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揭發獨居長者死在家中無人知悲劇。周四(25日)下午2時許,將軍澳彩明街3B號彩明苑,有住客發現其中一單位傳出臭味,警方及救援人員到場,發現76歲姓鄺老婦倒臥客廳死亡,且身體呈腐化狀態。消息指,死者有一個兒子,已於3年前移居英國,死者兒子表示已多年沒有與死者聯絡,因此對死者健康狀況並不了解。當長者照顧成為香港社會避不開的話題,全港大約19萬戶獨居長者及15萬戶雙老家庭,「孤獨死」悲劇哪怕一宗都嫌多。
今年以來,獨居長者死亡個案時有發生。今年8月,房屋署職員到葵涌葵盛東邨盛逸樓一單位,試圖聯絡單位內一名77歲姓袁獨居女住戶執行富戶政策時,破門而入竟發現袁婦屍體腐爛化骨倒臥於客廳床上,推算已死去一年半,據悉,袁婦患有抑鬱症,丈夫兒子已移居外國;7月,荔景邨和景樓有單位起火,造成一名78歲的獨居男子死亡,屍體在睡床上被發現,而單位內的雜物偏多;5月,警方接獲房屋署職員報案,指在葵涌石籬一邨石安樓一單位發現一名男子倒斃屋內,警員到場在屋內洗手間的馬桶上發現一副骸骨,經調查相信是獨居該單位25年的83歲丘姓男死者,他生前患有糖尿病及高膽固醇,需定時覆診;2月,屯門蝴蝶邨發生照顧者悲劇,一名78歲老翁病逝,其照顧的44歲智障兒子伴屍多日,至屍體腐化惡臭才揭發事件。
隨着老齡化日趨加重,若然政府未能加快建構支援網絡,悲劇恐怕將不斷重演。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24年本港65歲或以上人口比例升至23.9%,即接近每4個港人便有1名長者,人口年齡中位數達到48歲。醫衞局預計,香港將面對歷來最快的人口老化,至2039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由2021年的150萬(佔總人口的20%)上升至2039年的252萬(31%),高齡長者(80歲及以上)的比例亦將由2021年的40萬(5%)迅速增至2039年的93萬(11.5%)。
死亡雖是一件關於人的事情,但社會問題還需政府解決,要想真正守護這群隱形孤立長者,家庭成員照顧不能作為唯一解法。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本月發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指出,政府會預留每年5億元的經常開支,推出一系列支援措施,包括政府已建立首階段的支援照顧者數據平台,初步連結社署、醫管局和房委會的數據,並會逐步連結更多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的數據,擴展支援照顧者數據平台;整合房委會和社署的數據,識別較缺乏社區支援的高風險護老者、殘疾人士照顧者和獨老或雙老住戶,並調遣關愛隊進行探訪;繼續推行「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支援長者及照顧者計劃」3年,邀請關愛隊主動關懷及探訪相關的高風險家庭,並協助獲關愛隊轉介的住戶按需要安裝及使用「平安鐘」服務;為300戶高風險住戶安裝智能意外偵測系統。
「走在悲劇前」,是香港這座大都市應有的文明與溫度。事實上,政府今年7月已試行「照顧者資料庫」,透過醫管局及社署數據互通,首階段涵蓋約9000名低收入照顧者,期望能及早辨識高危個案,及後會逐步擴展計劃至其他有需要群體;亦在觀塘及沙田試行安排關愛隊上門探訪獨居及雙老公屋長者。方向找對了,推行中仍會面臨盲點,許多家庭與獨老因資訊不足或忌諱而未求助,政策如何精準覆蓋隱蔽群體,讓長者願意主動求助,還需要科技及人手織密這張安全網。當警鐘再次響起,政府需加快腳步,盡早識別高風險家庭,盡快積極介入,托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