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通途 山乡巨变——写在新的世界第一高桥通车之际

新华社2025-09-29

“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

9月28日上午,随着第一辆车驶过桥面,新的世界第一高桥正式通车。

9月28日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桥面下625米处的江面波涛汹涌。亿万年间,湍急的水流在崇山峻岭间切割出一道深深的“裂缝”。而修建在“裂缝”上的花江峡谷大桥,将峡谷两岸连接起来。

新的桥梁世界纪录再次刷新:花江峡谷大桥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桥梁高度居世界第一,“横竖”都是世界第一。

天堑通途,山乡巨变。纪录刷新的背后,是数代桥梁建设者用心血托举的中国基建奇迹,是中国工程师直面世界级难题、以自主创新提交的答案,是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迈向复兴的豪迈气魄。

万桥飞架成就“千年梦想”

9月27日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秋日的北盘江,花江大峡谷内云雾翻涌如潮,花江峡谷大桥宛如钢铁长龙破云而出。

一桥飞架,天堑变坦途。大桥全长2890米,可将两岸通行时间从两个多小时缩短到两分钟左右。

“花江峡谷大桥下奔流不息的北盘江,默默见证贵州的交通变迁。”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六安高速8标项目副经理王淞钰说,过去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后来又相继修了铁索桥、花江桥、北盘江大桥,而今,贵州桥梁建设者又创造了新的历史。

9月23日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北盘江上,建设于1898年的花江铁索桥曾在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中发挥过战略作用,是重要的“抗战生命线”。今天,锈迹斑斑的铁索桥与花江峡谷大桥遥相呼应,仿佛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旧的铁索桥在岁月长河中摇荡,铭刻着艰难岁月里的中国力量;新的超级大桥气势如虹,宣告着新时代里的中国自信。

此前的世界第一高桥也在北盘江上。2016年12月通车的杭瑞高速北盘江第一桥,桥面至江面垂直高度565.4米。两座“超级大桥”在同一条江水的见证下完成“世界第一高桥”称号的交接,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

从卫星上看,贵州的百万群山如同绿色的海洋,而在绿色的“波涛”之间,唯有建桥能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实现通江达海的梦想。

两亿多年前,一系列的地壳运动将原本处于汪洋大海之中的贵州挤压出千沟万壑,125.8万座大山在此形成。

晚霞中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对山喊得应,走路要半天”“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一句句民间俗语,道出多少无奈与心酸。

600多年前,奢香夫人带领部属在贵州“刊山凿险、开置驿道”,驿道全长500余里,东起湖广,西连云南,北接巴蜀;500多年前,王阳明因贵州的道路闭塞而感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400多年前,明人葛镜在贵州的绝壁之上建石桥,耗时三十余年而成。

出山,是被群山阻隔的人们千年来的梦想所在!

上世纪50年代初,贵州仅有300余座桥梁;80年代,贵州有2900多座桥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进入桥梁建设的“冲刺期”,一座座桥梁跨越群山、让曾经的“山地王国”变身“高速平原”。目前,贵州已建和在建的桥梁超3.2万座。

云雾缭绕中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9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现在,贵州公路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5圈;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9000公里;已建和在建的桥梁长度连起来超过5400公里,几乎相当于纵贯整个中国的距离。

从“不平”到“平”、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从“交通闭塞”到成为“中国西南交通枢纽”,在万桥飞架的新图景中,贵州更加坚定了开放发展的信心。

多项纪录展现中国力量

“这是一座展示中国创新能力的‘标杆桥’。”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张胤说,花江峡谷大桥在抗风设计、高空施工等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大桥创新采用智能缆吊系统、2000兆帕级高强钢丝等先进技术,获得授权专利21项,多项技术成果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

9月26日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在花江峡谷大桥三年多的建设周期中,2万多吨的钢桁梁,仅用2个月就完成吊装;3.8万平方米的桥面,1个多月完成了5层铺装……“中国速度”令人赞叹。

花江峡谷大桥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在悬崖绝壁处显身手的又一力作。

面对更高的高度、更大的跨度,工程师们创新北斗定位系统,施工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引入智慧缆索技术,在国际首创主缆嵌入光纤传感器实时监测应力;采用测风激光雷达,可抵御峡谷14级风……

