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微信公眾號“廣州交通”2月24日消息,廣州多條公交路線擬作出調整,現對外徵求意見。此次調整涉及多條BRT相關線路,引發外界關注。
根據《公共汽車調整設置情況表》,B20與B7路快線進行整合,其原因為減少BRT通道西段線路重疊,提高BRT系統運行效率。另外,有6條BRT相關線路計劃暫停運營,其中B1路快線的調整原因為“屬於B1路高峰期快線,由B1路靈活調度”;B4路快線的調整原因為“屬於B4路高峰期快線,線路客流減少”;B5路快線的調整原因為“屬於B5路高峰期快線,由B5路靈活調度”;B13、B14、B23路計劃暫停運營,其調整的原因為:三條線路均屬於BRT通道分流線,近年客流下降,分流作用已大幅減弱。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被譽為“東部彩虹”的廣州首條快速公交系統(BRT)應運而生。該路線連接天河區體育中心和黃埔區夏園社區,全長21.8公里,設站26座,先後獲得“2011年國際可持續交通發展獎”“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獎”“聯合國2012年應對氣候變化燈塔獎”“2013年BRT系統金牌標準獎”4個國際大獎以及全國交通系統先進集體獎,成為廣州智慧交通的新名片。
所謂BRT,即採用“封閉走廊+靈活線路”模式,在BRT專用通道內只走BRT車輛,減少公交車輛與社會車輛混行干擾,實現公交車輛快速化。之後,廣州陸續建成31條BRT公交線路,覆蓋全市750對公交站點,約佔中心城區公交站點的15.6%,BRT公交也由此成為全市公交換乘樞紐通道,成為亞洲最繁忙的BRT系統。
2020年,廣州BRT迎來十週年。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當時發布的文章顯示,截至2019年,廣州BRT通道內車輛運營時速平均超過24公里/小時,比開通前中山大道沿線公交車速度提高84%。 BRT沿線社會車輛的平均速度從13.9公里/小時,提高到17.8公里/小時,比開通前提速28%。廣州BRT開通以來,平均每天為市民節省148萬元,全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8.6萬噸。文章稱,廣州的BRT模式已成功推廣至世界各地,成為國際智慧交通發展的助推器。
然而,隨著地鐵線網的完善以及電動車的增多,廣州市民的出行習慣有所改變,公交出行比例下降,這也影響了BRT的載客量。
公開報導顯示,廣州BRT自2010年開通以來,日均客流量峰值曾達85萬人次(2015年數據),但2023年日均客流量已降至約40萬人次,降幅超50%。 2024年,這一數據降至26.62萬人次,佔市中心區公交客運量的10.78%。 2025年1月,廣州BRT日均客流量僅為38.7萬人次,平峰時段專用道利用率只有41%,比去年同期下降8%,平峰時段平均發車間隔為9.8分鐘,比去年延長1.5分鐘,乘客滿意度82.4%,比去年同期下降3.6分。
2024年8月,廣州市交通運輸局曾發布意見徵集,B27路擬暫停營運,這也是BRT系統啟用以來首次有線路編碼被申請暫停營運。澎湃新聞查詢發現,目前,B27路處於營運狀態。
據南方+2025年2月報導,在廣州兩會上,多位代表都提出在交通日益擁堵的背景下,優化BRT車道使用規則,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目前,國內其他設有BRT車道的城市,正在尋求變革。如濟南要縮減專用道範圍,成都要轉型為智軌試驗線,北京的BRT則已停運。
報導稱,廣州BRT的交通效率也引發爭議,即BRT專用道速度優勢已經縮水,即使公交車速保持在20km-25km/h,但地鐵同區域運行時速達35km-40km/h;另外從成本效益看,BRT系統年維護成本約1.2億元,對比地鐵全網日均千萬級運量,單位乘客成本顯著偏高,2024年BRT系統運營虧損擴大至1.8億元,單位人次補貼達2.3元(地鐵為0.7元);從空間佔用看,BRT專用道佔中山大道等主幹道超30%路權,非高峰時段(9:00-16:00)監測顯示,BRT車道車輛通過量僅為相鄰社會車道的18%,引發資源閒置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