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我国棉花生产长期重产量轻品质、产量品质难以协同提高,及生产成本高、化学品投入多导致的高产不高效和生产不可持续问题,近年来,在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南京农业大学联合新疆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单位,研究揭示了优质高产棉纤维形成的基本规律及温光水肥作用机理,在长江、黄河流域棉区量化了春播棉“健壮个体+温光高能群体”、麦(油)后棉现蕾-成铃-吐絮三集中“紧凑个体+高光效群体”指标体系,在新疆南疆量化了“温光高能壮个体+高光效优群体”指标体系,突破了棉花优质高产协同的养分、水分、株型、生育等调控关键技术,集成建立棉花优质高产协同与高效技术体系5套,形成全国和地方主推技术9项,并大面积应用,有力促进了我国棉花产量品质的协同提高与高效可持续发展。
新疆兵团第一师棉花优质高产协同与高效技术体系应用百亩示范田观摩。
10月2日至11月9日,南京农业大学联合新疆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邀请同行专家、农技推广部门领导及植棉企业等先后考察观摩了在新疆兵团第一师、阿克苏温宿县,黄河流域的山东东营市、武城县、金乡县,长江流域的江苏盐城市、兴化市等地建立棉花优质高产协同与高效技术体系应用示范田,并进行了测产和会议交流。新疆南疆“百亩方”亩产籽棉769公斤、“千亩方”亩产籽棉636公斤,品级提高0.5~1.0级,实现了肥-水-温协同和减氮节水;长江、黄河棉区春播棉亩产403公斤,品级提高1级;麦(油)后棉籽棉亩产343公斤,且避开了棉田主要害虫和枯黄萎病的高发期,实现减肥20%~40%、减药20%~30%,减轻了棉田肥药面源污染。
交流中,大家认为,棉花优质高产协同的研究丰富了棉花栽培理论,高效技术体系的应用充分挖掘了长江、黄河棉区棉花的增产提质潜力,实现了籽棉产量与纤维品质的新突破;提高了麦(油)后棉的群体光能截获量,在优质基础上实现了群体增产,光能利用率显著提高;南疆棉花的成铃率和棉铃质量显著提升,实现了产量高、品质优,使南疆棉花栽培管理由以热量为主转向了温光并重,温、光利用率显著提高。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