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 题:让“地球之肾”永葆生机——各地加强湿地保护综述
新华社记者黄垚
《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当地时间23日至31日在津巴布韦举行。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我国是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入公约以来,我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文件,成立跨部门的国家履约委员会,加强了对包括82处国际重要湿地、60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湿地生态的保护管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绩。
法治保障,科技护航
“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法、各省(区、市)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实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杨锋伟说。
目前全国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证国际湿地城市22个、认定58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205处省级重要湿地,初步构建起湿地分级管理体系。
海南岛绵延的海岸线上,红树林郁郁葱葱。生长在潮间带的红树林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但在20世纪80年代,围海造塘“野蛮生长”,红树林湿地逐渐萎缩。
开展红树林营造和修复、划定限养区和禁养区、不合规养殖塘全部退出、挖通围堰、恢复水体自然交换、清理外来有害生物和海洋垃圾……当地通过系列措施,让“海上森林”逐渐焕发生机。
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达45.45万亩,较本世纪初增加12.45万亩,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严格的法治保护外,科技手段也不可或缺。
每年10月,大批候鸟到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停歇并补充食物。为了不影响鸟类正常活动、将保护工作做得悄无声息,工作人员想了很多办法。
“我们安装了声纹监测系统,能够收录鸟的叫声并进行自动比对,判定鸟的种类;还安装了多个高清摄像头,通过人工智能自动比对和记录飞过监控探头的鸟类数量和种类。”南大港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孟召蕾说。
黑龙江搭建起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与地面监测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管体系,将湿地资源动态管理、生态修复工程跟踪、科研监测数据分析等核心工作内容纳入,实现了湿地保护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精细化。
多类探索,价值“落地”
湿地的生态支持价值举足轻重,同时其生态供给价值也不可忽视。在我国,湿地不仅蕴含约2.7亿吨淡水,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一些药用湿地植物和特殊的湿地生物材料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资源禀赋、生态特征和利用方向,各地积极在湿地生态农业、湿地产品加工、湿地生态旅游等方面,探索湿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位于辽宁盘锦的辽河口湿地,是我国鸟类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和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繁殖地。近年来,盘锦开展“水鸟友好型”稻蟹共养实践,不仅种出了特色稻米、产出了肥美河蟹,水稻田还在春季上水和秋季收割时节为迁徙的鹤鹳类和雁鸭类提供觅食场所。
在充分利用湿地原材料进行湿地产品加工利用方面,山东鱼台县在河滩及采煤塌陷区新生湿地上种植杞柳。利用杞柳加工的柳帘、屏风、柳篮等产品广受市场欢迎,远销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公众参与,和谐共生
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有湿地,这些稀缺的绿色空间为城市打造了“入则自然,出则繁华”的宝贵财富。
业内专家认为,保护湿地不是简单将其“圈起来”,而应该创新公共教育模式,让大家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湿地的美,公众参与了、了解了、受益了,保护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在杭州西溪湿地,不少市民漫步在绿道上,感受树荫照水、绿意盎然。多年来,西溪湿地探索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春天花朝节时,赏红、种花、扑蝶、祭花神,人们徜徉湿地,尽享草木沁香、群芳吐艳。冬末春初的探梅节、秋日里的火柿节、观赏芦荡的听芦节、放水捕鱼的干塘节……在西溪,游客们可以充分感受原生态之美带来的盎然乐趣。
处在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让生态活动面向市民,以徒步、定向越野、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市民迈开步子,走进湿地,共享绿色空间。
杨锋伟介绍,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全面落实湿地保护法,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互花米草防治两个专项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计划任务;积极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与运行;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