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從DeepSeek國產大模型火爆全球到春晚人形機器人驚艷亮相,從“獨角獸”“瞪羚企業”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各地密集出台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劃。今年以來,中國各地爭先佈局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產業發展新賽道,以技術突破和場景創新重構產業競爭格局。
受益於中國新能源產業和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江蘇南京一家企業開發生產的多款測風激光雷達及智能監測設備,今年第一季度產品產量翻了一倍,產品已在多個重點城市建設並投入使用。
江蘇南京牧鐳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楊亞麗稱:“低空經濟對氣象數據的微尺度要求極高,我們通過多模型融合技術和硬件升級,構建了高分辨率的立體三維低空氣象服務系統,將氣象從傳統的公里級分辨率降到了10米級。”
江蘇省日前提出,到2027年,全省開闢20個國內領先的新賽道,培育80家獨角獸企業、3.8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到65%。
人工智能從2024年開始被列入四川省“一號創新工程”,當地加快佈局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在四川綿陽的一家機器人企業,技術人員正抓緊調試即將交付的人形機器人。
天鏈機器人市場部經理范毅文稱:“目前我們正在趕製未來兩個月的產品訂單,產品將發往華東、華南,主要用於教育科研等領域。”
北京、深圳、杭州等大城市也圍繞“賽道名片”展開差異化競爭,“獨角獸之城”北京目前擁有獨角獸企業115家,數量和估值持續保持全國第一。杭州傾力打造“六小龍”企業集群,深圳提出到2027年,累計培育瞪羚企業1000家、獨角獸企業80家,將深圳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集聚高地。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武文生稱:“各地各個城市根據資源禀賦的特點,因地制宜參與新賽道的競爭,將進一步提升新賽道的發展水平。”
除了在一些特定賽道“單兵突進”,中國整體的新賽道發展也漸成體系,覆蓋到產業領域的方方面面。日前發布的《中國新賽道體係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5年中國新賽道體系已形成6大方向、28個主賽道和103個新賽道,產業、數字、科技方向的新賽道裂變與擴容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