“创新都是环境逼出来的。”贵州交投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洪举说,在贵州修建桥梁,地形的挑战最大,由于拼装场地受限,运输条件困难,已有的工艺工法不适用,几乎是一桥一案。

9月27日,在贵州省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自媒体博主谢朝卿在花江峡谷大桥旁操作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花江峡谷大桥建造实践中,为帮助桥体“瘦身”,团队创新采用高性能锻焊组合式索鞍结构,相比传统索鞍,力学性能提升30%以上,用钢量节约28.7%。

创造一个又一个“第一”,打破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建设团队用坚韧征服天堑。

数量多、类型全、技术复杂、建造难度大……贵州几代桥梁建设者扎根大山,接续奋斗,先后攻克了山区千米级悬索桥、大跨径斜拉桥等一批关键建造技术,为世界桥梁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一位国际桥梁协会专家评价:“贵州证明了,复杂地形不是限制,而是创新的催化剂。”

在世界最高桥排行榜中,贵州包揽前三;在世界高桥百强榜单中,贵州占据近半席位;被誉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贵州拿过4次。

一座座大桥凝结了钢筋混凝土,更凝结了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改变自然条件、变劣势为优势的奋斗精神。

花江峡谷中的铁索桥与花江峡谷大桥遥相呼应(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群山之巅连通“未来之路”

打开地图软件,花江峡谷大桥观景台已经有数千人收藏;社交平台上,只要用关键词搜贵州大桥,热门短视频层出不穷。

“自媒体”博主谢朝卿靠着航拍持续记录大桥建设过程,收获了不少粉丝和关注。每一次更新,他都注重呈现施工现场的壮观景象与细节,同时融入科普元素,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这是9月26日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网友都觉得惊险、震撼,敬佩一线的建设者!”谢朝卿说,在拍摄高桥的过程中,他把花江峡谷大桥周边的乡镇村寨都走了个遍,最后将脚步停在了大桥旁的小花江景区。去年,他开始参与经营一家由老屋院落改造的民宿。

“推开窗,就是世界第一高桥。可以预见,通车之后这里客流量会变大,我们也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把民宿打造成精品,将流量变成‘留量’。”谢朝卿说。

凌空飞架的花江峡谷大桥,不仅大幅缩短两岸通行时间,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更与黄果树瀑布等旅游资源形成联动,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9月27日,在贵州省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返乡创业村民林国权(左)在“布依桥缘居”民宿里登记入住客人信息。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座大桥,已不仅是跨越天堑的动脉,更是“桥旅体”融合的舞台。

乘坐一秒升高4米的观光电梯登上桥塔,在距离江面800多米的高空喝咖啡;来到桥体中部一千多平方米的玻璃大厅,站在透明地板上直视峡谷底部;在桥体两侧,体验600多米的高空竞速跑道与无绳蹦极;夜晚躺在云渡服务区的酒店内,欣赏300米宽的水幕灯光秀……奇观、奇幻、奇趣在这里充分展现。

9月27日,在贵州省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返乡创业村民林国权(蓝衣者)在“布依桥缘居”民宿里与入住的客人聊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目前,花江峡谷大桥周边,一系列的桥旅融合设施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当地正在云渡服务区建设三叠纪地质文化馆,带领游客探寻古海洋的神秘世界;在锚碇区打造桥梁科技体验中心,展现人类征服天堑的智慧之光;在桥塔顶部设置观光平台,让游客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情怀。初步估计,桥旅融合项目全部建成后,年接待游客将超百万人次,将有力促进沿线农产品销售、民宿餐饮、文创产品等产业发展。

9月27日拍摄的暮色中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花江峡谷大桥的桥旅融合,可以说是贵州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跨越的关键支点。”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陈震表示,“大桥作为一个强大的核心吸引物,将有效地整合、升级、赋能周边分散的资源,形成聚合效应。这不仅是一条路的通车,更是‘以桥为核’重构产业布局。”

大桥建成通车,也将促进区域间的经贸往来、产业联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高效流动。

