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统筹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三方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前沿和重大的课题。贵州省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视察贵州时提出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发展山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播州区两地的农业科技战线的人员按照党中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思路,通过中组部“组团式”帮扶和贵州省科技特派员的体制机制,分析当地教育、科技、人才的短板与问题,理清三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聚焦农业产业,剖析产业发展的卡点、堵点、难点,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经验模式,阐述了当地在面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存在衔接度不高、沟通机制不畅、协同发力不实等问题,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出“教育培养人才,人才为科技提供支撑,科技服务人才和教育”三位一体的闭环式理念,协同推进当地农村农业发展。其中,重要的经验做法是深度剖析三者内在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融合和闭环思维,服务乡村振兴。
探索教育引领乡村振兴的新举措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一直是困扰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最大的限制是缺乏师资、平台和团队。“组团式”帮扶是为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多部委部署开展的乡村振兴工作所建立的稳定、系统、科学的帮扶机制。农业农村部是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聚集了国内良好的科研、师资、教学、人才团队。如何高效利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资源来解决教育的问题,非常值得探索和总结。2022年至今,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岗位专家陈卓带领务川县乡村振兴国家科技特派团11名省内外专家,在务川县委组织部的协调下,与珠海市教育局合作,针对务川产业现状和人才结构,在务川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新农人”培训班。依托特派团成员的资源,开设系列特色课程。近三年来,团队共授课20余期,讲授种植业、养殖业的实用技术和前沿理论。围绕蔬菜、生猪、茶叶、烤烟等产业,务川县种植业、养殖业等专业学生2000余人次参与培训班的学习。学员们学习了前沿理论和实用技术,成为了务川县的“新农人”。2024年遵义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务川县中等职业学校共获得22项奖项,其中包括5个一等奖。“植物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栽培技术”获得代表遵义市参加省级大赛的资格。新农人培训班的学员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更是在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锻造了自己,服务了地方。通过组团式帮扶,务川县一步步探索、一项项实践、一点点积累,走出了从教育到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不强一直是产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支撑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养猪业是务川县的主要产业,有效控制疾病、提质增效降本是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为此,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何启盖教授团队开展猪病防控技术培训、转化猪呼吸道疾病防控成果服务大型养殖企业、引入良种饲草和公猪精液、联合当地企业探索种养循环模式,有效防控了主要疫病、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环保成本,初步建立了生猪良性发展的模式。贵州省将务川县作为重庆市的菜篮子基地,着力打造“黔菜入渝”模式。针对近年来蔬菜发展中根结线虫病、根肿病等连作障碍问题,陈卓团队研究蔬菜全生育期的病虫害发生流行特点,研发全生育期协同控害技术,从土壤治理、种子包衣、生物防治、精准用药、生态调控等研发综合防控技术;三年来,共开展培训24余场次,培训农技人员、农民和中职学校学生1850余人次。此外,陈卓团队针对蔬菜病虫害及极端天气对蔬菜产业的影响,带领植物保护学科学生共同编制“贵州持续降雨,如何选药用药控制蔬菜病害?”等资料,在“动静贵州”、新媒体“黔菜医生”发布,共推送80余期,为当地蔬菜种植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
构建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人才振兴。科技人才、乡村文化人才成为人才引领驱动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当前,我国西部农村部分地区空心化严重,人才流失现象非常突出。破除城乡壁垒,实现城乡人才合理流动,构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格局,显得非常迫切。作为西部乡村振兴的重要示范县区播州区,通过解决乡村人才供需矛盾及厚植人才的乡土情怀等办法,围绕教育、科技引育乡村治理人才和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人才,形成重要的经验。例如,近三年来,播州区探索国家和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融合、国家级和省级特派团的协作,构建人才互帮互学、协同工作的模式,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驱动力。播州区50余名省级市级科技队伍,通过与国家科技特派团合作,扩大产业服务面,通过“个人包镇、分组包片、团队协作、区镇村三级部门保障”的模式,按照“乡镇有需求,团队必回应”的原则,整合资源到播州区24镇(乡、街道)178个村(社)开展产业调研和技术服务。
人才不分大小,情怀更显重要。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博士村长”计划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投入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学生们进基地、进社区、进学校,为中小学生、市民、村民讲授科学栽培、绿色防控、安全用药等知识,构建了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格局。此外,华中农业大学贵州籍硕博连读生吴昊近三年来持续在务川县、播州区开展科技服务,在当地创立新企业,荣获全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24年,吴昊作为高层次特殊人才引进至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近年来,陈卓团队与播州区省市级科技特派团合作探索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总结播州区关于稻田种养和冬闲田高效利用、稻菜轮作、生态地膜使用等新技术和新经验。2024年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在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西南山区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的战略研究》《西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路径研究》等持续资助下,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如何服务乡村振兴,丁龙、陈祥、陈卓撰写《贵州特色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报告》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为西部地区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和模式。
贵州的乡村振兴经验和模式正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新探索:首先,以教育为先导促进科技人才的培育。具体做法是以农学和植保前沿技术的系统教授为内容,以农学和植保专家组团的方式进行定期培训为教育模式,以培育“新农人”作为目标。其次,以科技运用为阵地,为人才提供施展空间,使之成为鉴定人才的标准并促进科技知识教育方式的调适,所培训的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多人次获奖就是教育方式调试的结果。最后,以人才为桥梁,形成新兴技术与乡村发展的直接链接,促进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在贵州的新模式中,高校师生及其所培训的本地“新农人”,能在乡村振兴中学有所用,真正体现了人才的主体地位。
作者:陈卓 向嵩 丁龙
项目资助: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西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路径研究(2023-PP-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