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3月4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问题,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做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修订完善工作针对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工作推进情况,娄勤俭做了介绍。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发言人娄勤俭介绍,2024年12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上个月又进行了再次审议。草案第一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写入法律,把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做好草案修改完善工作,推动法律尽快出台。中国科技发展具有创新性 包容性
针对人工智能发展相关问题,娄勤俭表示,DeepSeek公司取得的重大进展,代表着一批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由中青年组成的主创团队正在挑起中国科技事业进步的大梁,值得点赞。
娄勤俭表示,DeepSeek公司坚持开放开源的技术路线,开源共享,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的普遍应用,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依法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同时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反对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推动弥合科技鸿沟,避免科技创新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望美方相向而行 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针对中美经贸关系,娄勤俭表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共同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回到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娄勤俭表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理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贸易争端理应在世贸组织框架内解决,美方单边加征关税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干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通过平等磋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欧关系不针对 不依附 不受制于第三方
在谈到中欧关系时,娄勤俭表示,中方高度重视对欧关系,作为全球两大和平建设性力量,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双边根本和长远利益,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娄勤俭表示,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发展中欧关系关键是要充满信心。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中方愿同欧方一道落实好双方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加强包括立法机构交往在内的各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中欧关系向好向前发展,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
娄勤俭在回答中国经济相关情况时介绍,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实现了5%增长,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不可否认,当前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政治不确定性上升,稳定外需面临的困难挑战加大;从国内看,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但我们更要看到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港澳是对外开放重要窗口 作用不可替代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的合作不断深化,大湾区建设也取得了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娄勤俭表示,港澳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不可替代。从经济情况看,5年多来,大湾区经济总量上升至超过14万亿元。从要素流动看,粤港澳三地货物资金人员流动更便捷,“1小时生活圈”从发展远景、愿景成为了生活现实。2024年,访港旅客数量达到了4500万人次。从民生角度看,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多措并举,增加房屋和土地供应,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澳门协和医院建成使用,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供给。从法治建设看,国际调解院总部落户香港,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一国两制”下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的高度认可。首场“委员通道”开启 8名委员接受采访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3月4日下午开幕。在大会开幕前,举行了2025年两会首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8位来自经济、农业、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走上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我国老龄需求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认为,人口老龄化并不代表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实际上,随着全民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老年人也可以继续发光发热。
眼下,60到70岁的活力老人群体日益壮大,很多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可以通过建立银发智库、志愿服务等方式给他们提供更发挥余热的机会,挖掘老龄人口红利。解决老百姓对养老的关注点,就是银发经济的发力点。我国的老龄需求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既有对衣、食、住、用、行的实物需求,也有对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还有休闲、娱乐等诗和远方新的需求。银发经济也是关乎未来的青春事业,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全国已实施超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
在2025年第一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岚介绍了自己在城市更新方面的体会。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实施了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改造了25万个老旧小区,让1亿多人因此直接得益。在制定城市更新规划的时候,政府要发动老百姓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让大家来提建议、讲需求、出主意,来找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和社会的真实需求,也找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定位。运营要引入耐心资本,推动市场主体由过去讲究快周转的开发商,转变为注重居民长期需求挖掘的更新运营商,和所在社区百姓长期共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