此外,需建立政策緩衝墊,例如設立跨境資本流動預警機制,在美聯儲加息週期中提前對沖資本外流壓力,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
會議指出,要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加大力度穩就業促增收,在抓好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同時加快釋放服務消費潛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以高質量供給引領需求、創造需求。
宋向清表示,在這個節點,會議重申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具有重大戰略價值和歷史意義。首先,這是我國當前應對外部衝擊的必然選擇。當前,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國內大循環通過擴大內需,可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從2025年一季度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家電、家具零售額大幅增長的市場表現不難看出,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是正確之策。其次,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有利於激活內生增長動力。
朱克力表示,中國消費市場正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躍遷,三四線城市和縣域市場的基礎設施短板補強後,將釋放數億人口的品質消費需求。戰略意義在於重構經濟增長動力,一方面通過新基建培育數字消費、智能家居等新增長極,另一方面用場景革命激活存量資源,例如閒置工業用地轉型文旅綜合體。關鍵要打破重生產輕流通的傳統思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同時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讓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形成供需互促的正向循環。
加快釋放服務消費潛力
消費環境需加大力度優化
談到如何加快釋放服務消費潛力,朱克力表示,服務消費爆發的核心矛盾已從供給不足轉向供需錯配。當前條件包括5G商用催生雲醫療、在線教育等新業態,銀髮經濟催生適老化服務藍海,以及Z世代對體驗式消費的追捧。破局需雙管齊下,供給側推動服務業工業化,例如用標準化解決家政服務信任痛點,用數字化提昇文旅產業響應速度;需求側則要破解“不敢消費”的心理障礙,建議試點服務消費券與商業保險結合,將養老護理等大額支出納入個稅抵扣。特別要警惕部分領域過度監管抑制創新,尤其是避免阻礙靈活就業與服務升級的融合。
宋向清表示,目前,我國釋放服務消費潛力,具有消費能力加速提升,政策紅利有效釋放,技術賦能場景不斷增加等優勢條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為服務消費提供基礎支撐。同時,去年,國務院《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6方面20項重點任務,包括挖掘餐飲住宿、家政服務、養老托育等基礎型消費潛力,激發文化娛樂、旅遊、體育、教育和培訓、居住服務等改善型消費活力,培育壯大數字、綠色、健康等新型消費等。
宋向清談到,未來需重點突破供給質量不足、消費信心偏弱、區域失衡等瓶頸。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方向一是服務供給要大幅度擴容,二是消費環境要加大力度優化,三是區域協調發展要強化。同時,要進一步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能效提升。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