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拆原建+小空間改造”按下城市更新“加速鍵” 百姓幸福感“原地升級”

央視網2025-05-09

央視網消息:城市更新關係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質的提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各地政策也在不斷加力。其中,小區“原拆原建”這種改造模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近期,在上海,作為非成套原拆原建改造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項目,彭一小區的改造進入最後階段,小區居民即將搬入新家。

90歲的俞梅香和女兒現在暫住在彭七小區。可她們為什麼要對隔一條馬路對面的房子念念不忘呢?因為對面這個新小區正是她們生活了60多年的地方,經過原拆原建後,預計今年6月份俞女士可以搬進新家。

尋找政策依據難、改造設計難、項目審批協調難、動員居民簽約難、組織搬遷過渡難、居民回搬選房難、群眾矛盾調節難、領導決心決策難,這就是“改造八難”。面對困難,街道探索出了“改擴建”“加層擴建”“拆除重建”等多種改造模式,讓每戶原住民都可以在新小區安家。

記者手裡的這本沉甸甸地像書一樣厚的就是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區的住房安置方案。從最開始的設計到最終的定稿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從原來的280多種戶型縮減到96種戶型。

記者了解到,拆除重建的彭一小區新建有17幢高層電梯住宅,並配套建設了1600多個地下停車位、172個床位的公辦養老院以及社區服務中心。原先沒有產權的部分居民還可以享受房改政策,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目前前期搖號選房工作已經完成,正在進行最後階段的水電施工。此外,80多棵原小區的老樹也已經先居民一步回到了小區,最高樹齡超過50年。

小空間裡的大門道 老舊小區“螺螄殼裡做道場”

除了原拆原建這種模式,不少小區並沒有選擇大規模拆建,而是在小空間裡改造升級,在“螺螄殼裡做足道場”,這也不失為一種“改造的智慧”,繼續來看。

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山北小區是上世紀80年代的老小區,因為空間有限,之前孩子們放了學,只能在小區裡一條長約120米、寬約3米的小路上活動。如今小區改造要安裝電梯,這讓本就狹窄的活動空間變得更加擁擠。

既要人車分流,還要活動空間,一條走廊能做的改造終究有限。社區負責人表示,老小區改造幾乎就是要在幾平方米、幾十平方米里重建一方天地。最終,小區在權衡之後,決定將電動車充電的區域移到地下,釋放出更多的地面活動空間。

而在上海普陀區的合陽社區,原先的居民活動室被改成一個適合全年齡段活動的場所,白天居民議事,放學兒童活動。戶外的活動廣場也進行了重新設計,“一老一小”分別擁有了專屬的活動區域。

城市微空間的改造既需要理念更新,也需要切換視角。一米的視角里,兒童是不是也有停車難題呢?位於浙江嘉興的穆河社區就利用閒置公共空間,為萌娃們開闢了一塊專屬停車場,曾經堆放在樓道平台的童車有了專屬的車位。

“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有何特點?如何補貼企業和勞動者?一文了解!

2025-05-09

商務部明確回應美將多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2025-05-09

消費終端進千家萬戶 商務部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消費”

2025-05-09

奮斗在春天裡丨如何建造“好房子”?機器人來幫忙→

2025-05-09

奮斗在春天裡丨如何建造“好房子”?機器人來幫忙→

2025-05-09

博鰲論壇參會嘉賓:中國經濟將持續增長必將更好惠及世界

2025-05-09

食品日期一目了然! 《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發布

2025-05-09

水肥“精準投餵” 全國各地用科技澆出冬小麥好苗情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