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会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部门制定了《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在登记、评估、处置、补偿等关键环节细化落地措施。
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让企业能够凭借手中的知识产权融到资,推动“知产”变“资产”,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良性循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深圳市、宁波市等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当前,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一系列成效。
试点工作落地见效的关键环节之一,是知识产权的价值能否得到公允评估,这也是长期以来横亘在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一道难题。银行发放贷款,是债权人为债务人提供债务融资,相较于债务人的长期成长性,债权人更关心债务的安全,也就是这笔贷款的本金、利息能否按时收回。为此,银行会评估企业提供的抵押物、质押物价值,再根据具体的价值确定放贷金额。
不同于房产、厂房等有形资产,知识产权的价值较难得到公允评估。无法评估价值,后续的一系列事项就不容易推进——能不能放贷、如何确定贷款额度、如何确定资金价格等。改革试点工作落地的关键是基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线工作人员主要关注风险问题、责权问题。如果无法理顺知识产权金融的收益、风险平衡关系,将直接制约相关政策的落地效果。
破解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是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调研发现,目前主要有两类评估渠道,银行内部评估、外部第三方机构评估。但是,银行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三方机构给出的评估结果又时常不稳定,这一度让知识产权金融陷入瓶颈。怎样才能破题?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其提供数据、模型和系统支持;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智能化模型,或探索用知识产权整体评价替代价值评估。
除了外部支持,商业银行内部也要积极作为,围绕难点、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出药方,循序渐进,边试点、边优化、边总结,避免畏难情绪。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已明确提出,鼓励商业银行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的形式确定价值,允许有条件的机构扩大内部评估范围;另一方面,指导商业银行探索、优化评估的方法、指标、系数,逐步扩大内部评估适用范围。
推动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各方凝聚合力、共解难题。接下来,还要针对“登记难”“处置难”等堵点,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政策,例如,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建设专业化的处置平台,提高知识产权交易活跃度,鼓励金融机构与知识产权流转中心合作等,科技界、金融界同题共答、靶向发力,为科技型企业排忧解难,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