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9月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闭幕。所谓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简单理解就是在特定的代表性区域,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和科学理智的行动,预防人地冲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多样性,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居亚洲第一。
高黎贡山,怒江与独龙江分水岭,仅占我国陆地面积0.36%左右,却分布着我国约17%的高等植物与20%的哺乳动物,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一座“世界级天然自然博物馆”“全球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2000年,高黎贡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目前,高黎贡山已经记载高等植物及变种7000多种,特有种380种,脊椎动物1343种,特有种56种,鸟类达796种。这还不是最终的数据,几乎每年,在高黎贡山都会有新物种被发现,茫茫大山里,还有很多未知的自然精灵。
高黎贡山是许多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地和避难所,贡山羚牛在当地俗称“六不像”,就是高黎贡山独有的物种之一。在保护区工作人员指点下,我们的记者发现了好几条贡山羚牛的迁移通道。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所长胼立:“我们布设了一些红外相机来监测它,在2011年的时候它的种群数量是450头左右,现在我们已经监测到800多头,它是(高黎贡山)体型最大的草食动物,人类是它最大的威胁之一。”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旨在通过用科学的方式,使人类既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又能改善自身生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就是全球实施及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最重要的平台。
独龙江畔海拔2000多米的山间,在保护区工作人员指点下,我们见到一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贡山三尖杉,被列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如今,在高黎贡山已经不容易见到了。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副局长和晓阳:“它生存空间狭窄,成熟的种子落地被鸟类和啮齿目动物吃了,它自然繁育率极低。”
通过野外调查,目前活体的贡山三尖杉有200多株,保护站工作人员和护林员捡拾了2000多颗种子,进行人工培育,现在已经长出109株树苗,有的已经回归野外。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首要责任,也只有保护,才能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能性。在独龙江畔的深山里,记者见到了几个人,正在采摘十几米高大树上的果实。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高级工程师张挺:“我们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资源库的工作人员,我们在采集不丹松的种子,不丹松是高黎贡山非常重要的物种,在移林造林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树种。”
建设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政府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常见的羊肚菌,就是种质资源库科研人员经过20多年的研究驯化,使之成为西南地区广泛种植的特色农产品。
保护为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能性,保护也是以科学的态度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记者跟随科研小队,翻越高黎贡山,回到高黎贡山东麓怒江段。一片附着在巨石的苔藓上,发现一个常人难以关注到的小小物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工程师亚吉东:“后面很细的就是它的叶片,它的每个花结了果实,想把种子提取出来需要通过显微镜,贡山小红门兰是我们2021年才发表的一个新物种,它的分布区非常狭域、种群数量也非常稀少。”
“人与生物圈计划”强调科学的保护和发展理念,是要让更多的地方群众参与其中,以避免和预防人地冲突,进一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高黎贡山由于山大沟深,这里也曾经是云南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十年前,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有约10万人还没有摆脱脱贫。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局长张映安:“脱贫攻坚十年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把保护区周边部分群众搬出来,极大减轻了保护区周边人为活动的干扰,把应该保护的严格保护起来,把能够利用的科学合理利用起来,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绿色种养业、生态旅游业,提高了群众的收入,做到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
脱贫攻坚以来,高黎贡山保护区从周边近3万贫困户中聘请年轻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日常的巡护工作中,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他们是过去的靠山吃山人,今天的生态护林员。
李向新今年34岁,已经在他所负责的山林片区里巡护了5年。护林员的工作包括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的预警、上报已经发生的泥石流灾害、动植物保护和监测等等很多内容,一次巡山,就可能要七八天时间。
生在这一片山林,长在这一片山林,他们熟悉这里的每一条沟沟岔岔。父辈们靠山吃山,后辈们巡山护山,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生态职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地冲突是几乎所有保护区不可回避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这是解决人地冲突的关键。贡山县丙中洛村周边的茫茫大山里出产一种白灵芝,可以入药,价格很贵。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丙中洛村村民李文东:“我们当时刀耕火种,会砍一些栎树,树根腐烂了以后会出一种灵芝,长灵芝的树必须要大,一两个人才能抱得住的那种树。”
过去,森林里古老的栎树越砍越少,野生白灵芝也几乎要绝迹。6年前,村里的一个亲戚是在外地做生物研究的,回来得知这个情况,就邀请李文东遍寻周边山林,采到了可供研究的野生白灵芝。几年下来,成功研究出白灵芝的人工栽培方法,对森林也十分友好。
李文东:“菌棒就是栎树,现在我们这边生态保护,所以我们这边找不到,只能从外面买过来,5年以后菌棒就全部腐烂变成腐殖土了。”
记者来到丙中洛村的时候,白灵芝刚收获了一批被拉走。据介绍,一根菌棒可以连续5年出产白灵芝,每亩5年的收益可以达到18000元以上。现在全村有180多户人家参与到白灵芝种植产业中来,还是这片森林,还是靠山吃山,不同的生产方式,一群新的生态农民。
在鲁掌镇三河村,我们有幸见到了今年人工监测到的第一只破茧成蝶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尾凤蝶。到9月底前后,上千只多尾凤蝶将在这个山谷中漫天飞舞。
三河村深处大山之中,过去也称得上是个猎户村。三河村村内外,天然生长着映山红、刺桐等几种巨大的花树,每到开放时节,都会引来无数的鸟儿。这几年,村民袁开友发动村民开展爱鸟护鸟行动,吸引摄影爱好者前来拍鸟,逐渐形成了生态旅游产业。
过去的打鸟人,今天的护鸟人。三河村村民们已经学会了自觉地把自己的发展诉求纳入生态保护体系,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密波四家干净整洁的庭院里,记者又有了新的发现。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三河村村民、怒江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袁开友:“这是我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裳凤蝶的幼虫,它还没有化茧成蝶。这个蛹就是我们的明星物种多尾凤蝶的蛹,它已经孵化出来了,还有多姿麝凤蝶的蛹。农家庭院里面的一棵普通吊钟花就引来三种蝴蝶来这里安家落户。”
目前,我国已经有长白山、鼎山湖、卧龙、神农架、天目山等34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它们是中国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精华,也是落实“人与生物圈计划”和践行“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杰出代表和优良示范平台。这些保护区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地与周边群众“和谐共生、发展共赢”的典范。
“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本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主题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谋而合。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世界各国应携手加强生物圈保护区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创的模式,为全球提供了借鉴,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