位于大桥一侧的贞丰县,过去受交通条件制约,糯食、花椒、芒果等特色农产品外销成本高。如今,“黔货出山”有了全新路径。“大桥通车后,我们的蔬菜从地里摘下来,通过冷链车直接上桥,半天就能送到广州的菜市场。”贞丰韦记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廷忠感慨。

9月24日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水幕测试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应锋 摄)

贵州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代乐说,当地将积极拓展贸易新通道,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金属制品等特色工业产品,布依族刺绣、苗银等民族工艺品走出大山,真正实现“通一座桥、兴一片业、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当夜幕低垂,桥体被灯光点亮,这座钢铁长龙化作一条绚烂的彩带,连接起通江达海、走向未来的通衢大道。

作者:杨三军 欧东衢 向定杰

美国密歇根州教堂发生严重枪击事件致多人伤亡 枪手为退伍老兵

2025-09-29

離島及港內線渡輪服務9.30有調整 期間加強巴士服務

2025-09-29

全港逾170路口完成裝過路發聲裝置 遙控提聲功能上線

2025-09-29

全國匹克球錦標賽落幕 香港隊奪得團體賽冠軍

2025-09-29

「北部都會區發展委員會」首次會議 李家超指示3工作組須盡快展開工作

2025-09-29

万斯:美国正考虑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

2025-09-29

摩尔多瓦执政党赢得议会选举

2025-09-29

孟加拉国今年以来已有192人死于登革热

2025-09-29

亂港通緝犯羅冠聰入境新加坡被拒 拘留數小時遣出境

2025-09-29

我国自主研制载人飞艇“祥云”完成首次高原地区低空飞行

2025-09-29

十大券商看后市|节前情绪或以避险为主,节后资金大概率将持续回流

2025-09-29

重大水利工程新突破 滇中引水曲江倒虹吸成功穿越峨大公路

2025-09-29

淘汰歐盟四期柴油商業車特惠資助 申請截止期延長一年

2025-09-29

《習近平的文化情緣》《習近平經濟思想系列講讀》香港啟播儀式舉行 周霽出席並致辭

2025-09-29

季海洋个展《偷月亮的人》:照见艺术的纯粹与真实

2025-09-29

连续3年破纪录 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2025-09-29

“十四五”以来我国战胜了3981条河流超警以上洪水

2025-09-29

多条断流河全线贯通 我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98.6%

2025-09-29

水利部:“十四五”末国家水网覆盖率预计达80.3%

2025-09-29

神秘未知医生大量开药、高龄老人开展辅助生殖……国家医保局披露数据异常案例

2025-09-29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 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提醒出境中国游客加强安全防范

2025-09-29

智慧不凡!捷报频传!透过重大工程拼图看经济发展活力足、百姓生活更幸福

2025-09-29

“宝藏小城”“边走边玩”“出片需求”……借助关键词解锁双节出游新趋势

2025-09-29

梳理·出行热度持续攀升 这份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出行提示请查收↓

2025-09-29

健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份审查工作机制 “两高一部”发布意见

2025-09-29

新修订仲裁法明年3月1日起实施 官方详细解读

2025-09-29

十一假期旅游新风向:县域游迎爆发式增长 赏秋、自驾、出境游全面开花

2025-09-29

国庆中秋将至:文旅市场火热 “特色活动”与“惠民举措”激活消费新动能

2025-09-29

水利部:“十四五”期间在我国经济增速年均5.5%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

2025-09-29

邢正军任连云港市委书记

2025-09-29

特色月饼玩转“跨界”创新 给节日消费添“新”意激活经济“新”热力

2025-09-29

水肥精准“喂”、无人机“送”下山、“钢铁翼”忙脱叶 花样“黑科技”让丰收更智慧

2025-09-29

中秋“花好月圆”催热“花样经济”:鲜花销售旺,花海旅游火

2025-09-29

影院变身城市文化客厅:“电影+”消费新业态激活经济新动能

2025-09-29

“更”新生活更绿、更智慧 建筑业绿色转型重塑产业竞争力 抢占经济制高点

2025-09-29

降本增效,智慧物流活力强劲!物流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硬件基础坚实

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