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報效祖國,建功西部。今天,我們帶大家認識一位年輕的焊接工——高磊。 “90後”的他放棄沿海城市外資企業的優厚待遇選擇回到內蒙古,在一項又一項的工程項目中錘煉技能,從一名電焊工成長為單位裡的首席技師,成為內蒙古最年輕的“北疆工匠”。
這裡是位於包頭市的中國二冶集團鋼結構公司的生產車間,今年26歲的高磊已經是電焊工高級技師。這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就是他和團隊的工作區域。在這裡,他們要對不同材質、不同類型的試件進行焊接實驗,形成操作規範後推廣到生產階段。
中國二冶集團鋼結構公司高級技師高磊:“研發出來的這些焊接工藝試件,都會應用到每一個實際生產工程當中,然後應用所有的焊接工藝、焊接操作的規程。”
1998年出生的高磊在包頭職業學校畢業後就受到眾多企業的青睞。 2018年,他進入青島的一家外資企業工作。 2019年,中國二冶集團向高磊拋出橄欖枝,希望他能回到西部,施展才華。 “我是從包頭學到的本領,學到的技術,當時還是想重新回到西部、回到內蒙古。在這種條件下,通過專業性的技術人才的引進,對我也是更好的挑戰和更好的機遇和平台。”高磊說。
在重點工程蘭州柴家峽黃河大橋的焊接施工中,針對焊縫缺陷的返修工作難度極大,不僅操作空間狹小、需仰臉焊接,還要克服橋樑箱體內40多攝氏度的高溫和煙塵大等困難,讓不少技術工人都犯了難。但剛上崗的高磊卻主動請纓,接下了任務。
成功突破難關、完成任務的背後,是高磊對專業技術的熱愛和對自身要求的嚴苛。為了提高焊接時手臂的穩定性,舉三十公斤重的啞鈴成為家常便飯;而為了避免焊接缺陷,長時間的連續焊接作業,手也難免出現被燙傷的情況。高磊表示,如果中途停止的話,再重新起弧就可能造成焊接缺陷。他就沒有選擇停,咬牙堅持把這段焊縫完成,直到焊到最後。等他往下摘焊工手套的時候,發現手已經和手套粘在一起了,燙出特別大的水泡。
很快,高磊在幾年間就成長為公司裡的首席技師。 2022年,他還帶領10名焊工組成突擊隊,赴福建參與大東海精品鋼鐵工程施工項目。奮戰1000多個小時,焊接上千道焊口,焊縫檢測合格率達到了99.5%,得到了業界專家的認可。高磊說:“這是我始終保持的追求、態度,每焊下一道焊口,都要對自己的每一道焊縫要負責任,要經得起考驗。”
焊接就像在鋼鐵上縫縫補補,這些“鋼鐵裁縫”一樣的技術工人是支撐西部乃至中國製造的重要力量。為了召喚更多像高磊一樣的技能型人才,近年來,內蒙古大力引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所需的各類人才,累計吸引、集聚了上萬名人才和團隊來到西部地區幹事、創業。 “現在,國家也非常重視技能人才,我也特別幸運選擇了焊接這門手藝,也讓我在焊接方面成為通過技能出彩的新時代的技術工人。希望青年一代能夠不怕吃苦、樂於吃苦、敢於吃苦,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在新時代建設當中磨礪自己。”高磊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