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報導·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安勝藍、陳冠合、唐芊爾、劉岩
博士畢業,卻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貴州農村創業。為何會這樣選擇?面對記者提問,六盤水山海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世瑤代表回答得乾脆:“是村里今非昔比的發展環境打動了我。更重要的是,這裡對人才的重視讓我底氣更壯、幹勁更足!”
貴州省發放的“人才卡”、六盤水市給予的“市管專家”待遇、各級農科機構提供的技術扶持……李世瑤一一列舉他享受到的人才優待。在政策和科技加持下,他扛起鋤頭、挽起褲腳,手把手領著村民幹,把草莓、西瓜、鮮食玉米等特色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 “沒有當地的重視,一切不會這麼順利。”他頗為感慨地說,“正如《光明日報》報導中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場‘用心用情的雙向奔赴’。”
對此,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主任楊新民委員也深有感觸。他在香港獲得博士學位後,推掉多個高薪工作回到重慶,“重慶的科研氛圍和對人才的重視,讓我滿懷信心”。
在楊新民看來,要想人才願意來、留得住,關鍵是要有乾事創業的平台和環境。 “近年來,重慶市推出‘渝躍行動’等人才利好政策,每年都會引來大量人才。我們團隊也有不少青年博士加入,科研力量不斷壯大!”他的話語間透著振奮。
談到人才政策,新疆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孟楠代表打開了話匣子。他介紹,近年來,新疆實施“天山英才”培養計劃、“天池英才”引進計劃等人才項目,引導各領域人才到天山腳下建功立業。
“這些政策誠意十足,通過生活補助、科研經費支持等解決人才後顧之憂,讓人才倍感溫暖。這不,我們學院剛引進了一名優秀人才,他家在北京,海外博士畢業,主動選擇來新疆發展。這證明我們的引才政策很管用!”孟楠笑著說。
“內蒙古也在人才工作上狠下功夫,讓草原上‘駿馬’奔騰、‘英才’匯聚!”內蒙古自治區人社廳副廳長徐睿霞委員自豪地說。
她告訴記者,2024年,內蒙古啟動“英才興蒙”工程,搭建引才平台,目前已認定4705名高層次人才,自治區本級已引進688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未來,我們將繼續完善人才政策,讓更多‘千里馬’自由奔騰,為西部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徐睿霞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